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20250707

凤雏声清

<p class="ql-block">山海关,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倚燕山余脉角山,南临渤海,形成山海相夹的天然隘口,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明代起即为军事要塞,突破此关后通向北京的300公里无险可守,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p><p class="ql-block">图为山海关古城</p><p class="ql-block">山海关古城的西门,又称为迎恩门。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首都,位于山海关以西300公里左右,由京城来自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上面的城楼,也就随之叫做“迎恩楼”了。明嘉靖、万历,清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至解放初期,由于年久失修,于1955年春拆除。得益于古城保护开发之大计,2005年,迎恩楼又再现其雄姿,傲然于山海关西门之上,楼体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开国元勋徐达以其独到的军事家眼光,在山海之间建关设卫,留下了这座长城军事重镇,成就了山海关重要的军事地位。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在山与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迎恩楼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祥蔼博桑,是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皇帝去东北拜谒祖陵,途经山海关,来到西门迎恩楼,见此处霞光普照,瑞气东来,乃亲题赐额。祥蔼,说的是"祥瑞的云气";"博桑”,就是"扶桑",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棵大树。神话中的扶桑树非常高大,日出的时候,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所以,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也往往以扶桑代指太阳。“祥蔼博桑”的意思就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到处都是吉祥的瑞气,也隐喻为清王朝皇恩浩荡,恩泽天下。</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悬挂于迎恩楼上的匾额“祥蔼搏桑”是乾隆皇帝与刘墉在山海关驿站居停时共同完成的墨宝。君臣二人在交谈中灵感涌现,共同创作了这幅被誉为天下唯一的墨宝。</p><p class="ql-block">🌸这幅墨宝不仅体现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迎恩楼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这座矗立在渤海之滨的雄关,承载着六百余年的历史沧桑,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作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其雄伟壮观的城楼、蜿蜒起伏的长城、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乾隆雕塑</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关城东西大街最西端的节制四镇牌坊,在明天启二年,辽西尽失,山海关危急,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自愿奏请朝廷,出任山海关辽东经略使,担当起保卫雄关的重任。皇帝特赐一把尚方宝剑,同时为了壮军威,特意建了这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城墙高14米,厚7米,设有四座城门,东门即为著名的"天下第一关",西门城楼名“迎恩楼”,南门城楼名“望洋楼”,北门城楼名“威远楼”。</p> <p class="ql-block">辽西省山海关市政府旧址,辽西省是锦州解放后,1949年1月成立的省份,省政府驻锦州。1954年撤销辽东省、辽西省,合并设立辽宁省。</p> <p class="ql-block">田公馆</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20年,采用仿欧式设计,主体为三层砖石结构,立面设有拱形高门和落地长窗,窗框装饰简洁几何纹样。屋顶采用坡顶与平顶结合形式,局部点缀西式山花构件。‌‌</p><p class="ql-block">原为北洋政府山东督军兼省长田中玉的私邸。田中玉(字蕴山)是山海关人,毕业于山海关北洋武备学堂炮科,曾担任北洋军第一镇炮队统带等职。他于1919年开始出资在家乡筹建学校,并出资购置学田以支持教育发展。‌‌</p><p class="ql-block">田中玉曾在此接待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等机构,见证了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田中玉出资创立的田氏中学(现山海关一中)于1921年秋季开学,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亲题校名。学校以长城为院墙,被誉为“全球唯一以长城为院墙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浑锅是山海关的一道名菜,其实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间加煤炭的铜制火锅,但它的汤是酸菜熬制的,这是它一大特色,在滚烫的酸汤里加入海鲜扇贝、海带丝,还有面精,鱼丸,火腿及一些肉类一锅饨煮,看到这个火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之感。</p> <p class="ql-block">过关审批处</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通关文牒是明代山海关所需的通关文书,是入关的凭证。通关文牒上面有明朝皇帝的命令,并由相关官员签署确认。持有此文牒的人才能顺利通过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两代,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明清战争的重要战场: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山海关之战爆发,最终清军获胜,开启了清朝对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p><p class="ql-block">近代抗击外敌的见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山海关曾遭到炮击,城墙上的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的重要据点: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通关文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明朝政府在山海关设立关隘,对过往行人、商贾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审查。