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喜彬

<p class="ql-block">曾经翻看李敖的《法源寺》,揣测这种发生过大事件的寺院,应该在人迹难至的神秘之境,不曾想竟在牛街附近,在人间烟火气很浓的地方。法源寺与哪些历史大事件有关呢?李世民东征、安史之乱、靖康耻、戊戌变法……难怪人们会说“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缅怀东征中牺牲的将士,而创建“悯忠寺”,但寺未建成就驾崩;武则天登基后再次颁诏,前后历经51年才建成。历经多个朝代的修葺与更名,至雍正十一年,它最终定名为“法源寺”。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整体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依次有一字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大悲殿、藏经楼。你如果看到这里就武断地结论“建筑格局与其他寺庙大同小异,没什么看头”,那就错了🙅‍♀️</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1368~1644年)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 。</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殿中高悬的“法海真源”匾额是清乾隆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又称“悯忠台”,此殿台基较高,据传为唐悯忠寺正殿基座,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内部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较为珍贵。殿中悬挂的“存诚”匾额,为康熙御笔。牌匾为六龙边饰,匾芯上方为康熙闲章“万几余暇”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内供奉以毗卢遮那佛为主的“五方佛”明代铜佛像,是从它处移放至此。因殿堂高度不够,将地面下挖了几十公分佛像才得以安放。五方佛共分三层:下层千叶莲瓣巨座,每一莲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面向东、南、西、北的四方佛;毗卢佛是按明万历帝的母亲李太后的形象制作的,居最高层 。</p> <p class="ql-block">当时只觉得神像面容与他处所拜不同,回来查阅才知道皇家自有皇家的权势。</p> <p class="ql-block">各进殿堂都不能入内瞻拜,就留心外面的各种物件,雕工有的粗犷,有的精细,古朴沧桑,牵引着你去追溯它的来时。</p> <p class="ql-block">这座闹市中的古寺,用它特有的物件,凸显着浑厚的历史和皇家的威仪。</p> <p class="ql-block">这个石质"大玉海"也很有故事:话说元世祖忽必烈所使用过的“渎山大玉海”,从北海琼华岛顶部,也就是而今的白塔位置被宦官们移至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内。待到乾隆年间,该物件又被眼尖心细、嗜好古物的乾隆帝瞧上,且由真武庙请回。据说,在请回之前,大玉海正被用来腌制咸菜。为了对看庙者有所补偿,乾隆帝命工匠仿制了一尊“大玉海”,留给道士们继续腌菜。当然,仿制的“大玉海”不再为玉质,而是改成石质。二百年之后,“大玉海”被挪到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的经书可以取读,一行拼音一行汉字,类似儿童读物。有不少人在寺庙各处读经,甚是虔诚。</p> <p class="ql-block">从历史回到俗世,赶紧去牛街买肉,还得赶回去做午饭,哈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