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27日,行者一行四人在昨天游览了被誉为民居瑰宝的韩城党家村后,又于今天先后游览了文史圣域司马迁祠,参观了与其毗邻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最后又亲临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芝川黄河渡口遗址,亲身体验了当年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英雄壮举。</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毗邻黄河,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为依托,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是一个集朝圣祭拜、文化熏陶、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由汉阳太守殷济所创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此后,宋、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司马迁祠进行修葺扩建,景区保存有司马古道、献殿、寝宫、宋塑司马迁坐像、司马迁墓,及历代文人骚客题写的碑刻等珍贵遗迹,设有十二本纪景观园、史记大讲堂、千秋太史公、史记纪念馆、风追司马、守望家园等展馆。司马迁祠墓被称为“文史圣域”,是全国唯一一处缅怀和纪念史圣司马迁的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 景区地处芝水、滤水、黄河交汇处,山水环绕,恬静秀美。感悟太史公思想境界,享受诗意浪漫田园风光,陶冶性情,放松心情,每年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拜谒华夏“史圣”,感受《史记》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b>五帝文化景观园雕塑</b>。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是上古时代五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功绩伟大,被后世追尊为帝,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二十四、二十三世纪。五帝时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期。</p> <p class="ql-block"> 与8年前行者和家人来此地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司马迁青铜像前祭祀广场上增加了根据《史记》十二本纪设计的十二本纪景观园及一些展馆等景点,丰富了游客在景区内的历史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b>夏文化景观园雕塑</b>。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夏朝时期,是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阶段。黄帝玄孙、颛顼之孙禹接替父亲鲧治水成功,受到民众拥戴,建立夏王朝。</p> <p class="ql-block"><b>殷文化景观园雕塑</b>。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的历史,自成汤兴起,盘庚、武丁中兴,到纣灭亡约六百年。</p> <p class="ql-block"><b>周文化景观园雕塑</b>。《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載了周朝包括西周、春秋及战国八百年的兴衰史。</p> <p class="ql-block"><b>秦文化景观园雕塑</b>。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年分裂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国。</p> <p class="ql-block">这是矗立在祭祀广场上的司马迁青铜像。<b>司马迁</b>(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有《史记》《悲士不遇赋》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司马迁逝世后,《史记》藏于家,至汉宣帝时,始由其外孙杨恽公布于世。</p> <p class="ql-block">在司马迁青铜像前留念(张娟 摄)</p> <p class="ql-block">芝秀桥</p> <p class="ql-block"><b>汉太史司马祠牌楼</b>。司马迁祠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创建以来,经历代重修不断完善。祠院由祠门、献殿、寝殿和道房组成。祠外踏道、坡道之间有山门、牌坊依崖就势而建。坡下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木牌坊,单檐歇山顶,高4.85米、宽3.25米。匾额题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系由王增琪再次回任韩城知县主持重修司马迁祠时修葺。</p> <p class="ql-block">在山下仰望司马迁祠</p> <p class="ql-block"><b>司马古道</b>。司马古道,原名韩奕坡,后因司马迁祠建于其北侧,又称司马坡,是一条千年古道。据传其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魏)国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以后,为韩城及其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现存石条为北宋时铺设,原长1500米,现仅存300余米。历经800余年的雨水冲刷、风化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石条上清晰而众多的车辙是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见证,又好像在昭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与悲壮。</p> <p class="ql-block"><b>史记大讲堂</b>。即原昝村禹王庙献殿。原在韩城市西庄镇黄河岸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颂其功德,于元朝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修建的。1979年将其献殿搬迁至司马迁祠,现辟为史记大讲堂。</p> <p class="ql-block">太公庙</p> <p class="ql-block"><b>高山仰止牌坊</b>。古道的右侧,是一座木牌坊,上书“高山仰止”,为韩城书法家强汉三所书。源出《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来歌颂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后人在这里又用来歌颂司马迁,其意指司马迁的人格如山,行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b>山门</b>。初建于宋代。北宋年间,司马迁祠年久失修,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山东人尹阳任韩城县令,仰慕司马迁的人品及文章,率领芝川民众修祠、塑像,司马迁祠山门就是这时候修建的,原来屋顶是悬山式。后来修缮时虽将原来的悬山式改成硬山式,但仍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符合宋《营造法式》的材梁比例。上题“史笔昭世”巨幅匾额,为1995年司马迁诞辰2140周年时,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敬献的匾额。从这里开始,将开始攀登司马迁祠99级台阶。为什么要砌99级?这表达了韩城人民对司马迁的无限崇敬。在古人的观念里,“九”为最大,代表着至高无上,韩城人不仅把太史公的祠墓建在俯瞰山川河流的高岗之上,而且将攀登祠堂的台阶,也砌为99级,给太史公最高的礼遇。</p> <p class="ql-block"><b>河山之阳牌坊</b>。额题“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之句。两边砖刻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给了司马迁《史记》极高的评价,把他与孔子并列。额、联为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韩城县令、山东青州府益都人翟世琪所题。“河山之阳”牌坊就建于此时。清康熙七年至十三年(公元1668年—1674年),芝川古城杨辉裕、杨四可等人集全镇之力,以七年时间对司马迁祠进行了最大一次维修。