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5日-7月9日,组团英国、爱尔兰全境游。</p><p class="ql-block">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都伦敦。位于欧洲西部。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英伦三岛)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王国。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陆地面积24.41万平方千米(包括内陆水域),海岸线总长11450千米。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截至2023年中,英国总人口为6826.52万人,官方语言为英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英国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9个地区,下辖伦敦、56个单一管理区政府、201个非都市区和36个都市区政府。苏格兰下设32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北爱尔兰下设11个地方市郡。中央政府负责外交、国防国家安全、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负责地方事务。</p><p class="ql-block">英国是老牌帝国,历史悠久。5世纪,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颠,开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兰统一,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领军者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摇篮,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岛中南部。官方语言为爱尔兰语和英语。西濒大西洋,东北与北爱尔兰接壤,东隔爱尔兰海同大不列颠岛相望。面积7万平方千米,人口527.14万,全国分为26个郡、3个郡级市和2个市郡,首都为都柏林。</p><p class="ql-block">爱尔兰原本属于英国统治,1919年,大多数于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并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英爱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宣布爱为主权、独立、民主的国家,仍留在英联邦内。设立爱尔兰总统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的象征。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自动退出了英联邦。自次,北爱尔兰仍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p><p class="ql-block">这次英爱之旅,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乘坐荷兰航空公司飞机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后转机至英国伦敦。行程从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至爱尔兰,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乘坐法国航空公司飞机抵达法国巴黎后转机回国。</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剑桥大学城</p><p class="ql-block">剑桥,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这里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因此这个城市被命名为剑桥。剑桥,是Cambridge意译名,也曾半音半意译为康桥。它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有三十一个学院组成。剑桥各学院分散在全城各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完整校园。但是又可以说整个剑桥市都是它的校园。因为市中心几乎被学院所包围,好像成了剑桥的生活区。</p><p class="ql-block">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这所大学就学,其名作《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此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全诗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歌中的绝唱。</p><p class="ql-block">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哺育出牛顿、达尔文这样开创科学新纪元的科学大师。88位诺贝尔奖金得主出自此校。计算机鼻祖图灵也出自该校,并设立了与诺贝尔奖比肩的计算机图灵奖。几百年来,剑桥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这里英才荟萃,星光灿烂。且不说自然科学家的长长名单,就是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哲学家培根(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经济学家凯恩斯、历史学家特里维廉、文学家萨克雷都曾负笈剑桥,终成泰斗。该校的弥尔顿、拜伦、丁尼生等人更是诗国的桂冠和骄子。剑桥还哺育出七名首相。印度总理尼赫鲁、英国国王查尔斯也曾在这里就读。</p> <p class="ql-block">国王学院</p><p class="ql-block">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内最有名的学院之一,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最初创立时只有1名院长和70名学生,全部来自伊顿公学。当时国王学院是专门为亨利六世所创的伊顿公学的毕业生而建立的,不收其他学生。为了显示国王的雄厚财力,学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伟壮观的建筑,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国王学院礼拜堂,它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市的标志和荣耀。