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盘水:中国的“第一凉都”</p><p class="ql-block">中国贵州省下辖地级市</p><p class="ql-block"> 六盘水市,别称中国凉都,是中国贵州省下辖地级市,地处黔西乌蒙山区,滇、黔两省接合部,东邻安顺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毕节市,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面积9914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5月,六盘水市辖2个区、1个特区,代管1个县级市。截至2024年末,六盘水市常住人口303.7万人。</p><p class="ql-block"> 六盘水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为牂牁(“牂牁”读作 zāng kē)国属地。“三线”建设时期,缔造了“三线”文化。1978年,设立省辖六盘水市。市境内考古发现距今20多万年的“盘县大洞人”,为贵州发现的最早智人,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素有“四省立交桥”之称。贵昆、南昆、内昆、水红铁路在此交汇,沪昆高铁境内段和安六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沪昆、杭瑞、都香、宜六、水兴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回族开斋节、仡佬族吃新节等丰富多样的节庆文化,有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乌蒙大草原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城古鎮</p><p class="ql-block"> “水城”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在底水之下钟山西麓水城坝子上建土城,城因环城皆水,故名“水城”;全城如荷叶飘浮水面,又称“荷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开采,转运黑铅,城内建厅署,设通判,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建石城,城开东,南、西三门,石板街道十二条,城内有小山七座,四面分布,志稿云:“荷盘戏珠”,称作七星伴月。</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1913年)水城厅改作水城县,设县公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划分行政督察区,隶属毕节,1949年12月18日水城解放属毕节专区管辖,后建水城县委大楼于城北,街道改为六条,路名为解放、光明、自由、和平、民主、沙田。</p><p class="ql-block"> 1966年“水城古镇”属水城县城关区,为水城县政府机关所在地,1970年改水城特区,原水城县委县政府迁至黄土坡,故“水城古镇”又称“老城”,1988年钟山区成立,“水城古镇”属钟山区荷城街道办事处,上世纪六十年代,受惠于“三线”建设,“水城古镇成为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无数“三线”建设时期的佳话逸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下管廊通风口</p><p class="ql-block"> 这个机床的雕塑其实是地下管廊通风口,很有创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地下管廊通风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镇景区内的小火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局势紧张,中国大陆所处的地缘环将十分部卖,严峻的战争形势,迅递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机。在1964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果断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路决策,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把全国按地域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用,即沿海、东北林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包括贵州在内涉及十三个省、区的纵深地带位三线。</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实质上是我国在战备条件下的工业大迁移和工业大开发,是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为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于1964年7月在四川西昌联合召开西南三线建设规划会议。8月初,中共中央西商商在贵阳召开工作会议,提出贵州三线建设的构想。1965年11月,邓小平间志视察西南三线建设,为贵州及六盘水绘制了宏伟的三线建设武图,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域,率先被确定为与攀枝花配套开发的重点地区。</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战,数十万三线建设大军在贵州高原上分别建成了煤炭、钢铁、电力、航天、航空、电子、建材、化工、轴承、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磨料磨具、仪器仪表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产业基地,使贵州成为祖国可靠的战略后方。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优化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和工业内部结构,形成了贵州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六盘水就是在三线建设中诞生的一座以煤炭、钢铁、电力和建材四大支柱为支撑的新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各条战线面脱日新月异。可喜的是,六盘水及众多的三线企业通过二次创业,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实现了产业腾飞。</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三线建设,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工业物质财富,也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为了重端三线建设伟大历史,全面展示三线建设的丰硕成果,讴歌三线建设者的车功伟情,编怀三线建设英烈,继承三线建设精神,弘扬三线建设文化,为贵州的后发赶感和同步小康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一线、二线、三线地区的战略构想</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局势动荡,中国与周边的国际关系趋于紧张,面临多方的军事压力和战争挑衅。