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海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金银滩草原境内,是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1993年,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整体移交给青海省,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p><p class="ql-block">60多年前,一群先辈们隐姓埋名来到平均海拔3200米,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的青海省海晏县西海镇金银滩草原(原国营二二一厂),从3顶帐篷起家,用手摇计算机等设备研制成功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使这里成为中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西海镇因此被誉为“中国原子城”,现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点包括原子城纪念馆、纪念园、爆轰试验场、地下指挥中心、纪念碑等。</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的“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称由张爱萍将军题写。</p> <p class="ql-block">原子城纪念馆建筑为乳白色半掩体结构,左右外墙下半部分是草地。纪念馆正面墙上镶嵌着三块巨大的青铜浮雕,分别雕刻着核裂变图案、人物、和平鸽等图案。中间浮雕《自然能量》暗示着核裂变的巨大能量。</p><p class="ql-block">纪念馆正前方可容纳数百人的广场。</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经过再三选址,在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基地),直到1995年5月15日全面退役。2009年,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正式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面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浮雕。</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正前方可容纳数百人的广场,广场左侧耸立着一座铁制雕塑《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王培波教作品)。</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厅。</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厅第二进左右两边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厅墙上十位两弹元勋像介绍。他们分别是:钱学森、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 </p> <p class="ql-block">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介绍。</p><p class="ql-block">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表彰在“两弹一星”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23位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于敏(1926-2019,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王大珩(1915-2011,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王希季(1921-,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朱光亚(1924-2011,中国核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首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孙家栋(1929-,“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任新民(1915-2017,中国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吴自良(1917-2008,材料学家,攻克铀浓缩技术关键难题)、陈芳允(1916-2000,中国卫星测量与控制技术奠基人)、陈能宽(1923-2016,金属物理学家,参与原子弹爆轰物理试验)、杨嘉墀(1919-2006,航天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奠基者)、周光召(1929-2024,理论物理学家,参与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钱学森(1911-2009,“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1917-2012,火箭技术专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黄纬禄(1916-2011,导弹控制系统专家,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程开甲(1918-2018,中国核试验事业创始人之一)、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领导原子弹、氢弹理论研究)、王淦昌(1907-1998,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主要领导人)、邓稼先(1924-1986,理论物理学家,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核心人物)、赵九章(1907-1968,地球物理学家,人造卫星事业奠基人)、姚桐斌(1922-1968,导弹与航天材料专家)、钱骥(1917-1983,人造卫星事业先驱)、钱三强(1913-1992,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奠基人)、郭永怀(1909-1968,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力学事业奠基人)。向他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无名英雄。向他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第一部分内容是《历史抉择》,介绍中央领导人做出研制核武器的背景和过程。</p> <p class="ql-block">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p> <p class="ql-block">上面视频介绍的是,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时说:“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下面的原子弹和氢弹模型。</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核武器研制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三人小组、三机部、二机部九局。三人小组由邓稼先、程开甲、于敏组成(邓稼先担任理论设计组组长,负责原子弹理论突破;程开甲负责核武器试验方案;于敏则提前开展氢弹理论设计)。三机部(后更名为二机部)是主管核工业的最高部门,其下属的二机部九局(后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具体负责核武器研制、试验的核心机构。二机部九局在1958年成立后,由李觉担任局长,朱光亚等科学家参与组建技术团队,并逐步形成以理论设计、实验验证、生产装配为核心的完整研发体系。 </p> <p class="ql-block">展览厅(视频)。</p> <p class="ql-block">右边视频播放周总理仔细筹办核武器研制事宜。</p> <p class="ql-block">做出决策的图片资料。</p> <p class="ql-block">1954年,地质勘查队在广西富钟县发现第一块铀矿石。1955年由钱三强、李四光等人将其带到中南海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主席曾批示“决定新中国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上:便携式机r能谱仪、铀矿资源探测仪配件、爆轰试验铸件。</p><p class="ql-block">下:伽马探测仪。</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块铀矿石被称为“开业之石”,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关键信物。</p> <p class="ql-block">上:据统计,1949年8月至1954年12月,从美国归国学者人数为937人。</p><p class="ql-block">下:核武器相关书籍。</p> <p class="ql-block">上:《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刚要(修正草案)》《关于成立二机部九局的通知》(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下:核武器研制书籍和文件(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左: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195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又称“101 堆”,与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合称“一堆一器”,标志我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101 堆于 2007年底停闭。