</p><p class="ql-block">国王学院的主要入口是雄伟的19世纪哥特式门楼,学院中庭的绿地上矗立着创造于1879年的亨利六世青铜雕像,学院内富丽堂皇的一角被称为“凯恩斯角”。凯恩斯,国王学院校友,著名经济学家,国王学院还涌现出包括政论家奈翁纳德·伍尔夫、哲学家和评论家路威士·狄更生、金融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计算机鼻祖艾伦·图灵、画家邓肯·格兰特以及作家E·M·福斯特等大师级人物。中国诗人徐志摩作为旁听生也在国王学院就读,其《再别康桥》就在此创作。</p> <p class="ql-block">国王享利六世铜像</p> <p class="ql-block">国王学院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三一学院</p><p class="ql-block">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600名大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该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米迦勒学院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p><p class="ql-block">三一学院最令世人仰慕的是:这里还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著名哲学家培根以及包括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查尔斯三世在内的多位王室贵族及六位英国首相、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母校。著名校友还有诗人安德鲁·马维尔、拜伦、爱德华·菲兹杰拉德,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路德维奇·维特根斯坦、伯特兰·罗素,数学家G·H·哈代、迈克尔·阿蒂亚、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作家A·A·弥尔纳,印度首任总理政治家尼赫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奥斯卡影帝埃迪·雷德梅尼等。</p> <p class="ql-block">学院大门入口处有亨利八世的雕像,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雕像竣工不久,当时还是大学生的诗人拜伦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诗人拜伦大学期间风流倜傥,热衷于酒色。为了戏弄“不准养狗”的院规,他竟养了一头小熊而成为三一学院历史上最具反叛精神的一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学院中依然保留着的最古老的建筑可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国王学堂所使用的学院钟楼,还在为学院报时。</p> <p class="ql-block">大门右侧的绿草坪中间,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据说,就是这棵树上的一个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从而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牛顿桥</p><p class="ql-block">模跨于剑河之上可以见到一座古老的木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数学桥,又叫作牛顿桥。相传牛顿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桥,桥上没有用一颗钉子。牛顿的学生认为:牛顿老师能做到的事,牛顿的学生也能够做到。他们把这座桥拆了,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这座桥不用钉子恢复成牛顿老师建筑的原样,最后不得不用钉子才重新将木桥架好。</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学院</p><p class="ql-block">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第二大学院,在学生人数上仅次于三一学院,学院的创办人是王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士。学院原来是13世纪时修建的剑桥圣约翰医院,到16世纪初时医院已经破旧不堪。1511年4月9日在医院旧址上兴建了这所圣约翰学院。走进圣约翰学院,跨过正门,经过前庭、礼拜堂、中庭后来到康河河畔,路过的学院建筑以都铎式詹姆斯时期风格为主,始建于1514年的角塔砖石门楼有彩色纹章标志,校舍大多建16、17世纪,挂有著名校友肖像。剑河畔有两座桥,一座是建于1712年的厨房桥,另一座就是著名的“叹息桥”。</p><p class="ql-block">圣约翰学院知名校友有诗人威廉·沃兹沃斯、英国议员废除奴隶制先驱威廉·威伯福斯、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天文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数学家海王星的发现者之一约翰·库奇·亚当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莫里斯·威尔克斯:中国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理论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保罗·狄拉克、数学家,提出泰勒公式和泰勒展开式的布鲁克·泰勒等。</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学院厨房桥、叹息桥</p> <p class="ql-block">圣玛丽教堂</p><p class="ql-block">圣玛丽教堂始建于1478年,是在原老教堂遗址上重建的哥特式建筑。其垂直线条窗户、高拱廊结构和移动式布道坛展现了典型晚期哥特式建筑特征。历史上曾是剑桥大学行政中心,承担会议、辩论和学位授予等职能直至1730年。</p> <p class="ql-block">圣体钟</p><p class="ql-block">剑桥市中心街口圣体钟是一个大型雕塑时钟,剑桥的标志性景点,类似公共艺术作品,2008年由霍金揭幕。通过一只蚱蜢吞吃时间提醒人们时光流逝。</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伦敦</p><p class="ql-block">伦敦(London),隶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格兰地区,英国首都,为英国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和教育中心。