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大丰飞轮厂

闲人醒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按原区里某领导的要求,让我写一篇关于大丰飞轮厂的回忆录。提笔在手,心中五味杂陈。我不是作家,无法以史诗级笔墨来完整叙述,只能是碎片化拼凑记忆,力求真实反映当年。谨以此篇致敬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大丰飞轮厂的创建者、接续奋斗者!致敬大丰飞轮厂的各位师傅和工友们!大丰飞轮厂虽已谢幕,但我们飞轮人心中的那个恋厂情节却永远不会消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彼时的飞轮厂大门,遗憾合影中的不少建厂元老和接续奋斗者已离我们而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行车单级飞轮和多级变速飞轮传动系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自行车零件行业最高国家质量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盐城地区大中集诞生了一家小厂——大丰五金厂,由此拉开了大丰飞轮厂成长发展的序幕。再后来,地方国营大丰飞轮厂、大丰自行车飞轮总厂、江苏森威集团有限公司一路走来,直至2020年戛然而止,划上了句号,成为了历史过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丰飞轮厂62年的生命年轮里,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创业阶段、跌宕起伏的发展阶段、鼎盛辉煌的巅峰时光以及无声谢幕的落寞时刻。这波澜壮阔的画卷无不深深地镌刻上时代的印记 ,展现出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本地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打开尘封的记忆,还能清晰地列举出大丰飞轮厂的往事一二:大丰飞轮厂曾是盐城工业的一张靓丽名片;曾是中国自行车行业的著名企业,为凤凰、永久、飞鸽、五羊、金狮五大名牌自行车以及全国几乎所有生产自行车的省份配套,产品销售市场份额超过55%;曾是上海、江苏、广州、湖北等省轻工进出口贸易公司争相订牌生产、竞相出口五大洲的热门商品;曾是大丰财政收入的重要贡献者,支撑着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国家轻工部、江苏省的主要领导何光远、韩培信、顾秀莲、孙家正曾先后莅临视察、题词以示关心和勉励;曾荣获中国自行车零件行业最高荣誉——国家质量奖,以及部、省、市级各种奖励和荣誉证书、奖牌;曾与日本东方工程公司、日本和华株式会社合资,创办了盐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丰东热处理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由买洋设备、到合资合作制造设备、推动国内热处理装备水平迭代升级的创新破冰之路;到大丰飞轮厂工作曾是年轻人就业和军队干部转业地方的热门选择;曾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切的一切,也许不能概其全貌,不能完整的叙述大丰飞轮厂的发展历程和高光时刻。溯及既往,不能忘记各级政府对大丰飞轮厂的关心支持;不能忘记大丰飞轮厂严松茂、王林祥、丁正富、朱同仁、孙建权等历代掌门人呕心沥血的无私奉献;不能忘记所有飞轮人的热爱和付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75年(19岁那年)招工进飞轮厂的,2006年被派去与浙江万向集团合资的企业——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创业,直至2016年退休,与大丰飞轮厂可谓是从一而终。是飞轮厂锻炼、培养、成就了我,我也见证、参与了飞轮厂的发展壮大过程。我想以我的视角和感受来谈谈记忆中那时的大丰飞轮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是飞轮厂的厂风传承和根脉所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是大丰飞轮厂发展的第十七个年头,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生产经营初具规模,属县里的重点骨干企业。飞轮扩大生产规模,急缺劳动力,而那时又拿不到国营企业的招工指标,遂变通以飞轮厂下属企业自行车链条厂大集体性质招工了近200名新工人,这样,我进入了飞轮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彼时,厂里设备简陋,厂房采光通风不好,生产条件差,全凭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锻压车间的工人满脸煤灰,鼻孔乌黑;热处理车间工人一年四季冒着淬火坩埚的高温,忍受着剧毒氰化钠烟雾的侵蚀;金工车间则是切削液雾气弥漫、令人窒息,还不时有被飞溅的切屑烫伤划伤之虞;装配车间的工人由于操作需要接触定子油,不少人过敏皮肤溃烂…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人怕苦怕累。老师傅言传身教,忆当初讲传统,你能切身感受到他(她)们那种朴素的对工厂的热爱和对岗位的执着坚守,这些对青年工人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养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年厂区最醒目的标语是:奋力拼搏365天,坚决拿下飞轮100万只。全厂上下总动员,每天掐着产量赶进度,加班加点成常态,加一个夜班记五毛钱夜餐补贴。干部们坚持与工人“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加夜班有厂级领导到现场,丁正富书记与工人同住集体宿舍、同吃职工食堂。工人们“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此起彼伏。