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竹青青忆少年_慕古塘的竹子

漓水渔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村竹青青忆少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u>图/文:漓水渔歌</u></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u>美篇号:52514148</u></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值清明,又回村重复一年一度那桩传统的事情。也许今年是闰年吧,这春已过半,除了油菜花褪去了一身黄衫,放眼野外,枝头上那些葱茏的新绿,并不那么养眼,有些还羞答答的躲在芽苞里。偶尔还能遇见一两株迟开的桃花,它好像还在极力挽留大地初春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坟地的野竹子,年年都来用镰刀鼓捣一阵,却是越砍,这东西越长得旺。一狠心,提前在某宝上买了环嗪酮来对付它,想一劳永逸。可时近月余,清明再来一看,那竹子依然青青如往,毫无半点枯萎迹象,不知是买到假药,还是竹子本身生命力太顽强?懒得去追寻原因了,还是老老实实操起镰刀,能拔根则拔根,不能拔的,一通快刀斩乱麻,父亲坟头,片刻便清清爽爽,才放心烧冥纸祭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竹子,这其实是我很喜欢的植物,它若是不干扰到父亲的安宁,我也不忍心除它。小时候喜欢画画,尤其爱画竹子,因为它是很容易用毛笔来表现的对象。只简单的把一众“个”字与“介”字状的叶片堆叠,加上几笔长短不一的虚线条穿插,寥寥几笔,便可勾勒出它清秀的模样。若是再配上一块嶙峋怪石,一幅水墨画便大功告成,我暂且将它命名为《竹影清风》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所以喜欢竹子,爱画竹子,是缘于儿时所有的玩具,几乎都跟竹子有关。而我家乡慕古塘,一个位于八桂北端湘江边的小乡村,村中不乏它那高挑清秀的身影。宁可食无肉,不可园无竹。一园如此,一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竹不成村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中最大一片竹林,位于村子的正南端,那里是楠竹的天下。这楠竹是一种优质的家竹,而我们当地习惯称它为“寿竹”,将其种在房前屋后,有福寿节节高的寓意。一条自北向南的钉子路,把村南的这片竹林分成东西两半。发小阿湘、阿绘的家就在竹林中,他们那夏无酷暑的竹林屋,让我一直很羡慕。其他一些稍小点的竹林,零零散散分布于各家的后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毛竹是竹中粗狂的汉子,那么楠竹便是竹中的窈窕少女。你看她那光滑而修长的碧玉身杆,匀称而有序的羽状枝桠,无处不透露着一种高雅的气质。当有风拂过,一园秀竹齐刷刷地迎风起舞!用翩翩?用婀娜?我想这些词都无法形容出她此时的姿态之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小阿飞家,也有一个不大的楠竹园,每逢夏天,附近邻里都会到里面去乘凉。由于离我家近,我也是那里的常客。我们一帮孩子,在他家竹园里嬉闹追逐,爬杆和捉迷藏,是百玩不厌的游戏。这个小小的竹园里,洒满了我们儿时的欢乐。犹记得阿飞的爷爷,在竹园里教我们练扫堂腿的功夫,还有让我们双手握两根竹子翻筋斗的情形。如今竹园早已不在了,阿飞在那里建起了一栋漂亮的别墅,每每经过,往事总在脑中浮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竹子的喜爱,还缘于父亲是个篾匠,叫他编个鸡笼鸭笼什么的,那是信手拈来的事。父亲最擅长的还是编斗笠,一根根小竹子,经过父亲那双巧手,变成了一条条光滑细长的竹篾。再把多条竹篾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与穿插,一顶斗笠便诞生了!我对父亲这门巧妙的手艺,发自心底的佩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喜欢用楠竹笋壳做斗笠内衬,这种斗笠遮雨效果更佳。于是每当竹笋出山时,我便常常在各个竹园里转悠。春风一吹,笋壳从新竹上脱落,我一张张捡起来,捆成一小扎一小扎往家里头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楠竹的笋壳没有扎手的绒毛,光滑得很有手感。花纹也漂亮,深褐色的斑斑点点,自上而下,由密变疏,仿佛在它这小小天地间,下起了一场褐色的梅雨!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姐姐会用一个笋壳,变戏法似的折出一把小雨伞来逗我,好看!好玩!童年的快乐,就这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然有一天,父亲没能扛住病痛的折磨,心有不甘地去了另一个世界。那火厢楼上他亲手破的细竹篾,还有我捡的笋壳,都没有用完……每个出笋的季节,我依旧还会去捡笋壳,我总觉得父亲还会回来,我怕我捡的笋壳不够他用!可年复一年,他还是没回来,而我捡的笋壳,堆满了楼上那个角落。飞尘与蜘蛛网打包了那堆笋壳,也包起了我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觉又把忧伤的事搬出来了,或许是怀念乃人之本性,爱玩也是人的本性。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可玩,多数玩具都是自制的,村中随处可见的竹子,无疑是制作玩具最佳材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楠竹作为家竹,是主家比较珍贵的经济作物,小时候做玩具,可不敢在它身上动心思。好在村里除了楠竹,还有皮竹、吊竹等品种。这类竹子不值钱,多用来围菜园、捆柴火。它们近乎野生,这一簇那一撮,在房前屋后的野地里蓬勃生长。竹蔸下衍生出来的小竹子,又或是竹杆上横生出来的竹枝,很容易折下来,用来做那些小玩意儿那是没的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竹子做一个最简单的玩具,恐怕是要讲一个叫作“哔哔”的玩意儿。