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门坎

寻梦

<h3>2025年7月9日上午8时,九三学社贵州科学院支社主委果树栽培专家龙秀琴研究员、药用植物栽培专家魏德生研究员、高级科技摄影师张赐安、何薇薇研究员等4人,与贵州开放大学电商营销培训专家黄兰教授带领的团队汇合,一同前往威宁县石门乡,开展天麻种植技术指导和电商营销的专题培训工作。</h3> <h3>此次同行人员中,还有一位来自石门乡柳树村的小伙陈少卫。他是柳树村走出的首位大学生,也是九三学社贵州科学院支社多年来持续帮扶的对象。2023年9月,陈少卫大学毕业时,科学院支社的两位老师专程赶赴花溪,参加他的毕业典礼。毕业后,支社又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他在贵阳顺利就业 。</h3> <h3>石门坎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曾因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被视为贫瘠落后之地。然而,这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绘就了中国西南教育文化史上的璀璨华章。<br>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跨山越海,抵达石门坎,以超前的教育理念创办了一所苗族小学。这座参照英国标准建设的学校,不仅拥有完备的校舍,还配备了足球场、游泳池等运动设施,这在当时堪称壮举。柏格理推行男女同校与中英文双语教学,开设涵盖文化课程、艺术美育、足球篮球、游泳骑马等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彻底打破了苗族传统教育的桎梏。<br>1913年,首批苗族学生从石门坎小学毕业,其中佼佼者被送往成都深造。学业有成后,他们谨记“回馈故土”的师训,全部返乡任教。才华出众的朱焕章,即便获得赴总统府工作的机会,仍毅然选择回归家乡,成为扎根乡土的教育火种。在柏格理的耕耘下,石门坎逐渐成为“中国苗族文化最高区”,培养了多位留学海外的博士、教授,教育之光穿透了大山的屏障。<br>柏格理对石门坎的改造不仅局限于教育。20世纪30年代,他倡导举办现代标准运动会,此后体育精神深深融入当地发展血脉。他创建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开办第一所苗民医院,使石门坎一度成为乌蒙山区医疗中心。面对苗族无文字的困境,他带领团队以拉丁字母变体为基础,历经反复修订,创造出沿用至今的苗族拼音文字。就连足球运动,也因他的不懈推动,才得以在石门坎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据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中,就有来自石门坎的苗族选手。<br>为推动现代文明与苗族文化深度融合,柏格理多次远赴英国筹集资金,以石门坎为中心,在方圆数百里建起数十座教堂、120多所小学。短短30年时间,封闭落后的石门坎,一跃成为西南苗族文化中心与中国现代教育高地,其声名远扬海外。那时国外寄往石门坎的信件,只需标注“中国石门坎”,便能精准送达,足见其影响力之大。<br>1915年,来势汹猛伤寒疫情突袭石门坎,太多的苗民和学生被感染,众人避之不及。柏格理却选择了留守,日夜照料被隔离的孩童,亲自喂饭喂药,给他们擦洗身体。之后他染病卧床。由于药品匮乏,他坚持将珍贵的盘尼西林留给孩子,致使病情恶化,年仅51岁的他与世长辞,永远长眠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br>1946年国民政府人口普查数据令人震撼:彼时汉人每10万人中仅有2.19名大学生,而苗族每10万人中大学生数量竟高达10人。这段跨越百年的石门坎传奇,不仅见证了教育与文化的巨大力量,更诉说着信仰与奉献如何改写一个地区的命运。</h3> <h3>英国传教士柏格理</h3> <h3>石门坎,这片被誉为苗族文化圣地的土地,百年前英国人柏格理在此播撒了现代文明的种子。如今,以科技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九三学社,又以创新的“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模式,为石门坎的脱贫致富与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br>2015年,九三学社贵州科学院支社走进威宁县石门乡,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科技帮扶工作。十年时间,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为石门乡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帮扶成果丰硕。<br>支社团队深入石门乡,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深度调研,锁定乌天麻这一中草药品种,同时将市场前景广阔的羊肚菌、猴头菇等食用菌系列,确立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对象。不仅如此,支社还为石门乡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蓝图,制定初期与中长期“三步走”十年规划。协助建立石门乡天麻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在石门乡本地与贵阳两地,持续开展技术培训与销售指导课程。从种植技术传授到销售渠道拓展,全程深度参与,助力“石门坎乌天麻”走向全省乃至国内市场。<br>张赐安、魏德生两位老师扎根石门坎,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常年穿梭于田间地头,以最质朴的方式,手把手地向农户传授天麻、食用菌种植及蜜蜂饲养等实用技术。<br>张赐安老师带着支社全体老师帮扶石门乡的真挚心意,一次次走进村子与村民们拉家常、问冷暖,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难处与发展需求。久而久之,村民与他亲如一家,视他为荣誉村民。