通关文牒作为一种官方颁发的通行证件,成为了人们穿越山海关的必备之物。</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p><p class="ql-block">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之所以叫“闯关东”,是因为政府在山海关设置了重重关卡,阻止关内人逃出去。</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清政府对闯关东的行为颁布如此严格的封禁政策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防止大量汉人闯关东之后,鸠占鹊巢,占据、破坏满清八旗崛起的“龙兴之地”。第二,满清八旗一直将东北视为他们最后的退路。第三,为了保持满洲固有风俗,保留一支最后有战斗力的八旗骑兵。早在康熙年间,面对中原的花花世界,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清八旗就已经基本堕落。到雍正乾隆年间,关内的满族八旗已不堪使用。第四,则出于满清的私心。清廷成为中国统治以来,一直对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人抱有警惕提防之心。在清廷看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也一直将东北地区视为旗人的自留地,无论是为了独占东北地区人参貂皮等特产,还是为了维护满洲旗人生计,清廷都不可能允许太多的汉人进入关外。</p><p class="ql-block">正是在这种心态之下,在清军入关后的近200多年里,清廷一直对于闯关中的行为持禁止和阻挠的政策。然而清廷的这种政策,面对着沙俄的侵略,变得不合时宜起来。因为先后侵占中国北方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沙俄,对于中国东北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保住东北这块“龙兴之地”,移民实边,成为清廷最好、也是最后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山西会馆</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p class="ql-block">山海关钟鼓楼‌是山海关古城的核心地标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军徐达修筑长城时同步建造。作为古城的制高点和时间的象征,钟鼓楼曾是明清时期军政要员及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场所,其建筑融合了钟楼、鼓楼与文昌殿,位于城中,高二丈七尺,方五丈,为四孔穿心结构。上建文昌殿,楼中钟鼓的安放位置是左钟右鼓,上建有钟鼓亭。底层为方形台基,顶层设四孔穿心结构,分别对应古城东、南、西、北四门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初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历经多次修缮与移建,如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万历十四年(1586年)移至城中心等。‌‌</p><p class="ql-block">近代因战乱与年久失修,原建筑于1952年坍毁,2004年按原貌重建并恢复晨钟暮鼓的传统仪式。‌‌</p><p class="ql-block">底层方台四孔穿心,十字相交通达四门,形成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四条主街。‌‌</p> <p class="ql-block">西面(朝京)‌。</p><p class="ql-block">题字为“朝京”,表达心系朝廷、面向京师的意向。‌‌‌‌1</p> <p class="ql-block">南面(通海)‌。</p><p class="ql-block">题字为“通海”,寓意面向南方直通渤海,体现其地理位置的开放性。‌‌‌‌</p> <p class="ql-block">  公元1643年(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清世祖福临继位,因福临年幼,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多尔衮洞悉明朝连年与农民军交战,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认为入主中原时机已到。</p><p class="ql-block">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多尔衮以清帝名义致书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李自成未予理会。</p><p class="ql-block">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面(观峦)‌。题字为“观峦”,寓意远眺北方的燕山山脉,展现雄浑壮阔的北方景观。‌‌‌‌</p><p class="ql-block">这些题字不仅体现了钟鼓楼的建筑功能,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理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东面(迎旭)‌。</p><p class="ql-block">题字为“迎旭”,寓意面向东方迎接日出的光辉,象征希望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煤山(今景山)自缢。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只为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就怒发冲冠,拒降李自成,引清兵入关。结果清廷入主中原,奴役中华民族长达260余年,吴三桂也成为千古罪人。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双文井始建于明代,距今约500年历史,曾作为明清两代山海关地区主要水源,支撑着当地居民生活及科举考试需求。相传饮用此水可助学子科举高中,朝鲜使臣曾不远千里取水回国,视为"科举圣水"。 ‌</p><p class="ql-block"> 双文井是明清时期山海关儒学内的著名古井,因水质甘甜且蕴含独特文化象征而闻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现存记载见于《山海关志》。‌</p> <p class="ql-block">2003年春天,韩国学者朴泰根举着张发黄的地图在山海关转悠。当地文物局的人跟着他瞎转,心里直嘀咕:"这韩国老头找啥呢?"直到朴教授在一所小学围墙根蹲下,指着水泥地说:"就在这下面!"挖开一看,果真,井口的石板都被井绳磨出二指深的沟。</p> <p class="ql-block">双文书井口设计就透着玄机——一方一圆两个口子,暗合"天圆地方"的讲究。当地老童生们都说,这井水带着文曲星的仙气儿。明朝时期山海关儒学出了8个进士,举人21人,各类生员113人。</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关城东西大街最西端的节制四镇牌坊,在明天启二年,辽西尽失,山海关危急,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自愿奏请朝廷,出任山海关辽东经略使,担当起保卫雄关的重任。