取一段筷子大小的竹管,一端切个斜口,斜口面约三分之一处破开一点点,插一片竹叶进去夹住。将竹叶与斜口压紧,用力一撕,竹叶便留下与斜口吻合的叶舌在竹段上。此时将斜口端含进嘴里吹气,气流使竹叶振动而发出“哔…哔…哔…”的声音,悠扬而悦耳。若给另一端套上一个锥筒,就变成了喇叭。乡里赶圩时圩上卖的那种喇叭,也是用这个方法做出来的。商贩为了吸引小孩子购买,把那个喇叭筒艺术化了。他们把一截圆木雕成葫芦状,像家中腌酸菜的坛子。喇叭筒或染成红色,或画上彩色花纹,将其套在“哔哔”上面,样子既喜庆又好看。制做“哔哔”的竹管长则声音低沉,短则声音清脆。可以想象一下,若是懂音律的人,把长短不一的“哔哔”排成一排,定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竹子做成水枪(吸水筒),则是另一种新玩法了。用一节较大点的竹子,一端切去竹节,一端留着竹节,竹节中间用钉子钻一个小孔备用。另取一节很直的小木棍,有时为了省事,直接用筷子代替。把它一头缠上碎布条,棉花也可,用线绑紧,塞入前面做好的竹筒,一支水枪便完成了。这个水枪的原理就跟打针用的注射器一样,拉动布条缠成的“活塞”,便可将水吸入 ,推动活塞,又可将竹筒里的水从竹节中间的小孔挤射出去。你越用力推,水越射得远。有了这个水枪,夏天在河里耍水,又增添了许多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道做水枪,后面要做“纸弹炮”就车轻路熟了。同样一节竹子,两头不留竹节,当作“炮管”。在一端一拳头处开一个孔,当作装弹孔。原来水枪的活塞不需要缠布,只是要在一端套一节一拳长的竹子做手把,这样就成了“纸弹炮”的顶杆了。当然,顶杆不能过长,伸进炮管的部分要比炮管短1~2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纸弹炮,它的“炮弹”是用纸做的。将不用的书本、作业本或旧报纸,丢水里浸湿,分坨捏成与竹筒孔相应大小的纸团。将纸团压进装弹孔,第一颗纸弹用顶针推至炮口,再从装弹口压入一纸团,用顶针快速一推,后一颗纸弹压缩炮管里的空气,只听到“啪”的一声,将前一颗“纸弹”飞速冲出,射向前方。如此周而复始,纸弹炮在“啪啪啪”的射击声中,记录下我童年里开心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当暑假来临,高大的樟树上樟树籽已经粒粒饱满,圆溜溜如一粒粒玉珠挂在枝头。正是这种樟树籽,让纸弹炮有了新的玩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纸弹炮需要改良一下,将炮管改小一点,使孔内径更适合樟树籽大小,改良后的纸弹炮应该叫做“樟籽炮”了。年纪大点的伙伴,他们会让樟籽炮实现连发。方法是取一节比炮管稍大一点的竹筒,一头留节,一头去节。留竹节一头前后各开一孔,形成对穿。将这竹筒装至炮管上的压弹口处,压弹口需对准未留竹节的一端,这样一个“弹匣”就制作完成了。抓一把樟树籽装进弹匣,快速抽动顶杆,樟树籽会连续地漏进压弹孔,从而可以实现连射。它自带的油性,会润滑管壁,可让樟籽炮的连射功能发挥到极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暑假的放牛时光,提着这种先进“装备”和别人干仗,那可是非常刺激的!那些只能点射的单发炮,唯有挨打的份。在连发炮枪林弹雨般的攻击下,执单发炮的伙伴们则狼狈不堪,被追得四处奔逃。要命的是,樟树籽所含的挥发油,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要是被溅到眼睛里,会让你“泪流满面”。在一场场追逐、一场场嬉戏中,我们的孩提时代已随云远去,留下一场场回忆,让人心生无限怀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竹子所能制作的玩具并非只有这些。还能制作射鸟的弓箭、捕捉洞中青蛙的蚂拐枪、迎风转动的风车、能吹出歌曲的笛子、可在课桌缝隙上跳舞的竹节人等等……村中那一棵棵普通的竹子,在过去贫穷年代,启迪了我们的智慧,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充实了我们的成长岁月!若不为之赋文一篇,岂不有负它一场爱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时代的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塑料、金属与电子元件,这些新材料的应用,让如今的玩具犹如天上繁星,缭乱了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但不论它们如何新、奇、特,不知为什么,却没有一款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经典。哔哔、纸弹炮、风车、竹节人……谁敢说不是我们那一代人,亲手制做出来的经典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慕古塘的竹子,几十年前,陪伴了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几十年后,它们还是那么郁郁葱葱,点缀着我们那魂牵梦绕的小乡村。它升起那面美丽的青纱帐,给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增添了一份幽静,带来了许些雅致,使家乡永远都是那么钟灵毓秀。当年背着竹弓,提着纸弹炮满村追赶打闹的孩子,如今都各自飘零他乡。春节偶尔回乡,或与其中某人相遇,四目相触,互夸对方依然青春不老,又都叹自己两鬓悄然添霜!发小之情,付笑谈于鞭炮声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明春光无限好,正是踏青好时节。不经意间又从村南竹林中穿过,当年那钉子路已尘封到了水泥板下面,不知道它藏起了多少往事?路边的竹子又吐了新叶,那翠色欲滴的样子,忍不住摘下一片,做起一只童年里姐姐教我叠过的小船,让它随着小河流水,去追寻那些逝去的孩提时光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i><u>🍀感谢欣赏🍀</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