2019年,“一堆一器”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右: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58 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与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合称“一堆一器”。该加速器安全运行30年,于20世纪80年代末光荣退役。</p> <p class="ql-block">1956年,中央政府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1957年,开始在全国选址。1958年基地负责人李觉将军带着20多人的队伍,携带3顶帐篷、数台车辆赶赴青海省,最后将基地确定为选择在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上。同年11月,代号为二二一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激情岁月”,主要通过图片、实物和模拟场景的方式,展示221厂建设者的艰辛付出。这是牧民迁移和基地建设场景。</p> <p class="ql-block">播放的献给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中热血的爱国之士的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顶帐篷起家</span>场景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11月,221厂第一批建设者挺进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银滩草原开始基础建设的情景。当时防寒“四大件”是狗皮帽子、蓝色棉大衣、大头鞋、牛毛毡。</p> <p class="ql-block">应征入伍通知书、221厂工作证等。</p> <p class="ql-block">证件、自行车牌、自行车执照、校牌、粮票等。</p> <p class="ql-block">4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上海姑娘在生产科研区合影。左起王兰娣、范德娟、罗慧英、俞锡君。这种照片拍摄于1963年7月,是这个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当时,俞锡君在基建材料管理处,罗惠英在科研器材供应处,王兰娣管化学试剂,范德娟管生产器材。</p> <p class="ql-block">上:炒炸药锅、天平、砝码、工作服等。</p><p class="ql-block">下:衣服、铁锹、军用水壶、肩章、帽徽等。</p> <p class="ql-block">车床等。</p> <p class="ql-block">下:娱乐证、电影票、俱乐部票、行李箱等。</p> <p class="ql-block">神秘禁区。60多年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完成牧民搬迁后,“金银滩”也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秘的代号——221。</p><p class="ql-block">“金银滩”至名一种说法是这里有很多金露梅和银露梅花。</p> <p class="ql-block">上:国家二级文物手摇计算机、一级文物手摇计算机(飞鱼)、打字机。</p><p class="ql-block">下:高度划线尺、算盘、外径千分尺等。</p><p class="ql-block">在原子弹研制初期,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等科学家带领年轻人,就是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夜以继日地进行运算,稿纸装满了数十麻袋,终于取得关键数据,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我国核武器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上:纪念章、于敏手稿、于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证书、于敏五一劳动奖章灯。</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工作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596”工程,苏联单方面撕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参与该工程的科学家代表人物包括朱光亚、彭桓武、邓稼先、程开甲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9 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 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撤离在华的该领域专家。1959年7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准备自己动手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并将第一颗原子弹以苏联毁约的年月“596”作为代号。它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争气弹,中国的科学家们也以此励志,誓言要尽早造出这颗事关民族尊严的“争气弹”。</span></p> <p class="ql-block">《勇攀高峰》部分。</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办公室场景。</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题词和中央文件(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协同研制。上图上面有全国各地协同生产的单位。</p> <p class="ql-block">晴天惊雷。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形成的冷凝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p> <p class="ql-block">我国氢弹爆炸成功后,天空中出现两个太阳。</p><p class="ql-block">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58年,中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预研计划,但因经济困难暂停。1965年重新启动,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1967年,孙家栋被任命为卫星总体设计的负责人。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4月24日被定为“中国航天日”。</p> <p class="ql-block">1995年5月15日,我国宣布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曾在二二一厂隐姓埋名奋斗的共和国功臣和家属们被安置到全国27个省份。</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自主品牌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HPR1000)模型。</p> <p class="ql-block">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装置模型。</p> <p class="ql-block">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p> <p class="ql-block">火箭、嫦娥六号探测器、海洋石油981探测平台模型。</p> <p class="ql-block">空间站实体模型、歼–20飞机模型、东风–41A洲际弹道导弹模型。</p> <p class="ql-block">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二楼是临展区。目前展出的是《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聂荣臻与新中国“两弹”研制之路》和《“从221基地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中国航天的发展与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火箭发射演示。</p> <p class="ql-block">火箭发射演示(视频)。</p> <p class="ql-block">火箭、月球探测器等模型。</p> <p class="ql-block">两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核工业功勋奖章、论文、邓稼先写的信等。</p> <p class="ql-block">五一劳动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于敏在“两弹一星”荣誉奖颁奖大会上代表获奖者发言稿。</p> <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精神,是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提出来的,具体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三个核心维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