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欧洲著名的文化与艺术之都,阿姆斯特丹拥有50多家博物馆,如梵高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等。因梵高博物馆要提前预约,加上时间有限,我们选择用大半天时间参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span>荷兰国家博物馆最初于1800年在海牙成立,当时是为了收藏荷兰皇家的艺术和历史珍品。 1808年,在拿破仑的命令下,博物馆迁至阿姆斯特丹。如今,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不仅是荷兰艺术与历史的宝库,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殿堂,每年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由荷兰建筑师皮埃尔·库贝(Pierre Cuypers)设计。建筑外观以红砖为主,搭配金色、褐色等色彩的装饰线条,庄重而华丽。拥有高耸的塔楼、尖顶和精致的雕塑装饰,塔楼和尖顶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彰显出宏伟壮观的气势。建筑正面的雕塑栩栩如生,多是神话人物、历史名人等形象,体现了精湛的工艺和对艺术的追求。这座建筑也是阿姆斯特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内的拱形长廊通道,进入博物馆的门就设在这条通道中。</p> <p class="ql-block">进入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后,映入眼帘的天棚极具特色,展现了现代设计与古典建筑的巧妙融合。天棚主要由玻璃和白色金属框架构成。玻璃材质的运用,使得自然光线能够大量涌入馆内 ,为整个空间带来了充足的照明,营造出明亮通透的氛围。天棚的设计高度也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又能够与下方的建筑空间尺度相协调,无论是漫步其中还是驻足观赏,都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建筑设计之美与空间的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竖立在天棚下的“Euterpe”雕塑,它是由意大利雕塑家弗朗西斯科·里盖蒂(Francesco Righetti,1749-1819)创作,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家兼艺术收藏家亨利·霍普(Henry Hope)为其位于哈勒姆附近的乡村庄园Berg en Dal委托制作的,其创作基于英格兰凯德尔斯顿庄园的一尊古代大理石雕像。Euterpe(欧忒耳佩)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音乐和抒情诗的缪斯女神,是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和众神之王宙斯的女儿。在艺术作品中,她通常被描绘为手持长笛,姿态优雅,代表着音乐与抒情诗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幅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的油画是荷兰画家Jan Veth(简·皮特·维斯 ,1864 - 1925)的作品,名为《Cornelia、Clara 和Johanna Veth 的肖像》或《艺术家的三姐妹》(创作于约1885年)。Jan Veth是荷兰画家、诗人、艺术评论家和大学讲师,他尤其以肖像画闻名,画中人物表情凝重。</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名字是“阿丽达·克里斯蒂娜·阿辛克肖像”,它由画家Jan Adam Kruseman在1833年创作的。他于1804年2月12日出生在荷兰哈勒姆的一个显赫家庭,家族中产生了多位知名艺术家。1830年,26岁的他成为美术学院(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的前身)的院长。其肖像画注重写实,不追求理想化,对人物服装细节刻画入微。</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名为“莉兹·安辛格肖像”,它是由画家泰雷兹·施瓦茨 (Thérèse Schwartze,荷兰人,1851-1918 年)创作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莉兹·安辛格是画家的侄女,也是一位画家。泰雷兹·施瓦茨是</span>荷兰王室的御用画家,为女王艾玛、威廉明娜女王等王室成员绘制了多幅肖像,此外,还为阿姆斯特丹的众多精英阶层创作了大量肖像作品。1896年,她成为第一位获得奥兰治-拿骚勋章的女性,她的作品在欧洲和美国多地展览,还受邀为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的画家大厅贡献肖像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幅《年轻的意大利女人和狗‘Puck’》的油画也是由泰雷兹·施瓦茨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海斯杰·雅各布斯德·范·克莱堡(Haesje Jacobsdr van Cleyburg)的肖像,它是由画家伦勃朗·哈尔门什·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创作于1634年。