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风陵渡3 遇见千年古渡——风陵渡

森林(李秀亲)

<p class="ql-block">文/摄影 森林</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由随行的亲友团拍摄,特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在中条山下,远古时代的遗风里,有皇帝大战蚩尤的故事,而这故事中的人物——风后,一定是最引人注目的角色。先生的家乡就是盐湖西端的风后故里社东村。村子里每年举办“风圣庙会”,崇信习俗已延续千年。‌‌</p> <p class="ql-block">风后,伏羲后裔,风姓,是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宰相,黄帝臣三公之一。他位居宰相,还是军事家、发明家,为黄帝统一中原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风后被称为中国第一相,作为黄帝时期重要人物,其发明的指南车,助黄帝在涿鹿之战中破解蚩尤的迷雾战术‌。创制《风后八阵兵法图》,奠定古代阵法基础,其理论融合伏羲八卦思想‌。协助黄帝划分疆域、制定制度,平定四方叛乱,实现中原统一‌。</p><p class="ql-block">与大挠合作完善历法,推动音律等文明制度建设‌。</p><p class="ql-block">他的传世作品包括《握奇经》《孤虚》等兵书,部分内容被后世道教典籍收录‌。被奉为"金川之神",其与黄帝的君臣际遇成为古代政治理想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风后是传说中黄帝的贤臣,在涿鹿之战中因制作指南车助黄帝战胜蚩尤而闻名,但在此战中牺牲了。</p><p class="ql-block">五月十日的运城之行,本来是奔着看看千年古渡——风陵渡而去的,没想到在当地朋友的引领下,有了很丰富的对风陵渡镇的认识。原来在这个山西第一镇,就有风后陵。</p> <p class="ql-block">风后陵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赵村东南,现存墓冢高约2米,周长30米。据说墓前曾建有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的风后祠及碑记,但现已损毁‌。该地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年)设风陵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本来我以为风陵渡是因为有风后陵而得名的,其实还是有两种传说。</p><p class="ql-block">风陵渡的得名由来主要存在两种传说‌:一是因黄帝贤臣风后的陵墓而得名,二是与女娲(风姓)的陵墓有关。‌‌</p><p class="ql-block">风后陵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记载,风陵渡名称最早与黄帝时期的贤臣风后相关。传说在涿鹿之战中,蚩尤布下迷雾,黄帝依靠风后发明的指南车辨明方向,最终获胜,但风后战死并葬于此地。唐代在此设关(风陵关),后因渡口功能得名“风陵渡”。风后陵遗址位于赵村东南,曾建有祠堂,现存相关记载可追溯至明代。‌‌</p><p class="ql-block">女娲陵传说</p><p class="ql-block">另一传说认为,“风陵”源自女娲的姓氏。女娲为风姓,其陵墓称为“风陵”,渡口因此得名。据《蒲州府志》记载,唐代曾出现女娲墓“失而复现”的异象,宋太祖时期还专设守陵户管理。不过该陵墓可能因黄河水患而湮没。‌‌</p> <p class="ql-block">那天,是五月十日的午后,初夏的黄河之滨,风里有了夏天的味道。参观了位于风陵渡镇的西侯度遗址和风后陵以后,我们就向着风陵渡的方向进发了。</p><p class="ql-block">风陵渡就位于山西芮城县黄河东转拐角处,扼守晋、陕、豫三省交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名称演变与军事、交通功能密切相关:唐代称“风陵关”,明清称“风陵津”,最终以“渡口”属性定名。‌‌</p><p class="ql-block">虽然已经在圣火公园登高望远看见了黄河的东拐弯,等到站在黄河岸边,近距离看这母亲河的壮观景象,还是让我激情澎湃。</p> <p class="ql-block">当地随行的老师,指着河边的山丘示意我们可以登高俯瞰黄河。听他们介绍,这片山坡地将会作为景区,现在正在开发筹建中。而等到我们站在黄河岸边的山坡上面观景时,真是风景如画。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拐了个弯,向着东方——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高高的山岗上,想起了那首有名的诗句:</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对面就是陕西潼关,而渭河,也是在此拐弯处投入了母亲河的怀抱。登高望远,夕阳西下,不远处那条银光闪闪,带着蜿蜒的河流,就是从甘肃过陕西一路奔黄河而来的渭河了。</p> <p class="ql-block">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干流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黄土高坡上,顺着黄河水东去的方向远眺,在粼粼水波之上,一条弧线飞跃的大桥就是风陵渡黄河大桥。</p><p class="ql-block">风陵渡黄河大桥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是连接山西、陕西、河南主要通道,长2.5公里,宽30米,于1994年竣工,结束了用船摆渡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大桥全长1410米,宽12米,桥墩高20米,主孔桥跨度114米。该桥于1992年4月奠基开工,1994年11月竣工通车。</p> <p class="ql-block">而在视野的下方不远处,也有一座桥,这是一座铁路桥,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个桥就是南同蒲铁路风陵黄河桥。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954年,初期为黄河铁路便桥,1960年因三门峡水库蓄水拆除。1966年由铁道部工程三局第三处重建,1970年10月钢梁结构新桥正式通车,全长1196.6米,设24孔,桥宽4.8米,两侧设人行道及铁栏扶手,桥身最高处距河床25.13米。</p><p class="ql-block">听小叔子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从这里路过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岸边的山岗上,还闻到了熟悉的枣花香。小时候时常看到的酸枣树也又一次遇见了。当一株开着白色花朵的植物出现在眼前时,当地的老师告诉我们是小蒜,拔起来一看就是小时候吃的野蒜。</p><p class="ql-block">它的学名叫薤白 (xiè bái),又名小根蒜、团葱、独头蒜等,是石蒜科葱属下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果期5-7月。</p><p class="ql-block">薤白营养丰富,嫩叶及鳞茎可炒食,鳞茎还可盐渍、醋渍等,具有脆嫩可口的特殊风味。薤白味辛、苦,具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宽胸的功效,主治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痢后重等症。</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渡风陵渡已经在视野中了,可以看到有围挡围起来。