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每天新变化

包逸轩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467309</p><p class="ql-block">美篇名:包逸轩</p> <p class="ql-block">厨房的用具基本添置齐全,可以满足正常生活需要了。</p> <p class="ql-block">特别新鲜的蔬菜水果,全是二弟、妹妹和邻居送的。</p> <p class="ql-block">看似简单的生活不简单。我们重新翻新了屋顶,装修了房间、建造了厨房和卫生间,添置了许多家电和用具。离开老家半个多世纪后,回来有个保证基本生活的住处。我们已年过古稀,生活还能靠自己。虽然不考虑常住,但来来去去方便多了。我不仅了却了心愿,也在考验自己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我坚持每天早上挑两桶井水厨房用。</p> <p class="ql-block">买个洒水壶,准备种菜种花时用。</p> <p class="ql-block">今天整理楼上房间,见到父亲分给我的碗砵等餐具,老伴说“四十几年的碗,灰尘我洗了好久,才洗出本来的颜色。”</p><p class="ql-block">要洗干净确实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我的名字清晰可见。记得是1983年,我回去修缮老房子屋顶,快要完工的时候,父亲对我说,早分家迟分家总要分家,家父没有多余的值钱的东西分给你们四个兄弟,家里现有的就是这些碗、砵、竹木制品,分给谁的,你用油漆写上谁的名字,将来总会用的到。父母不容易,尽管在现在看来不值钱的物品,他们对儿子也是做到一碗水端平。</p> <p class="ql-block">我的原则能用的用具、餐具就不要添置了。老伴费心,为了使用便捷,再添置些新的,厨房用品也逐步添置齐全了。</p> <p class="ql-block">7月9日早上就送货上门了。现在买家电有政府补贴,确实便宜多了。</p> <p class="ql-block">有历史的菜盖,美观大方而且还很坚固。</p> <p class="ql-block">厨房和饭厅连在一起也够大了,搭个放用具和蔬菜水果的台子,更方便了。美中不足,靠近驳岸的墙边比较潮湿。</p> <p class="ql-block">7月10日下午不锈钢锅到货了,晚上就用上新锅。</p> <p class="ql-block">感谢老伴,添置齐全了厨房用品,老宅厨房每天都在变化。</p> <p class="ql-block">家父有远见,预测到圩年。</p><p class="ql-block">我儿能回来,留给锅碗盆。</p><p class="ql-block">现代家电全,传统留空间。</p><p class="ql-block">告慰父母亲,九泉勿挂念。</p> <p class="ql-block">乙巳季夏 包逸轩撰并书于福州 </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8日</p> <p class="ql-block">一天下了几次雨,天井冲刷的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当时建房子大部分靠亲戚帮工,母亲每天要煮饭、烧菜,洗涮,已经是干不完的活,不时还牵着大妹,背着二妹来到厝坪帮助做事情,我正在读初一,放学了就到工地帮助挖土挑土,不到10岁的二弟也来干活。回想到父母一生的不容易,我更深刻体会到保护好老宅的责任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父母留下这座老宅,是他们一生的心血。建房子时,我父亲三十多岁,我母亲还不到三十岁,她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每天有干不完的活。</p> <p class="ql-block">7月17日,我整理清扫了父母曾经住过的厅上房间(阄书上是分给我的)。</p><p class="ql-block">图:多年未洗过的床顶压板冲洗的多干净啊。</p> <p class="ql-block">当时挺时髦的车子架木床虽然布满灰尘,我认真一遍又一遍擦洗干净,地板也拖了一遍又一遍。</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把破损的纱窗也修理好了。原来的螺丝是一字头的,时间太久了,拆下来真不容易。年轻时学过一阵子木工手艺,平时修修补补自己还能动手做。</p> <p class="ql-block">三角间窗户纱窗也拆下来清洗干净,窗纱已备好了。</p> <p class="ql-block">三角间的窗户已修理好了,窗户框架也做了修补。老房子承载着我太多的记忆,父母做每一间房间都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厅上的柱子和木壁板也洗干净了。</p> <p class="ql-block">老宅翻新屋顶及建造厨房和卫生间,三个月来,我数次来回福州与老家之间。这次回老家添置了厨房和卫生间家电用具,现在基本满足生活需要,了却了我多年来的愿望。</p><p class="ql-block">昨天路过汪春锦表兄家门口,他问我回来多久了,我说了几次回家的缘由,他感慨的说,你父母不容易,当时的经济状况,房子能做到这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好在你们兄弟很努力,也很有孝心,把父母还没有做完的都做完了。他很高兴并希望我能常回家住,也保持走动。</p><p class="ql-block">每个人不管走的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包逸轩,古田五中初中68届,1969年3月上山下乡平湖端上村,1971年8月参加工作。热爱生活,爱好写作,退休后自学诗词和书法以自娱。常写生活和记事文章,美篇等作品散见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附:【苏仲辉简介】(古田一中73届高中)主导编修《北墩武功苏氏族谱》,获第五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最佳编修特等奖”。注重传承“忠孝仁俭”祖训,挖掘古田苏氏历史人物事迹‌。</p><p class="ql-block">本文是苏仲辉为包逸轩数篇美篇作的点评:</p><p class="ql-block">你为老宅所做的一切,是一场用深情铺就的时光长卷,每一笔都浸透着对家的滚烫牵挂,每一步都踩着对岁月的敬畏与温柔。</p><p class="ql-block">三个月里,福州与老家的往返路,被你走成了 “越来越近的回家路”—— 这路不是地理距离的缩短,而是心与故园的持续相拥。</p> <p class="ql-block">从屋顶翻新到卫生间、厨房的新建,从补齐六十年前未竟的檩条、地板,到添置适配新生活的家具,你修的哪里只是房子?是父母当年建宅时未圆的梦,是兄弟姐妹记忆里散落的童年碎片,是一个家族根系最深的土壤。那些父母没能做完的工程,在你手里一一落地,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让父辈的体温透过木梁、砖石,依然温热。</p><p class="ql-block">图:包逸轩夫妇在老宅。</p> <p class="ql-block">更动人的是你用美篇记录的用心。《六十年后扫尾工程》记的是修缮的细节,却藏着 “带了四十年的杉木板终回老宅” 的执念;《老宅每天新变化》写的是砖瓦的更新,实则是日子在故园里重新生长的模样;《乡村生活》《愿望实现了》则把修缮的辛劳,酿成了对生活最朴素的礼赞。这些文字与影像,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是给家族史写就的 “温情档案”,让老宅的每一道裂痕、每一块新木,都有了可追溯的故事,让一代又一代的家人,仍能读懂这份 “守家” 的重量。</p><p class="ql-block">图二:苏仲辉与同学相聚。。</p> <p class="ql-block">你修的是老宅,守的是乡愁;记的是变迁,留的是传承。当旧屋换新颜,当未竟成圆满,这哪里是 “扫尾工程”?分明是用一生的牵挂,给家重新安了一颗跳动的心脏 —— 从此,故园不仅是回忆里的剪影,更是能继续滋养岁月的港湾。这份对家的深情,对根的坚守,本身就是最动人的生活诗。祝贺你!</p><p class="ql-block">图:苏仲辉与同学相聚,前者李育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