走进济南南部山区泥淤泉村——千年泉韵里的时光慢旅

毕京福(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泥淤泉村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距离济南市区大约40公里,驾车大约需要40分钟。因村内千年古泉“泥淤泉”而得名,是一个集山水灵秀、历史文化与红色记忆于一体的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0日,清晨的阳光洒在山间,我与夫人从南部山区高而出发,沿着并药路东南行,驶向泥淤泉村。盘山公路如绸带缠绕青山,植被茂密,空气清冽,石榴垂红,核桃缀绿,野花随风摇曳。不到半小时,便抵达了这个被群山呵护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当我踏上泥淤泉的土地,第一眼便撞见这组格外打眼的标识。几块质朴的石碑堆叠,红漆“泥淤泉”三字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下方山水图案与“泥淤泉东” ,默默勾勒这片土地的轮廓。一旁,那抹鲜艳的红弧形雕塑托举着党徽与 “中国梦” ,在晴朗天光里熠熠生辉。蓝天作幕,绿树为衬,这场景像无声的开场白,瞬间把地域根脉与家国情怀揉在一起,让我明白,这趟旅途,要探寻的不只是山水风景,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把 “中国梦” 融进日常的生动注脚,脚步不自觉慢下来,满心期待去聆听泥淤泉与时代同频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泥淤泉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池呈“品”字形分布,主泉深达10米,底部有洞穴传与“海眼”相通,水质甘冽,四季喷涌。</p><p class="ql-block">泥淤泉畔,清流之源与千年传说。泥淤泉村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其名称演变与泉眼的传奇故事紧密相连。据《历城县志》记载,该泉原名“印度泉”,因唐代末年九位印度高僧在此掘井救民的传说而得名。高僧们为解当地三年大旱之苦,以头撞地掘井,最终感动上苍涌出清泉,村民为纪念他们,在泉边修建“九圣堂”(遗迹尚存)。后因泉眼常被泥沙淤塞,经多次疏浚而复涌,逐渐更名为“泥淤泉”,并沿用至今。这一传说不仅赋予泉水神圣色彩,更成为村民世代相传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穿过石板巷,泥淤泉的三眼泉池跃然眼前。泉水如玉液琼浆,自石缝中汩汩涌出,清冽见底。村民徐大爷指着泉池旁的石碑,泉水分流两股,一股向北蜿蜒,一股向西流淌,形成曲折的“银链”,穿村而过。我们伸手探泉,清凉透骨,仿佛触摸到了千年生命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踏入泥淤泉畔,那棵千年古槐树赫然入目,像是一位沉默却又满含故事的老者。它枝繁叶茂,如巨伞撑开,把阳光剪碎成斑驳光影,洒在古老的泉边、青石板路上。树干沟壑纵横,每一道纹路都是岁月镌刻的密码,诉说着千年来风雨洗礼、朝代更迭,却始终守望着泥淤泉的过往。周围的建筑、往来的行人,在它的荫蔽下,都成了时光长河里流动的注脚,而古槐静静伫立,见证着泥淤泉的晨昏交替、人事变迁,将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当下,编织成独属于这片土地的岁月长卷,让每一个驻足的人,都能触摸到时光的温度,聆听历史与现实交融的低吟 。</p> <p class="ql-block">踏入泥淤泉这方满是岁月痕迹的天地,我与夫人在古老的槐树荫下驻足。正巧遇见一位六十岁、在槐树下乘凉的当地女同志,便邀她为我们留下这张合影。身旁石碑上 “泥淤泉” 三字古朴厚重,背后白墙黛瓦的屋舍、墙上的手绘,与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槐相融,风穿过枝叶的沙沙声,似在诉说漫长光阴里的故事。这一瞬,我们与这方水土的历史、烟火气紧紧相拥,照片里藏着的,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温暖,是古泉、老树与我们对岁月静美的共同见证 。</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泥淤泉旁的小径,脚下石板路泛着温润光泽,身旁山泉如灵动丝带,悠悠从前流过。几位当地人闲适地守着摊,摊上摆着自家种的鲜嫩蔬果,翠绿的豆角、紫得发亮的茄子、带着晨露的黄瓜,像把田园的生机都搬了来。老人们摇着蒲扇,笑意里藏着对生活的知足,路过的乡亲随意唠上几句,树荫筛下的阳光里,满是这方水土滋养出的烟火温情,让这小小的售卖场景,成了泥淤泉畔最鲜活的生活注脚,把自然的馈赠与人间的质朴,融成一幅让人眷恋的画面 。</p> <p class="ql-block">踏入泥淤泉村的街道,仿佛踏入了时光交错的隧道。灰瓦白墙、青砖褐门的屋舍,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像一本本厚重的书,藏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街道不宽,石板路蜿蜒向前,虽历经岁月打磨,却依旧坚实。 一旁,那古朴的围栏,静静伫立,似在守护着村子的宁静。抬头,电线纵横交错,为这古朴之地添了几分现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路边那醒目的红色标牌,上面的文字,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红色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曾经的过往,在这小小的街道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人不禁遥想当年,这里发生过的波澜壮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微风拂过,带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吹过屋檐,吹过街道,仿佛在诉说着泥淤泉村的前世今生。