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的美篇

强强

<p class="ql-block">那些把名字刻进山河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攀枝花钢铁厂的轧钢车间,有块被高温灼出斑驳印记的钢板,上面密密麻麻錾着上百个名字。老工人说,这是1970年第一炉钢水出炉时,建设者们用钢钎蘸着铁水烙下的——他们中有人来自鞍山,有人带着上海口音,有人刚满十八岁,却都把最滚烫的青春,浇铸进了这座横空出世的钢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者的故事,总带着山风与钢花的气息。1965年的贵州深山,地质队员王德福在悬崖上勘探时,麻绳突然断裂,他攥着矿石标本坠落的瞬间,还在喊"记坐标!北纬26度17分!";在重庆的兵工厂,女焊工陈桂英为了焊好导弹燃料舱,练就了"三分钟不眨眼"的绝技,弧光灼伤的眼角至今留着淡红色的疤痕;成昆铁路施工时,铁道兵李建国在隧道塌方前,把测量仪死死护在怀里,被救出时浑身是血,却先问"数据保住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生活,是工棚里的煤油灯与算盘,是咸菜就着冷馒头的三餐,是家书里"勿念"二字背后的千言万语。有位工程师的女儿在回忆录里写:"父亲寄回家的照片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背景永远是灰蒙蒙的山。直到他退休,我才知道那些山叫什么——原来他把大半生都种在了那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在攀枝花的观景台眺望钢铁洪流,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仰望火箭升空,在成昆铁路的列车上穿越云雾,总能触摸到那些滚烫的痕迹。三线建设者们没留下多少惊天动地的誓言,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奉献,是把名字刻进山河,让后来者走过时,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那是钢钎与岩石的碰撞,是夯机与大地的共鸣,是一代人用生命写给祖国的情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致敬他们,就像致敬那些沉默的群山——不喧哗,自有万钧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