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二)

春天之行2025

<h3><br>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努力激活孩子学习的内动力<br><br>信心是调动一个人内在潜能的神奇催化剂,它能将人的各种功能调动到最佳状态。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更离不开信心做坚强的内在推力。孩子对学习的信心是可以培养的。<br><br>(一)要让孩子有信心,父母先要对孩子有信心。<br><br>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缺少信心,甚至在孩子还没上小学时,就过早地得出结论说: “ 我家孩子脑瓜不像人家孩子那么灵,算术不行。”“我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我也不敢抱太大希望了。”。还毫不隐晦地当着孩子面说给外人听,这就等于在告诉孩子,你学习努力也没用,那他还努力干什么?<br><br>其实,家长的感觉并不对。我们辅导过一个5岁半的小女孩,家长送来时说:“我家孩子就是算术不行,我们怎么教她也不会,我都有点灰心了。”可我们接触后,发现情况并不像她妈妈说的那样糟。小女孩很聪明,是她妈妈对她的数学启蒙晚了,又性子急,想一抓就见效,结果产生了错觉。我们没强迫她学教材上的内容,只是在游戏中教她数数和计算,她的运算能力很快就提高了。变化之快不仅让她妈妈很吃惊,也让和她在一个英语班学习的其他孩子家长感受到了。为此,她们还专门请我们去介绍了经验。<br><br>(二)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能埋怨,一定要给他鼓励。<br><br>人的信心不仅来自亲人的鼓励,更需要自己切身感受到成功。可是,在实践中,让人最容易感受到的往往是失败;只有经过一次次失败,才会获得最后成功。孩子很难一下子懂得这么深的道理,在他做什么事时,如果一次、两次没做好,就会因为怕丢面子不做了。学习本来就是件苦差事,更容易让孩子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鼓励和帮助。<br><br>我们的儿子并不是一个天资特别聪明的孩子,刚上小学时也很贪玩。只是因为上学前我们对他的早期教育比较重视,一、二年级时学习一直还可以。我们当时还不太懂教育,对儿子学习上潜在的问题并没太在意。到了三年级,一次期中考试,暴露了他作文上的问题。回想一下,是我们没注意抓他的“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训练,这怪不得孩子。所以,我们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他:没有人天生就会写作文,只要肯下“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写好作文并不难。他自己的决心也挺大,我们让他“下笨功夫”,他就天天写日记,寒暑假每天写一篇作文;他写一篇,我们给他改一篇,改好后再让他抄出来,在抄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改。这使他的作文越写越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也让他养成了写日记和写随笔的好习惯,到上大学之前,已写出了三十多万字的作文和日记,写作能力自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br><br>(三)给孩子信心的最好办法,是让他自己体验到成功。<br><br>我们这几年做代理家长,对这一点体会很深。比如,有一个东北育才小学部的男生,来时三年级,各科成绩都不高,最差的是外语,学了300多个单词,考试时他只写上来6个。家长和外语老师都认为他记忆力不好,对他背单词没了信心,孩子更是一点信心也没有。那年寒假,我们用“筛选法”和“循环记忆法”帮他背单词,每天领他背10来个单词,第二天巩固,从放假到春节半个多月就背熟了200多。春节,我们让他爸爸妈妈再领着他巩固一下,他们一考,孩子全会,不由大吃一惊,高兴极了。孩子也有了信心,过节有七天没来我家,回来后200多单词一个没忘。到开学前,不仅把剩下的单词也背了下来,还把新学期要学的单词预习了近一半。<br><br>让孩子自己体验到成功,对于帮助上了初、高中的大孩子树立信心尤其重要。我们辅导过一个高二学生,她一直认为自己数学不行,所以选学的是文科。可是高考数学成绩上不去,综合成绩就不会太好。她到我们家以后,我们发现她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对,重点辅导了她“如何建立数学思维”。她很快就感到开了窍,再解那些数学难题就有了思路,对学习数学也有了信心。她只在我们家呆了两个月,数学的成绩就提上去了,后来考上了沈阳药科大学。<br></h3> <h3>三、激发孩子的上进心,鼓励他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br>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说人都有上进心。孩子也是一样,都愿意在伙伴中出类拔萃,成为好孩子、好学生。孩子的上进心理,是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家长不仅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上进心理,还要善于去激发、调动它,鼓励孩子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br>(一)要从小在孩子内心树起崇拜的偶像。<br>孩子小的时候,多给他们讲一些伟人、名人故事;孩子有了阅读能力以后,引导他们多阅读一些伟人、名人的传记。这样,他们就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那些伟人、名人一样,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孩子的这种潜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朦胧的理想。他的这种潜意识越强,深藏心中的理想就会越远大。一个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让父母很省心的孩子。因为他会自觉地以伟人、名人为榜样,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习上也自然会很努力,不用父母为他多操心。