地处英国东南部、英格兰东南部同名盆地的中央,距泰晤士河入海口40英里,总面积1572.03平方千米。伦敦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和1个“金融城”,市政厅驻东伦敦皇家码头水晶大楼。伦敦总人口为894.53万人,是英国第一大城市。</p><p class="ql-block">伦敦的主要景点有大本钟、伦敦眼、泰晤士河桥、伦敦塔桥、伦敦塔、威斯敏斯特宫、圣保罗大教堂、白金汉宫、议会大厦、唐宁街10号首相府、大英博物馆等。</p> <p class="ql-block">大本钟</p><p class="ql-block">在英国伦敦这座古老而又现代交织的城市中,大本钟无疑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明珠,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不仅承载着英国历史的厚重,更是无数人心中关于伦敦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大本钟,正式名称为伊丽莎白塔,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联合王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的附属钟塔,按照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设计,安装在西敏寺桥北议会大厦东侧高95米的钟楼上。时钟的表盘镶嵌在直径23英尺(7米)的铁框里,支撑着312块猫眼石,看起来像彩色窗户。表盘的周边以镀金装饰。该塔由奥古斯塔斯·普金设计,并由爱德华·登特及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建造,是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2日,包括三大主要党派高级成员在内的331名议会成员支持将“钟楼”改成“伊丽莎白塔”的议案,用以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同年6月26日,大本钟正式更名为“伊丽莎白塔”。</p> <p class="ql-block">伦敦眼</p><p class="ql-block">伦敦眼,全称英国航空伦敦眼,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首座、也是最大的观景摩天轮,为伦敦的地标及出名旅游观光点之一。伦敦眼总高度135米,共有32个乘坐舱,因舱内外用钢化玻璃打造,所以设有空调系统。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25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伦敦眼”为庆祝新千年而建造,因此又称"千禧摩天轮"。伦敦眼作为泰晤士河畔的一颗明珠,拥有绝佳的位置和辽阔的视野。一旦乘坐上伦敦眼,您将被带到一个能够俯瞰整个伦敦市区的高度。顶部的观景台让您可以一览伦敦塔桥、英国议会大厦、白金汉宫等标志性建筑。无论是灿烂的阳光还是夜幕降临时,伦敦眼都能为您呈现不同的景色。特别是在黄昏时分,当夕阳的余辉洒在伦敦市区时,登上伦敦眼将成为一段特别浪漫的经历。而夜晚的伦敦眼,则因为灯光的照耀而变得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泰晤士河上的伦敦桥</p><p class="ql-block">伦敦桥是伦敦的象征之一,也被称为伦敦的正门。历史上的它倒塌过多次,但它屡经兴废而依然名声不倒的桥梁实属罕见。公元50年左右,以工程技术闻名于后世的罗马人在泰晤士河上用木头搭建桥梁,这就是最初的伦敦桥。之后三次重建,从木桥改为石桥、水泥桥,如今横跨在泰晤士河上的伦敦桥建于1967年至1972年之间。</p> <p class="ql-block">伦敦塔桥</p><p class="ql-block">伦敦塔桥是英国伦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横跨泰晤士河,连接陶尔哈姆莱茨区与萨瑟克区。1884年由城市建筑师霍勒斯·琼斯爵士与工程师约翰·沃尔夫-巴里合作设计,采用维多利亚哥特风格。历时8年,于1894年6月30日开放。因邻近伦敦塔而得名,是泰晤士河从入海口算起的第一座桥。两座高43.455米的方形花岗岩塔楼,顶部为白色大理石屋顶,装饰哥特式尖顶,远观如两顶王冠。可开启桥面:下层桥面重达1000吨,通过液压系统(原为蒸汽动力)可在一分钟内升起40度,供万吨级船只通行。双层结构:上层为玻璃观景人行道(高42米),下层为双向车道,兼具实用性与观光功能。</p><p class="ql-block">每当人们漫步在桥上,都能感受到这座桥梁所承载的历史厚重与文化底蕴。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整个伦敦的景色,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伦敦的繁华盛景与泰晤士河波澜壮丽尽收眼底。一侧是古老神秘的伦敦塔,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另一侧则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风貌,古今交融的绝美画卷令人心醉神迷。</p> <p class="ql-block">伦敦塔</p><p class="ql-block">伦敦塔是英国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因其作为"英国各个时代智慧的结晶"和反映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特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伦敦塔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伦敦塔桥附近,官方名称为"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这座始建于11世纪的古老城堡群,历经近千年风雨,见证了英国王室的兴衰荣辱,从军事要塞演变为今日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博物馆。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由征服者威廉一世下令建造,目的是巩固其统治并防御伦敦城。核心建筑白塔高约27米,采用法国卡恩石灰石建造,墙体厚达4米,展现了诺曼底时期的建筑风格。13世纪亨利三世时期增建13座塔楼形成环形卫城,爱德华一世扩建外城并引入泰晤士河水形成护城河。整个建筑群由三重防御围墙构成:最内层围绕白塔,第二重从东北西三面包围,最外层则保护整个城堡。