伦勃朗的肖像画以其逼真的描绘而闻名。这幅肖像画捕捉到了妇人的皱纹、眼睛下的阴影,甚至是淡淡的迷人微笑。</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名字是《做针线活的女人》,它由荷兰画家怀布兰德·亨德里克斯创作于约1800年至1810年间。画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素净的室内做针线活,或许还在读书,旁边还有一只狗在玩毛线球。 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擅长用风俗画作品来体现启蒙主义思想,如在这幅画中</span>将平淡的缝纫场景提升到具有宗教意味的高度。画中女子在缝补衣服,桌上摊开经书,厚重圣经压在桌布上,脚下小狗玩球是唯一娱乐性质意象,通过这些元素展现生活与信仰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瑞士画家让·艾蒂安·利奥塔(Jean-Étienne Liotard,1702–1789)的作品,名为《阅读的女孩》(法语:La Liseuse )。画中女孩身着具有18世纪风格的服饰,束胸上醒目的橙色系带与衣服上蓝白花纹形成色彩对比,她头发上还系着红色发带。女孩专注阅读的神态,展现出一种静谧、优雅的气质,体现了利奥塔在肖像画创作中,对人物神态和细节出色的捕捉与表现能力。</p> <p class="ql-block">这幅大型油画的名字是《滑铁卢战役》,它由画家扬·威廉·皮内曼(Jan Willem Pieneman)创作于1824年。这幅画描绘了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今比利时)附近发生的决定性的滑铁卢战役。画家于1779年11月4日出生在荷兰的阿布考德,最初是一名销售员,同时在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学习课程。他以描绘荷兰联合王国历史事件的绘画而闻名,是19世纪荷兰最受欢迎的历史画家之一。这幅大型油画展现了威灵顿公爵正在收到普鲁士军队前来支援的消息,他是画面中人物群像的中心。躺在左前方担架上的是荷兰王储,即后来的威廉二世,他身负重伤。</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描绘的是巴托洛梅乌斯·范德赫尔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于1648年创作的画作《阿姆斯特丹市民卫队庆祝明斯特和平的宴会》,它是为了纪念《明斯特条约》的签署而作,并被认为是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代表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斯特条约》</span>正式承认了独立的荷兰共和国,并结束了与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巴托洛梅乌斯·范德赫尔斯特(1613 - 1670)是荷兰黄金时代的肖像画家,生于阿姆斯特丹。他擅长绘制贵族和中产阶级肖像,作品注重人物神态与服饰细节,色彩沉稳且富有质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画家雅各布·约尔丹斯创作的油画-《奥德修斯与瑙西卡的相遇》。该作品大约创作于1630-1640年,描绘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场景。画面展现了奥德修斯遭遇海难后,浑身赤裸且疲惫不堪,吓到了公主瑙西卡及其侍女们的情景。瑙西卡后来为奥德修斯提供了衣食,并将他带到母亲王后那里,最终其父母帮助奥德修斯回到了家乡伊萨卡岛。</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科内利斯·科内利兹·凡·哈勒姆(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创作于1590年的《大屠杀无辜者》。这幅布面油画作品描绘了圣经中关于大屠杀无辜者的事件,当时希律王下令屠杀伯利恒的所有男童,试图杀死婴儿耶稣。</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名为《查理五世皇帝在布鲁塞尔退位的寓言》,由小弗兰斯·弗兰肯(Frans Francken the Younger)创作于1640年。画作描绘了1555年查理五世在布鲁塞尔退位时的场景。画面中央是端坐的查理五世,他左手伸向弟弟费迪南一世,右手伸向儿子菲利普二世,分别代表着将德国交给费迪南德继承,把西班牙和荷兰交给菲利普继承。画中还有拟人化的美洲、非洲、欧洲和亚洲大陆前来朝拜献礼,海王涅普顿驾驶海马车率领海怪带来海洋珍宝。</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自画像,它是梵高职业生涯中大约 35 幅自画像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7年创作于巴黎。</span>虽然,阿姆斯特丹有一个专门的梵高作品博物馆,但国家博物馆内仍收藏了几幅梵高的作品。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牧师家庭,早年曾在艺术品公司任职、当过教师和传教士,后因对宗教事业失望,于27岁(1880年)决定投身绘画。