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月,被称为AI教父的杰佛里·辛顿,参加了一期播客,其中的一段发言很受关注。当主持人问辛顿,未来的AI越来越厉害,你建议年轻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辛顿的回答是,他建议年轻人当水管工。没错,水管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要是别人说的,你或许可以无视,但说这话的偏偏是辛顿,是最早提出神经网络算法的科学家之一,连OpenAI的创始人之一伊尔亚都是他带出来的。这等大人物说的话,我们很难不当回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也不排除这句话在传播过程中有被断章取义的可能。因此,为了谨慎起见,我请教了几位对AI研究比较深的老师,万维钢老师、卓克老师,还有《AI学习圈》的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轮请教过后,我大致搞清楚了辛顿的完整逻辑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又该怎么理解辛顿的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辛顿认为,AI的能力已经远远不限于聊天、写作、绘图,它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人类。比如,共享知识的效率。人类传授知识只能一句一句地口述,而AI可以把一份经验在几秒钟内同步给成千上万的其他AI。再比如,AI有很强的创造力,GPT能一眼就看出原子弹与堆肥的共同点,它们都基于链式反应。这个洞察力已经超过很多人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辛顿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AI可能全面超过人类,它可以自己改进自己,不需要再依靠人类来提供养料。到时,我们将遭遇一个史无前例的情况,人类第一次不再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辛顿还说,你要想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就去问问鸡鸭鹅之类的小动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谈到竞争,辛顿的完整意思应该是,做一个极端假设,假设一个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没有熟人,身无分文,那么他应该怎么活下去?他可以掌握一门技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即使他连当地的文字都不认识,只要他有这门手艺,他总归是能活下来的。因此,人应该培养点技能性的本领,最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假如有一天,脑力劳动可以全都交给AI,那么,人类的“被需要感”该从何而来?辛顿认为,当水管工,去帮助人解决问题,能让你体会到成就感,也能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被需要”的人。这种价值感是一个关键的精神屏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顿为什么会提到水管工?也许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关。辛顿当年在剑桥毕业之后,自己就当了一年多的木匠。当然,真正让他成为“神经网络之父”的不是当木匠的经历,而是他在当木匠期间,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去图书馆,一头扎进人类大脑方面的书中。这让他最终成了AI宗师,而不是伦敦某小区的著名木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卓克老师说,尽管很多报道里拿“辛顿喊你当木匠”作为标题,但结合辛顿的完整逻辑,以及他说话时的语境,其实没必要盯着“当木匠”这个说法的字面意思。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背后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神经网络的先驱,辛顿的观点非常多。但这几年,他干得最多的事情,是给AI踩刹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2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辛顿就说,我们创造的系统已经具备远超预期的能力,但我们仍未解决如何控制的根本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AI悲观派这一路里,辛顿算得上是扛大旗的人物。自从2023年辞去谷歌的工作后,辛顿最主要的精力已经不在一线研究,而是从事一些顾问工作、AI的伦理审核,以及推动AI的法律监管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他担任加拿大Vector研究所的首席科学顾问,推动制定《AI伦理研究白皮书》。他还与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合作,研究的课题是,如何确保AI与人类的价值观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辛顿不止一次警告,AI可能通过递归自我改进来突破人类的控制。递归自我改进,就相当于AI可以自己改进自己,不再需要人类的参与。到那时,AI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叫“与你何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三体》里面,三体人在地球人面前的姿态一样。我的进步,与你何干?我毁灭你,又与你何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顿的悲观不是一两天的事,早在这一轮AI热刚刚兴起时就已经出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提起辛顿的悲观,了解辛顿的人很容易联想到他的个人经历。我们无法确定辛顿的观点是否跟这些经历有关,但知道这些往事,能让你更加了解辛顿这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科学家,辛顿的运气算不上好。尽管辛顿今天已经是行业公认的AI领袖,但早年间,辛顿的研究并不受重视。长期的腰椎疾病让他无法长时间坐下,这也给他的研究带来了困扰。而大模型崛起的2022年,辛顿已经75岁。辛顿一生中还经历过两次丧妻之痛,两任妻子都死于癌症。