</p> <p class="ql-block">议会大厦</p><p class="ql-block">伦敦议会大厦,又称威斯敏斯特宫,位于英国伦敦的中心威斯敏斯特市,它坐落在泰晤士河河畔,接近于以白厅为中心的其他政府建筑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大厦是君主立宪制的象征,见证过《权利法案》等重大历史事件,</span>是英国政治的核心地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哥特复兴式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大厦初建于11世纪,原为皇家宫殿,后因1834年大火重建,占地8公顷,拥有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其锯齿状轮廓、尖塔和浮雕展现了19世纪哥特复兴风格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议会广场</p><p class="ql-block">议会广场,是英国政治与历史的重要地标,位于威斯敏斯特区西北部,广场是大片的草坪,四周被重要建筑环绕,广场周边有不少政治家和国际人物雕像。</p> <p class="ql-block">英国政治家雕像:温斯顿·丘吉尔(二战时期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一战时期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子爵(19世纪三次出任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19世纪英国首相)。</p> <p class="ql-block">国际人物雕像:圣雄甘地(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纳尔逊·曼德拉(南非反种族隔离领袖)、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米利森特·福西特(英国女权运动先驱)。</p> <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p><p class="ql-block">伦敦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在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位于威斯敏斯特区,是英国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的重要举办地,也是伦敦的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始建于1703-1705年,最初由白金汉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建造。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将其购为私人寝宫,后经多次扩建,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正式成为英王寝宫。白金汉宫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维多利亚风格,外观宏伟壮丽,内部装饰奢华,拥有775间房间,包括19间国事厅和52间皇家客房。宫外有占地辽阔的御花园。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都在该地举行。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p><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也是与故宫,白宫,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齐名的世界五大名宫。</p> <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广场</p><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的广场中央耸立着维多利亚女王镀金雕像纪念碑,顶上站立着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皇家卫队每天上午都在广场操练。纪念碑的下方有阶梯,这里是欣赏白金汉宫的好位置。其中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若皇宫正上方飘扬着英国皇帝旗帜,则表示女王仍在宫中。</p> <p class="ql-block">首相官邸</p><p class="ql-block">唐宁街10号,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威斯敏斯特特区白厅旁,是一所乔治亚风格建筑物。传统上,唐宁街10号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但自从此职由首相兼领后,就成为今日普遍认为的英国首相官邸。其设计朴实的黑色木门,缀上白色的阿拉伯数字“10”,成为了人所共知的标记。</p><p class="ql-block">唐宁街10号建于168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为17世纪乔治·唐宁爵士设计的私人住宅街巷,1732年</span>英王乔治将10号赠予财政大臣罗伯特·沃波尔,此后200余年该处为财政大臣居所(彼时无首相之职,财政大臣实掌政府要务)。1937年英国设首相一职,唐宁街10号正式成为首相官邸,此后历任首相均在此履职,它也成了英国政府的象征代称。</p> <p class="ql-block">白厅街和平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伦敦白厅街不长,不到1公里,它连接议会大厦和唐宁街。在这条街两边及其附近有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海军部等一些英国政府机关设在这里,包括赫赫有名的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因为是英国政府中枢的所在地,白厅也成了英国政府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和平纪念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修建的,是英国重要的战争纪念碑。每一年的荣军纪念星期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纪念碑两侧分别悬挂着三面旗帜,都是代表英国的。一面是英国国旗、皇家空军军旗、英国商船旗帜,另一面则是英国国旗、皇家海军军旗、皇家海军后备部队、辅助舰只及相关海事部门使用的旗帜。纪念碑侧面刻着: Glorious Dead(死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教堂</p><p class="ql-block">在伦敦这座既古老又充满朝气的城市中,威斯敏斯特教堂就像一颗闪耀的宝石,散发出历史与艺术的光彩。它不仅是信仰的殿堂,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聚集地。踏入这座教堂,仿佛走进一幅鲜活的历史长卷,时光在此停滞,往事在这里交织。