梵高是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其作品以强烈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闻名于世,尽管生前不被广泛认可,却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在他完成《麦田里的乌鸦》,不久后因精神崩溃自杀,年仅37岁。梵高生前仅卖出一幅画,死后其作品逐渐被认可,成为拍卖市场的天价藏品(如《加歇医生肖像》曾以8250万美元成交)。他对20世纪现代艺术影响深远,其对情感直接表达的追求,启发了野兽派、表现主义等流派的发展。他的人生与艺术交织的悲剧性,也让他成为“天才与疯狂”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文森特·梵高创作的《麦田》或《长满柏树的麦田》。它是梵高“麦田”系列的一部分,该系列是他在1889年5月至1890年5月自愿入住法国阿尔勒附近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期间创作的。该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他从精神病院窗户向阿尔皮勒山脉望去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上面那幅画名为《春天的河岸》或《树荫下的河岸》,而下面那幅名为《阿姆斯特丹城市景观》,它们都是由梵高创作的。对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讲,很难欣赏梵高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幅布面油画名为《荷兰国王威廉一世肖像》,它是由约瑟夫·帕林克(Joseph Paelinck)于1819年创作的。这幅画描绘了威廉一世的形象,他从1815年起担任荷兰国王和卢森堡大公,直至 1840 年退位。</p> <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描绘的是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1533-1584),也被称为“沉默者威廉”或“寡言者威廉”。这幅肖像画由佛兰德画家阿德里安·托马什·基(Adriaen Thomasz Key)在威廉约46岁时创作。威廉一世是一位富有的贵族,他成为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起义的关键领导人,也是八十年战争的核心人物。他因在确保荷兰独立和倡导宗教自由方面发挥的作用,被尊为荷兰的“祖国之父”。</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名为《圩田水道上的风车》,也被称为《七月》,它的作者是荷兰画家-保罗·约瑟夫·康斯坦丁·加布里埃尔(Paul Joseph Constantin Gabriël)。这幅作品描绘了一幅典型的荷兰风景画,风车坐落在圩田水道旁,体现了加布里埃尔对荷兰乡村及其氛围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是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的作品,名为《安提布角,麦斯特尔风》,创作于1888年。莫奈运用松散、流畅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法国南部安提布角海湾对面从水面陡然升起的山峰,以及蜿蜒的橙色小路和色彩斑斓的植被,展现出当地强风掠过时的独特氛围,体现了印象派注重光影和瞬间感受的艺术特点。克劳德·莫奈(1840 - 1926 年)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他年少时就展现出绘画天赋,早期受欧仁·布丹的影响,开始注重对户外自然光线的表现。19世纪70年代,莫奈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画家举办展览,正式创立印象派。</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名为《阿姆斯特丹老市政厅》。它描绘的是阿姆斯特丹的老市政厅(Oude Stadhuis),该市政厅于1652年毁于一场大火。这幅画是由彼得·扬什·萨恩雷丹(Pieter Jansz. Saenredam)<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于他1641年绘制的一幅市政厅建筑图纸</span>于1657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左边的这幅画作名为《马丁努斯·阿勒韦的肖像》,它是由德克·迪尔克斯·范·桑特沃特(Dirck Dircksz. van Santvoort)创作 的。画中的人物是马丁努斯·阿勒韦(1634-1684),一位阿姆斯特丹商人的十岁儿子。马丁努斯在画中被描绘成一位手持牧羊杖的牧羊人,与一只狗和一只羊一起坐在树下,象征着乡村生活和狩猎。右边这幅画是克拉拉·阿莱文(1635-1674)的肖像画,也是由迪尔克·迪克斯·范·桑特沃特创作的。这幅画是她哥哥马丁努斯肖像画的附属品,两幅画都将孩子们描绘成牧羊人,以彰显家族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穿蓝装的女孩》,由荷兰画家格里特·德奥(Gerard ter Borch)创作。