那时物资匮乏,钢材奇缺,要靠国家分配计划指标。指标不够,王林祥厂长就不辞辛劳乘长途公交车去省厅找战友找朋友,千方百计增拨计划指标,保证了飞轮生产用钢。值得庆幸,到年终目标达成且超额完成,大丰飞轮厂自创建以来第一次跨上了年产100万只飞轮的台阶。可喜可贺皆大欢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设备升级,技术创新,是飞轮厂快速发展、独占鳌头的成功秘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中国自行车工业的迅猛发展,除了“五大名牌”外,各省市自行车厂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出来,飞轮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抓住市场机遇,顺势而为,实现快速发展,关键是选择路径。庆幸的是,飞轮厂几任掌门人都选对了。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至本世纪初飞轮厂几次重大的设备改造升级、产品工艺技术创新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飞轮毛坯的成形,是采用煤炭小烘炉多次加热,皮带锤等简易设备多次锻打冲孔而成,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下。时任技术员的朱同仁大刀阔斧进行技术改造,设计了新型加热反射炉,布局流水生产线,变“多次加热、单次锻打”为“一次加热、连续锻打成型”,大大降低了能耗、提高了飞轮锻坯的生产效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杨宏旺、杨帮鼎领命主持对飞轮机加工机床进行改造升级,联手南京机床厂和大丰农机厂,设计机加工方案,先后定制了200多台自动化专用机床,实现了飞轮机加工的大规模更新升级,降低了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机加工效率、稳定性和精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嵇楷、王承章领命对落后的热处理工艺设备进行改造。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公司领导大胆决策,引进日本东方工程公司的滴注式碳氮共渗热处理连续多用炉生产线,这一迭代升级,极大的提高了飞轮热处理效率、稳定了质量、解决了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的环保难题。这也为日后创办盐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打下了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前田株式会社,(生产自行车飞轮的同行)为提升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辗转找到我们大丰飞轮厂,双方经过多轮相互考察、商谈,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由日方提供技术支持,中方生产日方所需要的冷挤压飞轮。冷挤压飞轮相较于传统工艺飞轮,具有节约钢材、少无切削加工、内部组织致密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飞轮生产的颠覆性突破。徐祥龙参与了技术合作中的消化吸收创新的全过程。公司大投入,引进了世界上同期先进水平的AIDA冷挤压力机,配套了前处理装置,形成了国内首条先进的冷挤压生产线。这也为大丰飞轮厂后来的跨行发展、迭代升级到汽车行业冷温精密锻件生产,奠定了雄厚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自行车出现了变速传动系统的新需求,适应这一新变化,公司决定突破生产单速飞轮的模式,开发自行车变速传动系统。杨帮鼎领衔攻关,起步阶段就定位于高端的定档定位变速系统,奈何技术和资金实力不济,产品虽通过权威机构鉴定,也得到部分客户的认可,但却没能形成相应的市场规模效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路选对了,投入必有丰厚回报。经过几轮大的设备迭代升级、工艺技术创新,包括分期新建的宽敞明亮的大金工、热处理、冷温精锻、模具、多级飞、拨链器等厂房、大楼拔地而起,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大丰飞轮厂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产销量年年递增。尽管遭遇1989—1990年的市场严冬,经历了低潮回落期。但在1991年就交出了年销售超2.3亿元、实现利税近5000万元的靓丽成绩单。最高年份生产飞轮超1500万只,独占中国自行车零件行业鳌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采用冷挤压工艺技术研发生产的汽车倒档齿轮精密锻件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研发生产的多级变速飞轮荣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荣获江苏省质量管理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森威”商标成为江苏省著名商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改革除弊,机制再造,是飞轮厂破茧成蝶、涅槃重生的必由之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大丰飞轮厂也患上了国有企业的通病——浮肿症,显现出“三多一低”的现象,即部门机构多、管理人员职数多、员工人数超员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那时,飞轮厂既有职工食堂、浴室、理发室,招待所,又有托儿所、幼儿园、工会电影院、职工子弟小学、中级技工班、高级技工班,还有既对内配套服务又对社会经营的液化气站、汽车运输队、纸箱包装厂、劳动服务公司、职工医务所等等,俨然是一个封闭循环的小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9年——2000年,遭遇自行车市场危机,飞轮厂经营业绩断崖式下滑,出现严重亏损。