</p><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成为英王创建的圣公会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威斯敏斯特教堂可以说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员,英国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埋葬在此。威斯敏斯特教堂其实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联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p><p class="ql-block">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来自法兰西诺曼底的威廉一世,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荣受加冕的国王。经过黑斯廷斯战役,他击败了英王哈罗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礼于1066年的圣诞日举行,英格兰本地居民拥聚门前欢呼庆贺。自此之后,王室的加冕礼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历朝历代君王,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两位外,无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即便百年之后,也都长眠寺内。</p><p class="ql-block">宏伟壮观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的圣地,在英国众多的教堂中地位显赫,可以说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员,英国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埋葬在此。英国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认为死后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是至高无上的光荣。其中著名的“诗人角”就位于教堂中央往南的甬道上。在这儿长眠着许多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如英国14世纪的“诗圣”乔叟,就安葬于此。陵墓周围还有一扇专门的“纪念窗”,上面描绘着他的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情景。伴他长眠的有丁尼生和布朗宁,他俩都是名噪一时的大诗人。著名的小说家哈代和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也葬在这里。“诗人角”中央,并排埋葬着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亨德尔和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还有些文学家死后虽葬身别处,但在这里仍为他们竖碑立传,如著名的《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和苏格兰诗人彭斯,就享受着这种荣耀。在教堂的北廊里,还伫立着许多音乐家和科学家的纪念碑。其中最著名的是牛顿,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他的墓地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墓地上方耸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此外,进化文化的奠基人、生物学家达尔文,天王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赫谢尔等许多科学家都葬于此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内还安置着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张伯伦等许多知名人士的遗骸。英国的名人身后有幸进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们或被埋葬在教堂内,或者在此树立纪念碑。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官兵的花名册也保存在教堂内。在教堂大院正中还设有无名烈士墓,供人们在此地驻足停留、凭吊缅怀。</p><p class="ql-block">目睹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为之深深震动。他曾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p><p class="ql-block">这座古老的教堂结构宏伟,装饰辉煌,外观是依拉丁风格建造的十字形。教堂正门向西,由两座全石结构的方形塔楼组成,双塔耸立,非常壮观。教堂主体部分长达156米,宽22米。本堂两边各有一道侧廊,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11.6米,上部拱顶高达31米,是英国最高的哥特式拱顶,这样的结构显得本堂比例狭高颀长,巍峨挺拔。耳堂总长为62米,与本堂交会处有4个尺寸很大的柱墩,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唱诗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而钟楼高达68.5米,高耸壮丽。整个建筑古典庄严,高大古朴,弓形的石雕精美细致,挺拔的立柱直指苍穹。教堂最上端林立着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巍峨地冲向天际,如雕似刻,精巧绝伦。抬头仰望会有一种天堂般高远莫测的玄妙和神秘感。教堂四周高处的窗户都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装饰而成,它们使以灰色为主调的教堂在庄严中增加了几分典雅和华丽的情调。威斯敏斯特的柱廊恢弘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其精美豪华、富丽堂皇为英国教堂之冠,不愧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威斯敏斯特教堂全系石造,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有圣殿、翼廊、钟楼等堂组成。进入教堂的拱门圆顶,走过庄严却有些灰暗的通道,眼前豁然一亮,进入到豪华绚丽的内厅。教堂内宽阔高远构造复杂的穹顶被装点得美轮美奂,由穹顶挂下来的大吊灯华丽璀璨,流光溢彩。地上铺的是华贵富丽的红毯,一直通向铺着鲜艳的红色丝绒、装饰得金碧辉煌的祭坛,这就是举行王室加冕礼和皇家婚礼的正地。