他们在深宽各数丈的东西坡沟间架起南北飞桥,运来南原之土,筑高台,用灰砖三层严加封裹,并填沟数丈筑神路,建“河山之阳”砖牌坊和“高山仰止”木牌坊,重修了献殿、门坊,奠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司马迁祠整体布局。</p> <p class="ql-block">太史祠祠门</p> <p class="ql-block">太史司马迁祠堂</p> <p class="ql-block">太史公祠墓碑</p> <p class="ql-block"><b>司马迁墓碑</b>。墓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书。</p> <p class="ql-block"><b>司马迁墓</b>。司马迁墓,系韩城古八景之一的“太史高坟”。现存墓冢为砖砌蒙古包形状,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墓冢高2.15米,周长19米,墓顶有一古柏,枝分为五,<span style="font-size:18px;">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如巨伞护盖,</span>人称“五子登科柏”<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墓冢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16幅</span>,其八卦图案象征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因而司马迁墓也称“八卦墓”。</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顶远望一派田园风光的韩城古城。</p> <p class="ql-block">三官洞</p> <p class="ql-block"><b>史圣济世经展馆</b>。《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著作,其中的《平准书》、《货殖列传》是经济史的专传,阐发了太史公的经济思想认识和观点。在秦汉普遍“重农抑商”大环境下,太史公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只有经济富裕才能知荣辱、懂礼节,礼仪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这在封建正统者看来,无异于“离经叛道”,被讥为“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但却播下了中国经济思想萌芽的第一粒种子。他以《平准书》详细记录汉初、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国家经济制度变化情况,实录了许多“兴利之臣”的珍贵史料。在《货殖列传》中记载了很多商贾的治生之道,冲破当时人们思想的窠臼,提倡发展工商业,这不但在当时振聋发聩,就是在今天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行摄瞬间(王卫东 摄)</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省市有关部门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为此,行者与摄友李明友、王卫东及其夫人张娟四人赴韩城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和东渡黄河纪念地——芝川遗址行摄,旨在寻找纪念活动的素材,这也是本次行程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了司马迁祠后,行者一行随后来到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该园位于韩城市芝川镇东南,黄河岸边的凤凰台上,毗邻司马迁祠,以纪念碑为核心占地20亩。<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园包括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和纪念馆(展览馆)。</span>如今,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已成为一处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瞻仰纪念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b>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b>。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少工委倡议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红领巾黄河行动”,在韩城芝川渡口建成了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纪念碑由三个高大的竖向碑体和八个船形基座组成,寓意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115师、120师和129师);碑体下曲面党徽,将三个主碑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党的统一领导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八个基座寓意扬帆东渡的八路军和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横碑中部安放着一顶八角“红军军帽”,寓意八路军由红军改编,再将红军帽“还以本来”,还给抗日将士。整个纪念碑高12米、宽12米,寓意“双十二”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八路军出师抗日。碑下面埋有井冈山的红壤、卢沟桥的石子、太行山的石条、延安宝塔山下的延河水。碑体后部圆形花坛,将碑体完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少工委1995年9月2日捐资建纪念碑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b>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馆</b>(展览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倡导和有力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八路军总部及所辖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主力经韩城县芝川镇黄河渡口分批东渡,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最英勇、最坚决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展馆分“肩负重任红军改编”、“高瞻远瞩战略布局”、“雄师东渡奔赴前线”、“全民动员支援前线”四个篇章详述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全过程,并陈列了部分实物。</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在现场给参观者讲解。</p> <p class="ql-block">站在凤凰台上,俯视不远处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渡河地——芝川遗址。</p> <p class="ql-block"> <b>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芝川渡口遗址</b>。27日下午,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又怎能抵得住我们奔赴渡河遗址的热情?行者一行四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驱车</span>专程来到此地,看着宽阔的河面,表面平静而暗流涌动的河水,对面令人生畏的陡坡峭壁,可以想见当年八路军渡河的不易,不禁为当年我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八路军将士渡河的英雄壮举感到由衷的惊叹和敬佩。</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黄河河面</p> <p class="ql-block">黄河对面就进入了山西境内。</p> <p class="ql-block">黄河陕西韩城一侧地形</p> <p class="ql-block">今日黄河韩城一侧已经筑起了一道道拦河大坝。</p> <p class="ql-block">近看韩城一侧拦河大坝内的法治文化广场、金黄色的庄稼地、林带和林间放牧的羊群,夕阳下的芝川镇田野风光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在八路军东渡黄河芝川遗址留念(张娟 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