时年,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国退民进”的改革大潮。市政府派陈湘凤副市长带专业团队进驻飞轮厂,搞调研、摸家底、听民意、严格评估,认定飞轮厂是大丰所有国企中唯一一家有净资产的企业。最终政府作出了推进飞轮厂“国退民进”进行民营股份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飞轮厂壮士断腕式自救的改革大幕。本着善待员工、精干主业、剥离附属、重造机制的改革思路,根据国家政策和市政府相关规定,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订了完整细致的实施方案。合理科学地定岗定编,首先采取自评、背对背互评、群众测评、上级评议和竞争上岗方案答辩的方式,对经营层和管理层进行遴选。其次,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文化和岗位基础技能知识考试,结合过往的业绩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并给予自愿申请买断工龄的职工以高于政府规定的优惠补偿。竞争上岗后的公司经营层管理层自筹资金,向政府缴纳500万元买断资产,成立了江苏森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按不同比例持有公司股份。虽经历改革的阵痛,但公司有了破茧成蝶、涅槃重生的新机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改制后的2002年,公司扭亏为盈,当年实现利润2000多万元。公司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利用积累的先进的冷挤压技术和装备,推动由自行车零件向汽车零部件的转型升级。2004年,经时任大丰市委书记的丁宇推荐,公司在大丰经济技术开发区置地200亩。拟作汽车零部件冷温锻造的研发、生产基地。其后,时任盐城市委书记的张九汉、市长赵鹏、大丰市委丁书记还亲临现场为基地建设培土奠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盐城市委书记张九汉、市长赵鹏、大丰市委书记丁宇出席奠基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改制后的公司经营班子全体成员参加奠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公司迎来重大机遇。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挂大靠强”,希望改制后的森威集团加快发展。加之公司冷精锻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名声鹊起,引起了上海宝钢集团和浙江万向集团的注意。宝钢和万向先后派出专业团队来公司考察、调研、洽谈,表达收购或合资的意向。宝钢集团常委副总裁特意邀请孙建权董事长和我一起去上海面谈。他说:森威的产品定位和技术实力,与宝钢的产业链延伸战略相符,十分希望看到双方能合作。资料方案都已报上去了,但因宝钢是特大型央企,决策需要按流程需要时间等候。当听说大丰政府在全力推进森威与万向的合作时,只能表示遗憾。此后,时任大丰市委副书记的韦新满腔热情不辞辛劳30多次往返大丰——杭州两地,洽谈交流,终于修成正果,双方合资的江苏森威精锻有限责任公司于200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由此,森威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2016年是森威精锻公司发展的黄金期。公司成为国内锻造企业的样本示范工厂,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得到了一汽大众、广汽本田等一众高端客户的认可配套;年产值、销售超6亿元,实现利税超亿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行业和万向集团内都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受到万向集团的表彰奖励,也成为盐城市和大丰市的明星企业。大丰飞轮厂冷挤压技术和发展和传承,同时也催化和带动了大丰产业集群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浙江万向集团与江苏森威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创立的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16日全面启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江苏森威精锻公司第一期厂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10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振声在大丰市委书记丁宇的陪同下视察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俱往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虽然大丰飞轮厂不复存在,但令人欣慰的是她的血脉得以赓续,丰东热处理和森威精锻两家公司得以传承和发展。历史没有忘记,感谢区委区政府在对大丰人民路进行上海风情街的改造时,在铭牌标识上清晰地镌刻着飞轮厂的名字,这是大丰著名地理标识中唯一的一家工业企业。也要感谢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依然保留着对飞轮厂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所述, 由于时隔久远,难免有谬误之处,敬请指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7月1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