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宁静与质朴,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属于乡村的烟火气与历史韵味,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去探寻、去感受这方土地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指示牌简介:</p><p class="ql-block">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位于南部山区柳埠街道泥淤泉村,泥淤泉村四面环山,中国共产党解放军经勘察地形发现此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山高路陡,形成山地、谷地、小型盆地相间的复杂多样地形,起到了天然的屏障作用,同时也是敌人非重点防范区,客观上比别的地方要安全一些,不易被发现,便于躲藏,容易撤离,同时泥淤泉村位于泰山脚下,有利于秘密工作的交通联络,显露出独特的战略优势。在1941年至1947年间,济南市委、市政府曾在此驻扎活动,该处作为中间联络点,主要进行秘密发报、传递信号、联络组织、保护当地群众等地下革命工作,为济南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委托,济南市政府拨专款,山东智邦文物保护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对年久失修的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进行修缮和布展。2021年3月30日,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被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为济南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修缮、布展完成,对社会全面开放,使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换发出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在泥淤泉村,那座标有“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的红色指示牌,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历史灯塔。 党徽闪耀其上,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泉畔东行,是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旧址。抗战时期,泥淤泉村因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成为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的秘密驻地(1941-1947年)。旧址现存3处院落,通过复原陈列和图文展示,再现了当年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场景,其中地道、地窖等设施仍可参观,是济南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沿着指示牌的方向望去,周遭是古朴的村落建筑,灰瓦青砖间,透着岁月的沧桑。曾经,革命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怀揣着理想与信念,为了人民的幸福、城市的未来,在这里谋划、在这里奔走、在这里奋斗。每一寸土地,都曾留下他们坚定的足迹;每一缕微风,都似在轻声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流转,泥淤泉村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而这处旧址,依旧静静伫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不仅是对过去那段光辉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与鞭策,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续写属于这片土地的崭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坐在古槐树下乘凉的几位村民向我们介绍:泥淤泉村四面环山,植被茂密,周边分布着长城岭、梨峪等自然景观。春季,千亩杏花、梨花竞相绽放,新西兰红梨基地的梨花节吸引众多游客;秋季,香酥红梨、无花果等特色林果进入采摘期,游客可体验农事乐趣。沿村后步道徒步,可登顶长城岭俯瞰山谷全貌,途中偶遇野生松鼠、山雀,充满野趣。</p> <p class="ql-block">在泥淤泉村,那潺潺的泉水悠悠拐弯,向下流淌,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村落的往昔与今朝。我和夫人伴着泉水前行,她走在前方,头戴遮阳帽,身姿从容。</p><p class="ql-block"> 脚下,石板路蜿蜒,每一步都似踏在岁月的脉络上。身旁,古朴的石墙静静伫立,斑驳的石缝间,绿意蓬勃生长,那是时光留下的诗行。石墙上方的护栏,似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份宁静。远处,葱郁的树木与连绵的山峦交织成画,蓝天如洗,澄澈而悠远。</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夫人的背影,按下快门的瞬间,时间仿佛静止。这一刻,没有喧嚣,唯有泉水的低语,在诉说着泥淤泉村的故事;唯有彼此相伴的脚步,在丈量着这方土地的深情。 这不仅是一段旅程,更是心灵的归依,是岁月长河中,我们与泥淤泉村镌刻下的专属回忆。</p> <p class="ql-block">循泉而行,山水相映的村落画卷。“顺着水流走,就能看尽泉水的故事!”泉水时而明渠奔流,时而潜入石缝,沿途经过几户人家门前——老妇人用泉水浣衣,孩童在浅溪嬉戏,核桃树下,竹筒接泉灌溉,一派田园诗画。行至村中一拐角,泉水忽然跌落成瀑,虽无“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壮阔,却如白练垂落,溅起细雾,叮咚声在山谷回荡。瀑布之下,一方石潭碧波荡漾,水纹如缎,这便是泉水流经村落的最后一站——北部水库。