<br>从百年前的文明启蒙,到如今的科技文化赋能,九三贵州科学院支社在石门坎的帮扶实践,不仅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更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希望的种子在石门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h3> <h3>石门坎那些镌刻在时光褶皱里的动人传奇,很早就是我心底难以释怀的向往,在岁月流转中变得愈发清晰明朗。2007年,姐姐何幼兰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一篇关于石门坎民族教育的论文,更让我对这片土地心驰神往。文中详述,20世纪初,柏格理在石门坎掀起教育革新浪潮,构建起西南地区首个涵盖小学、中学及双语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他主导创制苗文、推行双语教学,为当地文化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论文着重指出,石门坎教育体系在课程与教法上独树一帜:课程设置巧妙融合实用性与文化传承,将苗语、数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培育出大批栋梁之材;教学上创新实施“以苗教苗”策略,凭借本土教师力量,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些宝贵实践经验,对当下西部农村教育在语言教学、师资培育等关键领域,仍有着深刻的借鉴价值。<br>启程前往石门坎的前一天,平永玲姐姐赠予我一本黄筑开所著的《柏格理》。衷心感谢她的这份心意,让我对即将开启的石门坎之行更加满怀期待。</h3> <h3>晨光熹微中,张赐安老师已发动引擎。近五个小时的车程里,车轮在高速路上飞驰,掠过层叠山峦与蜿蜒河流。随着里程表数字跳动,我们离魂牵梦萦的石门坎越来越近,那份跨越山海的向往,终于化作眼前触手可及的真实。</h3> <h3>简单用过午餐,大家顾不上稍作休整,便匆匆启程前往石门乡新合村。在村里,一场面对面的农户座谈会热烈展开。与会人员围绕石门乡天麻协会下一阶段发展难题深入交流,聚焦农产品销售瓶颈,群策群力、共商对策,力求为天麻产业打通销路、破解困局。</h3> <h3>在村委会议室里,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交流正展开。各方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聚焦乡村发展的大小事,真诚交流、共话未来。</h3> <h3>村委会大院长廊</h3> <h3>新合村小学的球场</h3> <h3>走进天麻种植户家中,看望坐在堂屋里的老人和在院子嬉笑玩耍的小孩。老师们握着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嘘寒问暖,给孩子递上带着温度的零食,听种植户念叨着今年的收成,屋里屋外充满乡音笑语,画面生动感人。</h3> <h3>与村里的三胞胎姐妹合影</h3> <h3>三胞胎家堂屋的墙面上,整齐地排列着三个乖乖女的奖状。这些奖状似乎都争着向我们讲述女孩们茁壮成长的故事。</h3> <h3>老师们到柳树村看望村里的残疾老人</h3> <h3>烟叶的长势很好,叶片宽大厚实。</h3> <h3>专家上山查看乌天麻的长势情况</h3> <h3>为拓宽石门乡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电商营销专家黄兰教授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过程中,黄兰教授围绕电商营销核心,从电商新手入门基础理论讲起,详细拆解开网店的全流程和操作步骤,并通过现场演示加深村民理解。面对村民们提出的各种疑问,她始终耐心解答、手把手指导。在黄兰教授的悉心教导下,不少村民跃跃欲试,大胆开启直播带货尝试。培训工作从下午到夜晚,这场干货满满的培训持续到晚上十点,现场学习氛围始终热烈浓厚,为乡村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奠定了坚实基础。</h3> <h3>晚餐22:30分才开始</h3> <h3>休息已过子时</h3> <h3>10号上午,在张赐安老师、魏德生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漫步石门坎。沿途层峦叠翠,壮美风光尽收眼底。驻足在历史遗迹前,指尖触碰着斑驳的石墙,仿佛能触摸到岁月沉淀的沧桑。<br>此行中,我们将实用的销售方法传授给村民,助力他们拓宽销路。同时,在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的交织中,沉浸式感受石门坎的独特韵味。从青山绿水的视觉盛宴,到苗族文化的传奇叙事,再到古老民族的精神共鸣,此次行程充实而难忘,真正实现了帮扶与收获的双向奔赴。</h3> <h3>这些年,九三贵州科学院支社多次组织石门乡优秀中小学生奔赴贵阳,开展科技夏令营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h3> <h3>朱怀连老师写过“走进石门坎”、“石门坎夜话”、“石门坎邂逅”、“重走石门”等文章,有很深的石门情结。几年前的一天,当他得知九三科学院支社,邀请了石门坎的十个小朋友来贵阳参加科技夏令营活动。立马决定在他久负盛名的“就一桌”宴请这些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让孩子们好好地享受他的美食文化大餐。</h3> <h3>7月10日下午,我们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石门坎。此次行程不仅实现了萦绕心头多年的夙愿,更收获了一路的温暖与感动。穿梭于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躬身投入助农实践,指尖触碰泥土的温度、耳畔回响农户的笑语,都成了镌刻于心的珍贵记忆。感谢参与调研的各位老师,你们的专业与热忱为助农之路点亮明灯,感恩石门坎的新老朋友,你们让异乡的我找到了家的感觉,这份沉淀在乡村的情谊,这份矢志帮扶的初心,必将在岁月滋养下蓬勃生长,终会繁花满枝,结出累累硕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