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旅行日记第二十集恩施行记

渔歌子

<p class="ql-block">归途中的抵达:恩施行记</p><p class="ql-block">夜宿恩施大峡谷之畔,清冽山气悄然潜入窗棂,唤醒我于黎明前的幽暗里。窗外山形影影绰绰,只余下巨大轮廓,宛若盘踞酣睡的巨兽。我轻步踏出民宿,沿着山间小径蜿蜒而行。山道崎岖,弯折处仿佛无尽,两侧草木在初露的晨光中摇曳着朦胧的幽影。东方天际,仿佛被人,轻柔拂开了墨色,渐次透出微红;继而云层如被点燃,赤红霞光泼洒开来,终于一轮红日跃出山峦,初生时犹带羞涩,继而冉冉升腾,万丈光芒瞬间刺破了晨雾的薄纱。</p><p class="ql-block">那光芒如神笔挥毫,霎时点染在大峡谷万仞绝壁之上,崖壁仿佛陡然苏醒,赭红、金黄、褐赭之色层层叠叠,闪耀着生命的光泽。山脚下民居星星点点,被山间浮动的薄雾温柔缭绕,若隐若现,犹如海市蜃楼般缥缈,又似人间烟火被云霞隔开,在仙境里兀自安然。山峦也披上初阳的盛装,轮廓在光里愈发清晰,而色彩亦被阳光深情地涂抹得鲜明无比——眼前景色仿佛不是人间所有,而是被天地之手精心绘制的巨幅画卷,壮阔而令人屏息。</p><p class="ql-block">我毕生执着于摄影,在镜头里捕捉过无数次日出的壮美。黄山顶上,那轮红日从云海奔腾而出,光芒如剑;东海嵊泗,朝霞如锦缎铺满海面,浮光跃金;婺源石城,炊烟袅袅里晨曦温柔地拥抱粉墙黛瓦,人间烟火在自然中吐纳……每次日出,都曾以不同的壮美与惊艳深深烙进我的记忆。此刻亦然,纵然旅途奔波已逾二十日,身体疲惫如行囊般沉甸甸地坠着,然而这峡谷日出的华章,却如一股强劲清泉注入心田,驱散了倦意,重又点亮了灵魂的灯盏。我沿着山峡小道缓步而行,竟不知不觉走了三公里有余,才折返那山间小小的民宿,去享用一顿寻常却浸染着晨露清气的早餐。</p><p class="ql-block">上午时分,我们前往恩施市区探访恩施土司城。车子穿行于鄂西南层峦叠嶂的苍翠山岭间,最终停驻在清江之畔。一座静卧于青山碧水之间的城池赫然呈现眼前。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如同凝固的波浪,在阳光下勾勒出庄重又流畅的剪影。更令人驻足凝视的,是那些精巧的榫卯结构,它们如历史的骨节,严丝合缝地咬合着,无言地承载着五百余年的风雨飘摇与土司传奇。这里,就是一部凝固的土家族史诗,一处被称颂为“华中无双”的人文胜境。2025年提档升级之后,这座古城在匠心雕琢下焕发新姿,更成为文化传承与时代脉搏共振的新地标。</p><p class="ql-block">“土司”一词,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世袭官职,是羁縻政策的具体化身,也是民族间血脉交融的古老纽带。恩施地处西南咽喉要冲,自元代起至清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止,几百年的土司统治,为这片土地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眼前这座土司城虽为1998年奠基、2002年始接待游人的复原建筑群,却以严谨的考据与精湛的工艺,逼真地再现了当年土司文化的恢弘气象。九进堂的干栏式吊脚楼,层层叠叠,仿佛时光堆叠的木塔;墨冲楼精雕细刻,巧妙隐喻着四季轮转与节气的奥秘;廪君殿庄严肃穆,无声地讲述着族脉源流的传承……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当,每一道飞檐,都凝结着土家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艺术虔诚的锤炼。我轻轻抚摸过那些古老木柱上粗粝的纹路,如同触到了时光的脊背,仿佛听见了数百年间风雨如晦时的叹息与回响——它们沉默地站立着,是时间本身最固执的证人。</p><p class="ql-block">从恩施启程,车轮追逐着夕阳,又向着黄冈罗田县城奔袭而去。658公里的漫漫长路,车身如舟,在无尽的山峦与隧道组成的灰色波浪里颠簸起伏,整整八个小时的旅程,我蜷在狭窄座位上,窗外风景在疲惫的视线中渐渐模糊,唯有前方道路固执地延伸着,如同一条没有尽头的灰色带子。</p><p class="ql-block">抵达罗田县城时,暮色早已四合,像浓墨般沉沉地浸透了天地。灯火次第点亮,在疲惫的视野中晕开一片朦胧的光团,车灯划破夜色,光影交错间,映照出前方道路的轮廓。从这里出发,明天仍需面对600公里、七个多小时的跋涉方能归家。然而“虽远必达”四个字,此刻带着沉甸甸的分量,稳稳落在心头。归家的渴望,已如春汛般不可遏制地漫过所有疲惫的堤坝。匆匆吃过晚饭,便早早躺下,只愿积蓄气力,迎接明日破晓时分启程的漫长归途。</p><p class="ql-block">回望这二十天风尘仆仆的脚印,我豁然彻悟:旅行者最深沉也最温暖的抵达,并非跋涉至地图上某个陌生坐标的终点;而是当万千风景在身后沉淀为心灵版图,当异乡的明月悄然融入血脉,当所有的疲惫与寻找都在朝向家园的方向上,最终凝结为一种无声却无比坚实的确认——原来我们倾尽气力奔向远方,最终是为了更深刻地辨认出那条回归内心的路。归途,才是真正的抵达;它让远行成为一条圆满的弧线,起点与终点在心灵的版图上最终温柔地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