有不少人认为,这些经历加深了辛顿对生命的理解,他之所以一直强调“技术的发展要与人类的福祉同步”,或许也和这些经历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辛顿的经历是公开的,很多AI行业的人都了解。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有大量的支持者。即便在AI的乐观派看来,辛顿的担忧也有他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年初,《新科学家》上报道了一项调研,由美国加州机器情报研究所主导,一共调查了2700名AI研究者,这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AI从业者风险认知调查。而且这项调查对参与者的要求很高,所有学者在过去一年,都在AI领域的顶级平台上发表过论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这项调查里,有58%的受访者认为,未来AI引发极端后果的可能性是5%。什么叫极端后果?大概就是毁灭人类这种程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受访者普遍认为,未来10年,AI有50%的概率在39项任务中超越人类,包括创作流行歌曲、编写复杂代码等等。在2047年左右,AI在所有任务上全面超过人类的可能性是50%。在2116年左右,所有人类工作完全自动化的概率达到5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用辛顿的话说,AI超越人类是迟早的,这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扭转的,就像气候变化不是靠垃圾分类就能解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也提醒一句,前面这些数字反映的是从业者的平均认识,并不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要知道,AI是一个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技术,谁也无法预测将来的具体走向。从这个角度看,辛顿的观点当然值得重视,但我们也有必要看到与之并行不悖的另一种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建议年轻人当水管工,这句话就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值得推敲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理的地方在于,目前看,AI擅长思考,但不擅长动手。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的模型售价大概7.5万美元,而在美国雇一个水管工大概一小时50美元,至少眼下,在动手这个事上,人类更有性价比。因此,与其说水管工无法替代,不如说,水管工所涉及的人类手指的复杂性,短期内无法被替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长期看,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借用快刀青衣老师的话说,假如年轻人愿意做水管工,这当然没有问题,并且应该鼓励。但假如是为了逃避AI的竞争,或者增加对失业的恐慌,那就大可不必。不用往远说,现在咱们国家就已经有不少特种机器人了,例如清理管道的、摩天大楼擦窗户的,当水管工并不意味着不被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定会有大批的新职业新岗位被创造出来,例如现在全国有近百万无人机的专业飞手,这就是一个全新的岗位。还有像机械师、AI数据训练师等等,一大批新职业都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马车夫没有了,却涌现了汽车司机、汽车修理师、汽车设计师等一大批的新职业。AI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进化,假如一个社会需要那么多水管工的话,那一定会被科技改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关于一个职业未来会不会被AI替代,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维度去评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复杂度。这个复杂度越高,被替代的难度越高。从这个角度看,水管工大于程序员,程序员大于客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决策的自由度。你面对问题越是没有标准答案,你的决策自由度就越高。从这个角度看,艺术家大于教师,教师大于水管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情感联结的强度。情感的联系越深,越难被取代。在这个维度上,心理医生大于水管工,而水管工大于快递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技术迭代的速度。这不难理解,这个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越快,人被替代的可能性越高。而在这个维度上,水管工的得分不算很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前面这四个维度,不外乎指向一个方向,叫,真实世界的深度工作者。这个深度既体现在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上,也体现在与人类情感的嵌入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回到AI的前景问题。前段时间,万维钢老师专门做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这里,我们引用其中的核心结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维钢老师说,人至少有三点是AI没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人有意识。比如,你渴望做一件事的冲动,你仰望星空时心里萌生的憧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人有喜好的不可预测性。这些随机的部分恰恰是人类独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人会死,人有寿命的有限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三点决定了,人比AI有着更高的道德优先级,因此决策者必须是我们而不是AI。AI可以有无上智能,但最终决策只能是人做的。一切工作,都有若干个微决策时刻,这就是人不可被取代的地方。给AI提供具体情境,并且根据AI推演做出决策,就是人的终极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