等到我们驱车来到古渡时,我还是内心涌起了一阵阵涟漪。我要寻访的这个有名的黄河古渡口,终于从以前的听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风景。以前听说南同蒲火车的终点站是风陵渡,没想到它就在九曲黄河十八弯的大拐弯处;更加没想到的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也是在这里,投入了母亲河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风陵古渡”四个大字,诉说着古风里那些留痕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黄河风陵渡位于黄河中游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因黄帝贤相风后陵墓所在地得名。据传说,风后在涿鹿之战中发明指南车助黄帝突破蚩尤迷雾,奠定胜局。1960年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证实该地新石器时代已有跨河交往,地理上因中条山与秦岭交汇形成河道转折,成为天然渡口。历史上作为春秋秦晋河曲之战、东汉曹马对峙等军事要冲,唐代诗人许浑诗句与金庸武侠典故更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许浑'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诗句赋予风陵渡苍凉的意境;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风陵渡口初相遇'典故使其成为侠义文化象征地。传说与现实交织形成双层文化记忆结构。</p><p class="ql-block">在景区,可以看到神雕侠侣的图画展板,一只展翅飞翔的神雕很是醒目,杨过与小龙女,深情谷底十六年,神雕侠侣情未变。一旁还有有关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场景是以金庸先生笔下的《神雕侠侣》为来源,通过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故事,展现一段跨越时间与空同的深情。</p><p class="ql-block">寓意:象征着忠真不渝的愛情和对自由的向往。神雕的展翅高飞,寓意着对梦想和自由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这个展板介绍的是杨过和郭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出自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郭襄在风陵渡口初次遇见杨过,便対他一见钟情。然而,杨过心中只有小龙女,对郭襄的感情始终未能回应。郭襄因此终身未嫁,她的这份单恋,最终成为了她一生的遗憾和悲剧。</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还看到一个纪念碑,这个古渡口还是模范军渡。</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中共芮城县委及芮城县人民政府于二零二一年七月一日立的一块“模范军渡风陵渡纪念碑”,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远古时代的古风和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这个古渡口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上演:</p><p class="ql-block">风陵渡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处,在黄河东转的拐角上,曾是黄河上最大的古老的交通要津,因女娲、伏羲、风后而名。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疯狂进攻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九三七年八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九月四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毛泽东主席指示,率彭德怀、聂荣臻、徐向前、萧克、程子华等高级将领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从西安出发,经潼关坐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赴山西同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抗日事宜。阎锡山派机要秘书梁化之在风陵渡恭迎,并一同乘坐阎锡山特派的专列到达太原。九月七日,周副主席一行在代县太和岭口同阎锡山会谈中,周副主席深明大义、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其民族至上,团结为重赢得阎锡山部官员尊敬和称誉。九月十六日,就八路军进入山西,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达成一致意见,圆满完成党中央、毛主席嘱托任务后,同随行人员从风陵渡返回延安,此行为八路军进入山西,开赴抗日前线,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四月,太岳军区在风陵渡设立了"河防司令部第一军渡"。副司令员王洪、永乐县县长王尊宪分别任正副总指挥,中共芮城县委书记王维庄任政委,永乐县武装部长秦廷机任参谋长,安文烈、李杰、马文、苗进挺、董发琪为成员组成支前指挥部,调集船工、民兵、造船工匠一千五百人,一百零八只木船,于六月初至七月初,日夜奋战,运送编入第一野战军建制的十八兵团及五千吨军需物资渡河,圆满完成任务,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积极贡献。西北战区司令部授予风陵渡"模范军渡"光荣称号。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人,特立此碑。</p> <p class="ql-block">在遮挡的围栏处还看到正在筹建的景区介绍。将要打造的景区,依托黄河风景区的秀丽风光,和得天独厚的黄河大拐弯东流而去的自然景观,富裕了好运角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晋院豫三省通街、黄洛渭三河交汇之处,是黄河第五大弯制高点,从这独特的地理条件,可近瞰大河转弯观,远眺华山潼关。风陵渡口好运角文旅融合项目,将要被打造成为黄河岸边的"千古一渡"。成为九曲黄河上的古渡明珠、文化地标,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典范。看介绍,规划项目占地27.89亩,建筑 以古渡主题构筑物为核心,展开承载历史文化与船运文化的两个功能翼,打造风陵渡口、渡口牌楼、风陵邂遍、诗意桨林、沧桑史话、船体构筑物、风隆印刻、百舸争流等游赏空间。</p><p class="ql-block">希望下一次再来寻访时,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次对千年古渡的寻访,让我对这个耳熟能详的渡口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对未来好运角的憧憬。五月初的一次探寻,留下了难得的光影,也被黄河孕育的华夏文明熏陶着,在河东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里,我们在古风里聆听着,在新韵里畅想着……</p> <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7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