东面,台湾蒋介石当局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企图“反攻大陆”;南面,美国对越南的战争逐步升级,战火有蔓延到中国的可能;西面,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不断制造事端、进行挑衅;北面,苏联派重兵进驻中蒙边界,战略导弹也直指中国。</p><p class="ql-block"> 1964年4月25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向毛主席提交一份关于我国经济布局已不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重要报告。报告指出,全国14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60%的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而这些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区,防空尚无有效措施.…….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p><p class="ql-block"> 总参谋部的这份报告,引起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在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经济建设必须以准备打仗为出发点,并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地区的战略构想。一线指沿海、东北及边疆地区;三线是指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区域;二线则指一、三线之间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此次会议,党中央确定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轮滚滚,奔向三线</p><p class="ql-block">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西南三线建设规划会议明确贵州和四川两省为西南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主抓国防工业。这次会议对拟在贵州建设的航空工业基地、航天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作了安排。</p><p class="ql-block"> 1964年9月至11月,国务院国防工业第六、第七踏勘组在贵州开展了踏勘选点工作,提出了贵州国防工业三线建设项目布局定点的初步方案。自11月起,三机部(航空工业)、四机部(电子工业)、七机部(航天工业)相继在贵州设立三线建设筹备处。至此,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三线建设在贵州全面展开。</p><p class="ql-block"> 1965年3月底,经中央批准,初步确定在贵州建设94个国防科技工业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1966年下半年,贵州省委要求“全省一盘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中来。并按照周恩来总理“一、二线要大力支持三线建设”的指示精神和“对口搬迁、对口包建、对口支援”的原则,全国各地掀起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贵州已形成以011、061、083三大国防军工基地和贵州久联企业集团为主体,涵盖核工业、兵器工业、军需军械保障行业、民口军品配套企业的军民结合型国防科研生产体系,成为我国国防科技的重要战略后方基地和举足轻重的国防力量,同时也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三线建设者的豪言壮语:</p><p class="ql-block">不出煤不回家,不想爹不想妈</p> <p class="ql-block">飞鱼牌机械式计算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计算尺</p><p class="ql-block"> 我读大学的时期,国内还没有计算器,台式计算机就更没有了。直到大三时,班里才有两位同学有晶体管显示的计算器,当时绝对是天花板级的高大上。那时我们的计算就是用计算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装出发,奔赴三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山修路,铁姑娘敢与男同志争高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川黔铁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召开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西昌会议),明确建设与攀枝花钢铁基地互相配套的六盘水大型煤炭基地,从而正式确立了六盘水在西南三线建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拉开了六盘水三线建设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西昌会议召开后,煤炭工业部全面组织六盘水煤矿建设大会战。从1964年9月至1965年年底,在六盘水矿区集中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27个煤炭基建工程处和8支地质勘探队伍,总人数超过4万,工程处数量将近占煤炭部95个统编工程处的三分之一。经国家经委批准,煤炭工业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1965年元旦在六枝成立,百里矿区大会战有了指挥中枢。</p><p class="ql-block"> 1965年11月1日至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中央领导视察西南三线建设。11月24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六盘水矿区地宗煤矿基建施工现场,又为贵昆铁路关寨站题写站名,并就六盘水境内如何充分利用煤矿资源、就地发展钢铁工业和火力发电等作了重要指示。</p><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1日至9日,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程子华主持召开六盘水地区综合规划会议(盘县会议),研究六盘水地区的“三五” 综合规划内容编制事宜。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彭德怀同志出席大会。</p><p class="ql-block"> 在六盘水期间,程子华、彭德怀视察了汪家寨煤矿、水城钢铁厂、水城化肥厂等企业,并为待建的水城火力发电厂选址。</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4日,六盘水矿区第一列运煤专列从水城矿区的野马寨火车站发往四川渡口(攀枝花),六盘水煤炭基地如期实现“夺煤保钢”工作任务。</p> <p class="ql-block">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p><p class="ql-block">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p><p class="ql-block">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凤池园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