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之行(建水1)

风平浪静

<b>建水古城</b><div>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亦名巴甸,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境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div><div>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城内拥有众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如建水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双龙桥(十七孔桥)等。</div> <b>朝阳楼</b><div>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div> 十二古井 朱家花园<div>这座清代民居建筑以其精致典雅而著称,被誉为“滇南大观园”。</div> 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地乡绅朱渭卿弟兄所建,祠宅毗。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有致,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 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 是一座典型具有南方特色的家园林,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学政考棚<div>古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所,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展示古代科举制度的博物馆。</div> 临安府署<div>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经6次增修扩建,现存建筑为2016-2019年原址修复成果 。</div> 作为滇南明清时期最高行政机构,其建筑群包含仪门、戒石坊、大堂等主体结构,完整呈现'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官署布局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吏治制度的实证性遗迹。 <b>文庙</b><div>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br><br></div> 建水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 大板井<div>坐落于建水古城西门西正街旁的溥博泉,即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一口井。</div><div>大板井的“大”是名不虚传,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三米有馀。至今仍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般热闹,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