皇帝特赐一把尚方宝剑,同时为了壮军威,特意建了这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在南海口关北约20米处设置的澄海楼,是在原观海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其“高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丈有八尺”,为两层重檐歇山瓦顶,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据说,每当海面上风浪大作,澄海楼内的观海者却能安然无恙,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世界,这便形成了“海亭风静”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这座历经风雨的雄关,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站在城楼上,抚今追昔,我们不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到自豪,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宁海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主持修建,是万里长城唯一功能齐全的海堡城,周长约899米,高约6米(二丈)。其核心作用为抵御蒙古骑兵及女真部族从海上入侵,通过入海石城、靖卤台等设施形成海陆联防体系,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攻破。1900年遭八国联军损毁,1984年后依原貌修复。‌‌</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老龙头的“上坡御道”是清代皇帝巡视时的专用通道,位于澄海楼与靖卤台之间。该御道为石板铺就,坡度平缓,两侧设有护栏,皇帝巡视时,御道会铺设红毡以示尊崇,其中上坡段位于澄海楼至靖卤台之间,全程约200米。 ‌</p> <p class="ql-block">上坡御道</p> <p class="ql-block">远古珍贵的夯土城墙</p> <p class="ql-block">糯米汤加粘土是古时的沾合济</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靖卤台‌是明代长城唯一的海上敌台,始建于1565年,由戚继光改建并命名。</p><p class="ql-block">初建时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应元主持建造初代实心敌台,主要用于观测海上敌情。‌‌‌‌</p><p class="ql-block">‌改建与命名‌:隆庆四年(1570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将其改建为空心敌台,命名为“靖虏台”,强化驻兵防御功能。清康熙年间避讳“虏”字改称“靖卤台”,取“平定敌虏”与“镇守海疆”双重寓意。‌‌</p><p class="ql-block">‌1900年遭八国联军炮击损毁,1985-1987年老龙头二期修复工程中依据遗址原貌复原重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砖砌四拱空心敌台,南北长3.8米、东西宽2.6米,垛墙高1.72米,设南北双门及八个箭窗,顶部战铺面积9.8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箭窗呈内宽外窄梯形结构,外侧开口仅0.3米以降低中弹概率,内侧扩展至0.8米便于调整射击角度。‌‌</p> <p class="ql-block">  明朝嘉靖年间,北方沿海倭寇日益猖獗,他们驾着快船,如鬼魅般穿梭于各港口之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百姓的村庄被付之一炬,渔船被劫掠一空,无数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哭声、喊声响彻海岸。朝廷多次派兵围剿,却因倭寇熟悉海况,屡剿不灭。戚继光临危受命,被派往山海关加固防线。</p><p class="ql-block">戚继光初到山海关,便马不停蹄地沿着海岸线勘察地形。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他深知,若想彻底抵御倭寇,必须打破常规,让长城延伸入海,以入海石城为盾,方能扼住海上咽喉,形成固若金汤的防线。然而,在海中筑城谈何容易?每当工匠们刚刚垒起石块,汹涌的海浪便如猛兽般袭来,瞬间将工程冲得七零八落。面对如此困境,戚继光整日眉头紧锁,他翻阅大量古籍,试图从古人智慧中寻找灵感;他还多次深入渔村,与经验丰富的渔民促膝长谈,倾听他们与大海打交道的心得。</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思考与尝试,戚继光终于想出了妙招。他下令征集大量重达千斤的巨石,以 “品” 字形交错垒砌城墙,每块巨石之间用特制的糯米石灰浆粘连,使其坚固无比。同时,他还召集能工巧匠,在城墙根基处铸造 “镇海铁牛”。为确保铁牛质量,戚继光亲自监督冶炼过程,从矿石挑选到火候把控,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p><p class="ql-block">历经三年多的艰辛,老龙头入海石城终于建成。六只巨大的 “镇海铁牛” 昂首蹲坐于石城之下,每只铁牛都栩栩如生,重达数吨,粗壮的牛角仿佛能刺破苍穹,圆睁的双目透着威严与坚毅,四蹄稳稳地扎根在海底,仿若随时准备与海浪展开殊死搏斗。当地百姓传说,铁牛入水后,渤海的风浪似乎真的渐渐平息了,原本嚣张的倭寇,在面对这座海上长城时,也再难突破防线。老龙头自此成为守护大明海疆的一道钢铁屏障,见证着无数个日夜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老龙头的巨型石块是明代修建的入海石城的组成部分,这些石块采用当地开采的青灰色花岗岩条石砌筑,每块石头重量达数吨。石城深入渤海约20米,部分石块埋入水下以抵御海水冲击,独特的筑城工艺使其历经600年仍屹立不倒。 </p><p class="ql-block">这些石块是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主持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的一部分,现存石块展现了明代长城的建筑技艺和军事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因其形似巨龙入海而得名。这里的长城与大海相连,景色壮丽,是观赏日出的绝佳地点。</p><p class="ql-block">老龙头长城,位于山海关关城南5千米处。作为山海关长城之首,由入海石城、靖卤台、王受台、南海口关、澄海楼等部分组成。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深入海中的部分,其北接靖卤台,构成了封锁海面的制高点。靖卤台修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实为敌台之始,在南海口尽头,屹立海水之中。靖卤台是座空心敌台,高10.55米,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基础高2.75米;中部高4.01米,内设3个券室,6个过券洞口连通各室,券室四周开有6个券窗;上部台中西侧建有出口铺房,即库房,用以储备军火弹药。台面四周是垛口,可用来瞭望敌情。南口海关是坐落在南海口的一座关隘,也是长城在滨海设置的唯一关口。关门所建城楼面阔12.88米,进深7.4米,高约7米。</p> <p class="ql-block">  淑碑是山海关老龙头景区的重要历史文物之一,位于澄海楼北侧的御碑亭内。该碑为清代乾隆年间所立,碑文“淑碑”二字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字体遒劲浑厚,儒雅俊美,展现了清代皇家书法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乾隆楼壁赋诗</p> <p class="ql-block">道光帝楼壁赋诗</p> <p class="ql-block">长城最东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