画中呈现一位身着蓝色服饰的女孩,她的服装精致,带有蕾丝装饰,手中握着白色羽饰物品。背景为深色,突出人物主体,光影处理细腻,展现出女孩端庄、优雅的气质,通过服饰细节和姿态,传递出17世纪荷兰上层社会的风貌 。</p> <p class="ql-block">展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內一个大厅墙上的各种壁画和绘画。下墙中央的画作是乔治·施图姆(Georg Sturm)在国立博物馆创作的历史壁画之一。这些壁画描绘了荷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博物馆对国家历史的叙述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的是“罗马慈善”的故事,又称“西蒙和佩罗”,一个关于孝道的经典故事:为了挽救被囚禁且濒临饥饿的父亲西蒙的生命,佩罗偷偷地给他喂奶,展现了深切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这个故事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瓦莱里乌斯·马克西姆斯的《古罗马人的值得纪念的行为和言论》。这一场景在17和18世纪的意大利和佛兰德绘画中很流行,成为孝敬父母和人类仁慈的有力象征。“罗马慈善”是西方艺术经典主题,不同画家会依自身风格诠释。</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经典作品《倒牛奶的女仆》,创作于约1658 - 1660年。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 - 1675)是荷兰黄金时代杰出画家,作品多描绘当地市民日常。擅长运用光影,通过细腻笔触与色彩层次,呈现出物体质感(如陶罐的粗糙、桌布的柔软)。这幅画展现了一位荷兰女仆在室内倒牛奶的日常场景。女仆身着黄、蓝、红搭配的朴素服饰,专注倾倒牛奶,桌上摆着面包、陶罐等,背景简洁,窗户透进柔和光线,营造出宁静、质朴的氛围 。</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戈弗特·弗林克(Govert Flinck,1615 - 1660年)于163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以撒祝福雅各》。弗林克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擅长画肖像,以及宗教历史作品,他也是伦勃朗最著名的学生之一。这幅杰作展现了《创世记》第27章中一个关键的圣经故事:描绘了《圣经》中以撒在晚年眼睛昏花时,将原本想给长子以扫的祝福,却被雅各在母亲利百加的帮助下伪装成以扫,骗得了以撒祝福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名为《玛利亚与圣子》(Maria met kind),是基督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它是由画家昆滕·马西斯(Quinten Massys)创作的。画中圣母玛利亚端坐在华丽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有大理石柱的</span>宝座上,怀抱圣婴耶稣,而耶稣也正拥抱着她。</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展示了科内利斯·凯特尔(Cornelis Ketel)1574年创作的画作《亚当·瓦亨多夫肖像与吹泡泡的小天使》的背面。画作的这一面描绘了一位小天使(天使般的形象)在暴风雨的天空下吹着肥皂泡,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小天使上方的希腊文铭文为“ПOМOLY-O AΝΘΡΩΠΟΣ”,意为“人是肥皂泡”(Homo Bulla),强调了虚空论的主题——存在的短暂性和死亡的必然性。</p> <p class="ql-block">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內,除了展出大量各种题材的油画作品外,还展出了许多工艺瓷器及雕像作品。这个玻璃柜中收藏了一个大型华丽的花瓶及一尊部分披着衣服的女性雕像,被认为是潘多拉。</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的这些艺术瓷器,造型多样,有瓶、盘等。色彩极为丰富,以蓝、绿、黄等为主色调,搭配绚丽花纹,或勾勒图案轮廓,或填充装饰细节。它们呈现出浓郁的装饰艺术风格,工艺精细,尽显创作者巧思。</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的这些艺术瓷盘,风格各异,色彩搭配和谐,尽显细腻工笔 。</p> <p class="ql-block">这些收藏的艺术瓷器以经典青花瓷为主,它们造型丰富,蓝白配色典雅,青花绘制精细,图案涵盖山水、人物、花卉等,或勾勒诗意景致,或呈现生活场景,尽显东方美学韵味。</p> <p class="ql-block">这件收藏品是青花葫芦瓶,它有独特的三段葫芦造型,线条流畅,富有韵律,突破常规器型,极具视觉冲击力。瓶壁上蓝白相间的青花图案,绘有龙、花卉等,构图精细,笔触细腻,传统吉祥元素与青花工艺融合,尽显东方美学。这个特殊的花瓶来自德累斯顿选帝侯奥古斯特三世的收藏,并于20世纪初被国立博物馆购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代尔夫特瓷砖,具体来说是一块由十六块瓷砖组成的面板,上面绘有丘比特或小天使的形象。