<br>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上一个世纪,在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是被父母普遍应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有人说时代不同了,这个办法不灵了。其实,这是大人们的一种错觉。孩子们依然崇拜英雄、模范,是大人们在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自己的思想变得实用了、庸俗了,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英雄、模范了,因而放弃了这种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有效办法。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发展下去会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从此出现断代,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陷入迷茫,不知自己应当朝那个方向去努力。<br>(二)要帮孩子在身边选一个看得见的学习榜样。<br>这个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亲朋、好友、邻居、老师、同学中的一员,总之要是一个生活在孩子周围、他非常熟悉的人。这个人在学业、事业上是成功者,为孩子所佩服,孩子愿意以他为榜样。这个榜样就生活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影响会比伟人、名人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作用不可低估。如果他在年龄、身份上与孩子很接近,效果会更好。<br>有位性蔡的同事,有个比我们儿子小两岁的男孩。她家就住在我家后面那栋楼,正好窗对窗。她常用我们儿子考上清华的事例来激励她儿子。她儿子对这个住在前楼、从窗口就能望见身影的大哥哥很佩服,下决心要向哥哥学习,还特意朝大哥哥要了一个纪念品来鞭策自己。他第一年高考时报了北大没考上,第二年又复读、重考,果然有志者事竟成,考上了。当大家向她妈妈祝贺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得感谢王老师的儿子,是这个好榜样鼓舞了我的儿子,让他有了那么大的决心。”可见为孩子选一个身边的榜样,有时作用会超出预想。<br>(三)抓住各种机会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同时提出希望。<br>要抓住孩子过生日、入学、升级、升学这些极好的机会,热情地向他祝贺,不断有意地向孩子灌输“你长大了,是大孩子了”的思想,同时对他提出父母的殷切希望。这会在孩子心中植入一种奇妙的感觉,让他在内心中对自己提出一些新要求,并愿意努力去做好。在孩子入小学、升初中、上高中,甚至升大学前夕,带他去参观一下即将走进的学校,会激励他产生一种渴望新生活赶快开始的心理活动,并为之加倍努力。为了让孩子树立雄心壮志,家长可以收集一些各学校的信息,让孩子多了解一些情况。如果你希望他有勇气报考某个较好的学校,又怕让孩子感到有来自父母的压力,最好不直接说出来,而只是茶余饭后“无意”地去闲谈,“借别人来说事”,孩子自会“听者有心”,比较容易接受。<br>(四)鼓动孩子多参加一些学校及社会组织的竞赛活动。<br>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会像催化剂一样,成为孩子上进的新动力。孩子参加竞赛前,要帮助他做好必要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准备。要让孩子明白,名次不是主要的,重在参与;参加竞赛后,不管能不能获得名次,都要帮助孩子认真总结,只要学到了新知识或发现了知识上的欠缺都应视为收获。如果能取上名次,要告诫孩子不要骄傲,要向更高层次努力,争取更好成绩。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上交作品,大人只能提供建议,不可代劳。否则,非但不能起到督促孩子积极上进的作用,还会让孩子学会弄虚作假,十分有害。<br>我们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就没少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而且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各种奖状、证书也得了不少。每一次参赛,对他都是一次激励,他在日记中都有记载。小学四年级时,他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知识竞赛,里面有个填空题是:( )收复了台湾。他听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自己也看过这方面的历史书,开始却想不起来了,很着急;到交卷前忽然想起来,高兴地填上了。事后,他总结出一个教训,自己看书只图快,没把该记住的东西记住,以后要注意。高二时,他写了一篇《虚像不‘虚’》的论文,获得了省级科技小论文二等奖。正是那次获奖,帮他确定了人生理想,让他最终走上了科研岗位。可见,参加各种竞赛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有多大。<br>(五)千万不要有意无意挫伤了孩子天真的“理想”。<br>孩子上小学时,由于年纪小,在谈到长大要干什么时,会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今天想当老师,明天想当工人,后天又想当警察,完全没有个准主意。大人不能当真,但要因势利导。只要孩子想干的事是正当职业、是做个好人,就要给予鼓励,并借机希望他为此做出相应的努力。如果孩子的选择是错的,则要对他进行正确是非观的教育,并认真分析这种认识的来源。如果他的错误选择源于父母或家人的随便议论,那以后一定要注意;如果源于外界不良影响,这次消除影响后,一定不能让孩子再次受到伤害。<br>我们的儿子在小时候,看到身为老中医的姥爷,能用三个手指一摸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感到很神奇,就想长大学中医,也像姥爷一样为人治病;我们带他回四川成都,一路上参观了不少名胜古迹,他又想长大学考古。我们听了都鼓励他说:“好,你好好学习,理想一定会实现。”这些想法,对他当时的学习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也常和他们谈论未来的理想,他们有的要当警察,有的要当主持人,有的要当大老板,我们也都因势利导,鼓励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收到了良好效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