</p> <p class="ql-block">圣保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二大教堂(第一是利物浦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的宗教中心,建筑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17世纪末建成。</p><p class="ql-block">教堂是古典主义风格,覆有巨大穹顶,高约111米,宽约74米,纵深约157米,穹顶直径达34米。这座宏伟建筑设计优幽完美,内部静谧安详,是建筑大师雷恩最优秀的作品。塔顶是眺望伦敦市区的绝佳地点。1981年在此举行过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的婚礼大典。</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位于英国伦敦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正式开放,是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有10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腊和罗马文物馆、东方文物馆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体建筑为希腊复兴式风格,正面入口采用爱奥尼亚柱式,两侧翼楼为塔斯干柱式,主立面的多立克柱式简洁庄严。2000年落成的“大中庭”穹顶由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构成,是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藏品数量超过800万件,涵盖全球200多万年的历史,其中收藏约2.3万件中国文物,是全球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其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古埃及馆、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帕特农神庙石雕(希腊罗马馆、古希腊艺术的杰作);亚述雕塑和巴拉瓦特大门(古中东馆、展示亚述帝国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埃及文物馆分为木乃伊和埃及建筑两个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专题陈列馆之一,这里展有大型的人兽石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五首饰。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5000多年以前,藏品数量达10万多件,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p><p class="ql-block">东方艺术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馆称古代中国藏品与古代希腊、埃及收藏一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的遗愿,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为了国家的利益,汉斯·斯隆爵士将所有的收藏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的石狮是一座来自公元前2-3世纪的克尼多斯古城(今土耳其西南)的古希腊雕塑,高1.82米,长2.9米,重约6吨,原为金字塔式陵墓建筑的顶部装饰。最初位于土耳其达萨附近的海岸悬崖上,作为克尼多斯古城陵墓的守护者。1858年由英国考古学家理查德·普兰发现并运至英国陈列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罗塞塔石碑</p><p class="ql-block">1798年到1801年,拿破仑征战埃及,随军带了100多名研究埃及文化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小村庄里,士兵们在修筑工事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高1.14米,宽0.73米的黑色断碑。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是三段分别以不同的文字刻下来的话。这块巨大的玄武岩上刻有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埃及通俗体三种语言的文字。其中记录了托勒密五世的诏书。罗塞塔石碑被誉为开启古埃及文明的钥匙,因为它提供了人类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线索。因此,罗塞塔石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在语言学和考古学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游客前来瞻仰。</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文物</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中展出的帕特农神庙文物是古希腊文明的珍贵遗产。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勋爵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以"许可"名义将帕特农神庙约一半的大理石雕刻切割并运回英国。1806年英国政府收购后,这些文物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切割过程中导致大量雕塑破损,现存展品多为残件。</p> <p class="ql-block">埃尔金大理石雕塑,这组建筑残件和雕刻来自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展示了古希腊人对神话、历史和艺术的高超造诣,也是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些大理石雕塑是古代艺术的杰作,它们以细致的雕刻和复杂的设计展示了希腊文化的辉煌。这些雕塑中的每一件都是艺术家们的杰作,通过它们,人们可以窥见古希腊社会的文化、宗教和美学。然而,这些雕塑也伴随着争议,因为它们在19世纪早期被运至英国,引发了英国和希腊之间的争端。尽管如此,这些雕塑依然是大英博物馆的宝贵藏品,代表了西方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马头雕塑代表的是月亮女神塞勒涅 (Selene) 的马头,表现出马匹疲惫的神态,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夜的奔波。马头的细节非常精致,包括突出的静脉、紧绷的肌肉和张开的嘴巴,展示了古希腊雕刻家在表现动物动态和情感上的高超技艺。这件雕塑被认为是古希腊艺术在自然主义表现方面的巅峰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