代尔夫特瓷砖是一种陶瓷瓷砖,这种陶器起源于16世纪的荷兰,灵感来自中国瓷器,并成为一种重要的锡釉陶器。它以独特的蓝白相间图案而闻名,通常描绘场景或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个橱窗展示的是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组瓷器,包含瓶、碗、盘等多种器型。这些瓷器色彩丰富,绘有花鸟、人物等图案,具有典型的东方瓷器装饰风格,同时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的白色壁龛装饰相结合,展现了东西方艺术融合之美,反映出当时文化交流与审美互鉴的成果,是跨文化艺术交流的生动体现 。</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像是路易斯·苏斯曼-赫尔伯恩 (Louis Sussmann-Hellborn) 创作的《睡美人》(Dornröschen)。这座雕像以白色大理石为材质,呈现出一位姿态优雅的女性。她身着古典长裙,人物神态静谧,仿佛陷入沉睡。艺术家通过细腻的雕刻技法,将布料的褶皱、人物的形态生动展现,体现出新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理石雕像是由意大利雕塑家洛伦佐·巴托里尼(Lorenzo Bartolini)于1842年至1845年间创作的,名为“Carità educatrice”(慈善教育者)。雕塑描绘了一位象征着“慈善”(Caritas)美德的女性,正在照顾两个孩子。她怀抱一个熟睡的小孩,并鼓励一个年龄较大的男孩朗读一卷刻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寓意的卷轴。</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理石雕像是唐<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路易斯·达·库尼亚国王的半身像,它是由Jan Baptist Xavery于1737年创作的。达·库尼亚国王出生于葡萄牙,他投身于外交事业,在外交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一定的影响力,特别以其早期的多大陆主义思想而闻名,他提议将葡萄牙君主制的首都迁至巴西。</p> <p class="ql-block">这个橱窗展示了一系列历史船舶模型。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荷兰艺术和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众多与航海史相关的船舶模型和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博物馆的主展厅后,早已过了午餐时间。我们在馆中的接待大堂匆匆点了些便当充饥,又前往另—侧的展厅继续参观。这尊摆放在接待大堂墙壁下的雕像名为“猎手戴安娜”,它是巴黎卢浮宫同名作品的复制品。戴安娜(狄安娜,对应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是狩猎女神、月神,也是奥林匹斯十二神之一,被视为野兽的保护神。她经常被描绘成手持弓箭,身边还有鹿等动物陪伴,就像这座雕像中展示的那样。</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内的休息室采用了砖砌拱形天花板设计, 红砖与黄砖搭配使用,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这种拱形结构不仅在美学上给人以独特的韵律感和空间纵深感,同时也展现了建筑工艺的精湛,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休息室的设计与博物馆整体的庄重、典雅氛围相契合, 砖结构和灯光设计又增添了一份温暖和亲切,让参观者在欣赏艺术珍品之余,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放松身心,调整状态,以便更好地继续参观。</p> <p class="ql-block">走上楼梯,我们就进入了17世纪(黄金时代)著名的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的画展大厅,他以生动活泼的肖像画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前,我们眼前出现了一组造型独特的吊灯。这些吊灯灯罩形似花瓣,层层叠叠,有着波浪状的褶皱,营造出一种轻盈、灵动的美感。不同吊灯在形状和大小上略有差异,有的灯罩更舒展,有的则相对紧凑,丰富了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幅布面油画名为《快乐的饮酒者》,它由画家弗兰斯·哈尔斯创作于1628年至1630年间。画中描绘的是一位戴着宽边帽、穿着蕾丝领和紧身上衣的快活男子,手捧一杯麦芽酒,仿佛在举杯祝酒。哈尔斯标志性的自然流畅、充满活力的笔触在这幅画作中清晰可见,营造出生动活泼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弗兰斯·哈尔斯创作的《伊萨克·马萨和贝娅特丽克丝·范德莱恩的婚礼肖像》,创作于1622年左右。这幅画描绘的是富商伊萨克·马萨和他的妻子贝娅特丽克丝·范德莱恩,这对夫妇紧紧坐在一起。