</p> <p class="ql-block">在泥淤泉村,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一路欢歌,悠悠然向着村下的水库奔去。</p><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小径前行,只见木制的栈道蜿蜒于泉水之上,似是一条纽带,串联起沿途的风景。栈道一侧,葱郁的树木与古朴的凉亭相映成趣,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雅致与静谧。</p><p class="ql-block"> 而那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时而轻盈地跳跃,时而舒缓地流淌,带着泥淤泉村的灵气与生机。当它缓缓流入水库,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似是在诉说着一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水库四周,石砌的堤岸坚固而沉稳,守护着这一汪碧水。岸边挺拔的树木,枝叶繁茂,像是忠诚的卫士,默默伫立。远处,村庄的屋舍错落有致,与这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画卷。</p><p class="ql-block">这潺潺的泉水,不仅是泥淤泉村的生命之源,更像是一条时光的脉络,流淌着村子的过往与今朝,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这悠悠泉水中,感受到自然的馈赠和乡村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踏入泥淤泉村的街道,仿佛踏入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湛蓝如洗的天空下,宽敞的街道蜿蜒伸展,像是一条丝带,串起了村子的家家户户。</p><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葱郁的树木枝叶交错,洒下一片片阴凉。其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古朴的木质凉亭与红色的宣传牌,为村子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与时代风采。那宣传牌上的文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似在诉说着泥淤泉村的过往与今朝。</p><p class="ql-block"> 路边,农家小院的围墙下,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盆栽,绿意盎然,透着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再往前,一块红色的指示牌映入眼帘,上面写着农家餐馆的特色菜品,让人不禁期待起一顿原汁原味的乡村美食,感受泥淤泉村独特的烟火味道。</p><p class="ql-block"> 微风拂过,带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轻吻着脸颊。此时,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鸟儿的欢唱和树叶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悠扬的乡村乐章,让人的心也随之沉静下来,沉醉在这泥淤泉村独有的静谧与美好之中。</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泥淤泉村的街巷,不经意间便与“泥淤泉茶社”相遇。古朴的灰砖墙面,搭配着棕红色的传统木门,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 悬挂于外的招牌,字体工整隽秀,“泥淤泉茶社” 几个字,似在轻轻呼唤着往来行人。一旁小巧的菱形标牌,简单一个 “茶” 字,却将茶社的风雅尽显。</p><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给招牌和墙面镀上一层柔和光晕。街边,几位村民悠闲地坐着,或唠着家常,或忙着手中的活儿,宁静又温馨。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让人不禁遐想,踏入茶社,沏上一盏香茗,于氤氲茶香中,听泉水潺潺,话岁月悠长,该是何等惬意。这小小的茶社,不仅是泥淤泉村的一处休闲之所,更是这方土地上,人文与生活交融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暖阳洒在泥淤泉村的石板路上,三眼泉池依旧潺潺流淌,仿佛在轻声诉说岁月的悠长。古槐的树影婆娑,斑驳的枝叶间漏下细碎的光斑,恍若为退休后的光阴镀上一层宁静的金边。抚摸红色旧址的砖墙,那些激荡年代的印记已化作心底的温暖回响——原来生活的美好,不仅在于追逐远方的风景,更在于慢下来,让脚步与心灵一同沉淀。村里老人摇着蒲扇讲述往事的模样,泉边孩童嬉戏的银铃笑声,古道旁新开民宿的袅袅茶香,无一不让人遐想:若退休后的日子能如这村落般,晨有清露沾衣,午有树荫小憩,暮有泉声伴读,该是多么圆满。泥淤泉的碧波映着蓝天,古槐的年轮刻着沧桑,而我们的生命,或许也该如这泉、这树,在慢煮的岁月里,愈发醇厚,愈发从容。</p><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望这片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土地,忽然懂得:退休后的美好生活,不过是寻一处心灵的归处,让日子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在简单与丰盈间,静候属于自己的那份清欢。</p> <p class="ql-block">归家整理照片,古槐树下的合影被置于案头。泉水从石缝到水库的旅程,恰似人生——曲折蜿蜒,终向光明。愿泥淤泉村永远保有这份清流与坚韧,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在泉水中听见岁月,在绿荫下触摸永恒。</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0日,深夜,于济南千佛山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