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9月份,从郑州启程双飞到贵州旅行,留下了一些影像,现整理补述。在此之前,我对贵州的印象仅限于小学时地理课云贵高原那一节;之后便是央视新闻有关贵州暴雨洪水、大山里的孩子求学如何艰难等老少边穷等词汇的报道;至于自然景象的水光山色,也仅仅耳闻过黄果树瀑布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西江千户苗寨。因而,脑海里的贵州,遥远而生僻。此次游览,好奇心的驱使占了很大的成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月7号那天,一早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空中飞行,顺利到达贵阳。落地即受到当地少数民族导游的接站。从导游口中最先知道的就是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和丘陵遍布,占总面积的92.5%,旅游资源相当的丰富。当然,跟着旅行社,只能是浮光掠影式地游览个别知名景点,连走马观花都说不上。全国人民早已耳熟能详的那些打卡地,不再一一罗列,只记述心灵震颤的印记和点滴感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贵阳市青云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云路步行街是集文化体验、艺术休闲、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街区,原为老城区的夜市,后来改造保留了本土美食文化,引入文创、非遗等业态,形成“老城烟火气”与现代潮流并存的消费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傍晚,我们在街上漫步徜徉, 感受到这座山中之城独有的风味。一街两巷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店铺摊点星罗棋布,民族服装、布包腰带、各种银饰等手工艺制品琳琅满目;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上装点着色彩斑斓的灯笼,炫光璀璨;保留着传统市井的人文创意打卡点,穿插于街道的空隙或转角处;小吃坊间一家连着一家,美食在烟火中飘香,家家食客爆满,人声鼎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青云门”进入街道不远,一辆铜车雕塑很是引人注目,我和同伴在此拍照留念。这部铜车是根据贵州历史上的首部汽车而创作的,时间要追溯到1927年。时任贵州省长的周西成从香港购买了一辆雪佛来轿车,此车拆卸后翻山越岭,经人抬肩扛运进贵阳城。从此,贵州有了第一辆汽车。第一辆汽车的出现,带动贵州交通史上出现了“汽车猛如虎,莫走中间路,若不听劝阻,轧死无告处”的首条交通规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贵州第一条公路~贵阳环城路随之诞生,开启了贵州人走出大山的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如今山峦遍布的贵州已实现立体的、四通八达的大交通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黄果树瀑布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游客们口口相传的黄果树瀑布,一般是指最大最具震撼力的那挂,它以高77.8泥、宽101米的雄姿成为位居全国第一的著名景观,也是亚洲最大的喀斯特瀑布。其实,据权威资料显示,黄果树瀑布是一个由18个瀑布组成的瀑布群,现已开发5个。在往大瀑布行进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了多个瀑布,才知道原来黄果树瀑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瀑布群。每个瀑布的宽窄、高差、流速景象各异,各有千秋;尤其从高山斜坡丛林中川流而下的瀑布,犹如一条条白色巨龙穿越千山万壑从天而降,气势磅礴、隆声如雷,壮观得让人惊掉下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小七孔景区的溪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小七孔景区,古桥、碧水、绿林,一步一景,步步生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具历史文脉的是景区内大小两座七孔古桥。小七孔是一座建于1835年的石拱结构古桥,距今已近200年历史了,经历了无数次雨冲水淹,却奇迹般地完好无损。它只有40米长,2.2米宽,5.5米高,却是历史上黔南通往广西的盐马古道枢纽,承载着布依族与瑶族交流的过往。行走在藤蔓水草爬满桥墩、身披绿绒袍的古桥之上,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不免感叹大山里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勇于挑战艰险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七孔建于清道光年间(1847-1850年),长35米、高7米、宽4.5米,也曾为贵州至广西的商旅要道。后因桥被洪水冲毁一孔,交通中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座桥周边群峰环绕,山溪流淌不绝。随着山涧的高低错落,水势时缓时急,这边是清流潺潺,蜿蜒迂回;那边却水面如镜,幽深碧透;或轰隆跌落,波涛翻滚;水色则以太阳光线的角度或山涧的深浅形态而呈现出不一而足的蓝绿银灰雪白:绿得如翡翠,蓝得赛宝石,银灰泛荧光,白的则晶莹剔透;水花大的似铺开的菊花叠螺,小一些的若打碎的琉璃迸溅,更小的如一把把玉珠散落......那种无法形容的美沁入心扉,让我们不顾太阳的灼烤,流连忘返。如今描述起来我依然词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