这种随意亲密的姿势在当时的肖像画中极为罕见,可能反映了他们与艺术家弗兰斯·哈尔斯的友谊。这幅作品展示了哈尔斯以其善于捕捉肖像画中生动的表情和随意感的创作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展示的是著名的民兵团体肖像画《贫民连》,又名《雷尼尔·雷尔上尉和科内利斯·米歇尔斯·布劳中尉的连队》,由画家创作于1633年至1637年间。这幅画描绘的是第十一区的民兵连队,由雷尼尔·雷尔上尉和科内利斯·米歇尔斯·布劳中尉指挥。</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圣乔治民兵队军官的宴会》,它由画家创作于1616年。这幅画描绘了哈勒姆圣乔治(或圣尤里斯)市民卫队的军官们聚集在宴会桌旁,庆祝服役结束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画家创作的《抱骷髅的年轻人》,这是一幅虚空派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虚空派</span>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作品,它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世俗享乐的徒劳以及死亡的必然性,画中的骷髅是死亡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是画家创作于1618年至1620年间的油画《演奏隆美尔陶的乐手》。这幅画描绘了一幅欢乐的场景:一位老人正在演奏隆美尔陶(一种荷兰传统打击乐器),周围环绕着一群欣喜若狂的孩子。它是巴洛克艺术运动的典范,以其充满活力的构图、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名为《吉普赛女郎》,由画家创作于1628-1630年左右。这幅画以描绘一位表情生动、略带挑逗性地露出乳沟的年轻女子而闻名,这在当时的肖像画中并不常见。</p> <p class="ql-block">由画家创作于1633-1635年左右的油画-《玛勒·巴贝》,它也被称为《哈勒姆女巫》或《哈勒姆女巫》。</p> <p class="ql-block">从弗兰斯·哈尔斯的画展厅出来后,我们又步入收藏亚洲国家佛教艺术作品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四面佛像,在印度教中,它通常与梵天联系在一起,而在某些佛教传统中,尤其是在泰国,它与四面佛联系在一起。梵天是印度教中一位重要的神祇,通常被描绘成拥有四个头像,代表四部吠陀,并面向四个基本方向。而在泰国,四面佛备受尊崇。四面佛的四个面孔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四无量心(Brahmā Vihārās):慈悲(metta)、悲悯(karuna)、喜舍(mudita)和舍利(upekkha)。</p> <p class="ql-block">这是是文殊菩萨的雕像,他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文殊菩萨被尊为无上智慧(般若)的化身,他的名字“文殊菩萨”在梵语中意为“温柔或甜美的荣耀”,他也被称为“曼珠沙”。文殊菩萨的信仰在公元8世纪就在中国广为传播,山西省的五台山被奉为文殊菩萨的圣地,并建有文殊菩萨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印度教女神乌玛(Uma)的铜像,乌玛又名帕尔瓦蒂。乌玛是印度教神话中的母神,是一位强大的人物,象征着神圣的女性能量(沙克蒂)。她被广泛认为是湿婆神的配偶,经常以乌玛-摩赫什瓦拉(Uma-Maheshvara)的形象与湿婆神一起出现。乌玛象征着力量、优雅、坚定不移的奉献以及神圣的创造力。在梵语中,她也与宁静、光明和辉煌相关。这尊独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玛</span>雕塑像是高棉艺术的典范,展现了王权的稳定性,并通过裸露的胸部、纤细的腰肢和宽阔的臀部等特征强调了女性气质和生育能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湿婆的“舞王相”雕塑,是印度教艺术经典形象。湿婆呈舞姿,多臂姿态各异,手持象征物,单脚踩侏儒(代表无明),身绕火焰光环(象征宇宙轮回 ),造型动感且富有宗教象征意义,展现湿婆作为舞蹈之神、宇宙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传递印度教关于创世、毁灭与重生的哲学观念,是印度宗教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承载着深厚文化与宗教内涵 。</p> <p class="ql-block">这是弥勒菩萨(Maitreya)雕塑,呈现出典型的佛教造型特征。在佛教传统中,弥勒被认为是当代佛陀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常被称为“未来佛”。这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弥勒菩萨雕像</span>为站立姿态,身体比例协调,右手作施无畏印(常见佛教手印,象征给予众生安全感、消除恐惧 ),姿态庄重,传递出慈悲、安抚的宗教意涵。这尊雕像受希腊 - 罗马雕塑影响,将西方雕塑技法与佛教题材融合,展现出东西文化交流融合后的独特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佛陀头像雕塑,属于犍陀罗艺术风格,常见于古印度佛教艺术创作。佛陀头像五官轮廓清晰,眉眼细长,神态宁静、慈悲且具超然感,传递出佛教所追求的平和、智慧意境,契合佛陀慈悲为怀、洞察世间的形象塑造。虽然整体为残件(仅存头部 ),却凭借精湛工艺与独特风格,彰显出深厚宗教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印度教神祇铜像,从造型看是毗湿奴(Vishnu)、吉祥天女(Lakshmi)及相关神祇的组合。左侧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毗湿奴</span>,他坐姿庄严,头戴宝冠,身佩璎珞,展现出印度教大神的威严与神圣,象征守护宇宙秩序。右侧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吉祥天女-毗湿奴的配偶,她</span>姿态优雅,服饰、装饰与左侧主像风格统一,体现出印度教神祇体系中配偶神的搭配。</p> <p class="ql-block">这是印度教女神难近母(Durga)的石雕造像,难近母是印度教重要女神,象征力量与勇气。这尊难近母女神展现其降魔的经典题材场景,她有多臂,各持法器(如武器等 ),展现战斗姿态,象征战胜邪恶力量。脚下踩着趴卧的水牛(代表恶魔的化身 ),怀中按压恶魔,凸显降魔主题,传递守护、正义的宗教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阿普萨拉(Apsara)雕塑,象征着印度教和佛教神话中的天体舞者或仙女。阿普萨拉神通常被描绘为年轻美丽、身姿曼妙的女性,她们拥有超凡的美貌与优雅的气质,常身着华丽服饰,佩戴各种珍贵珠宝饰品 ,有时还会以歌舞的姿态出现,有的手持花束、乐器等,尽显妩媚动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普萨拉神</span>是南亚和东南亚艺术中的重要主题,在柬埔寨吴哥窟的石刻浅浮雕中尤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亚洲佛教雕塑艺术展后,巳近下午五点。我们从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的另一端囗出来,从那里步行前往餐馆与一位朋友在阿姆斯特丹留学的女儿相会,并与她一起共进晚餐。但此时,天公不作美,云层越来越低,也越来越厚,好像就要开始下雨。</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看到了不少沿街的古建筑。比如这座建筑,它就是正对国立博物馆的阿姆斯特丹历史悠久的维特林斯尚斯别墅(Villa Weteringschans 24)。该别墅建于1878年至1880年间,是阿姆斯特丹罕见的折衷主义建筑典范,并融入了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细节。这座别墅巳被列为荷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19世纪末阿姆斯特丹典型建筑中独树一帜的独特别墅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阿姆斯特丹中心莱兹广场的纪念性建筑-赫希大厦(Hirsch Gebouw)。它建于1912年,已被列为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姆斯特丹繁华的莱兹广场旁的美国酒店。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位于其中的著名美式咖啡馆而闻名。该建筑由威廉·克罗姆豪特(Willem Kromhout)于1902年完成,是荷兰新艺术运动的重要典范,其塔楼式外观和精致的砖砌结构展示了阿姆斯特丹学派的建筑风格。这家酒店和咖啡馆接待过众多名人,并被公认为阿姆斯特丹的文化地标,尤其因为他们在这座城市的艺术和知识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是阿姆斯特丹国际剧院(ITA),它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莱兹广场旁。 这座剧院最初名为“城市剧院”(Stadsschouwburg),建于1894年,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它曾是国家芭蕾舞团和歌剧院的所在地。ITA拥有两座大型角楼和醒目的阳台,在莱兹广场占据主导地位,是阿姆斯特丹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拉勃赫姆酒店(Hotel La Boheme),该建筑外墙色彩丰富,以红砖色、米黄色等为主色调,搭配白色线条装饰,色彩和谐且典雅。它具有典型的荷兰传统建筑风格,并带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街头典型的悠闲场景。咖啡馆-Saloon Amsterdam所在的建筑是一栋造型独特的传统荷兰建筑,瘦高的砖楼、倾斜的屋顶很有当地特色。人们坐在绿色遮阳伞下,或用餐、或聊天,氛围轻松惬意,充分展现了当地闲适的慢节奏生活气息 。</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与朋友的女儿在这条小巷中的荷兰餐馆会面,共进晚餐。</p> <p class="ql-block">这是朋友女儿点的具有荷兰特色的餐食。用完晚餐后,我们乘公交返回酒店。在阿姆斯特丹乘公交不用买交通卡,上车时刷一下万事达卡就行了,十分方便外来的游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