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暑假就计划去游览陕北,因为下暴雨取消了行程,今年暑假一回到西安,柚子便和妈妈开始策划,终于天气预报说今后几天陕北天气不错,赶紧出发!</p> <p class="ql-block">7月10日上午九点四十五从家里出发,启动了柚子陕北游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一路高速路况很好,车也不多,周边山上绿意盎然,完全没有黄土高原贫瘠的感觉了,变化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车行两个小时到达黄陵,穿过黄陵县城就到了黄帝陵景区。</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p><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位于景区最南端,是一座宽阔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p> <p class="ql-block">《印池》,在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又传说这条河原名“祖河”,当黄帝被召要“御龙飞升”回天宫时,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再后来,为了让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占地300余亩,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46万立方米,再现出“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也使黄帝陵山环水绕。</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p><p class="ql-block">位于黄帝陵印池广场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标识碑正面雕刻的黄帝陵标识,圆形背景源自中华文化“天圆”的传统理念,虚实相间体现时空转换,圆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图案,寓意黄帝开创的中华文明根植厚土、造福华夏。</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的设计和制作,以毛泽东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为标识的主要素,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概念,确立了黄帝陵在中华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与尊严。标识碑总高4.5米,寓意九五之尊及五湖四海对始祖黄帝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轩辕桥。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桥北广场》</p><p class="ql-block">轩辕桥的北端即桥北广场,与轩辕庙的龙尾道相连接,面积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岗岩铺砌。广场上耸立着四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既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也是黄帝陵庙前区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尾道》</p><p class="ql-block">轩辕庙前的龙尾道,共设95级石质台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位于轩辕庙中轴线上,为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建筑面积224平方米,五开间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为花岗岩整条石。庙门台基比庙前广场高出2.72米。庙门正上方石匾“轩辕庙”匾,为蒋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可惜正在修缮,未能一睹山门风采。</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山门内西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p><p class="ql-block">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国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p><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12月9日,“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p> <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p><p class="ql-block">树高19.5米,地围11.6米,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约5000年,为古柏之冠,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中华第一柏"。1998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评为“中华名树”;2018年中国最美古树遴选委员会评为“最美古树”;2023年全国“双百”古树名木推选活动中,手植柏被评为“最美古侧柏",黄帝陵古柏群被评为“最美古树群”黄帝手植柏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巍峨参天、苍劲挺拔、枝叶繁茂,昭示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碑廊》</p><p class="ql-block">轩辕庙山门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轴线东西两边,有两条长长的碑廊,碑廊按汉代建筑风格设计。碑廊将黄帝陵历代保存的石碑按时代先后和内容类别有序排列,西侧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陈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记事古碑,东侧碑廊内自南向北依次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现代书法家赞颂黄帝功德的碑文和为整修黄帝陵工程做出贡献的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诚心亭》</p><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原称过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p> <p class="ql-block">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港、澳、台祭文碑》</p><p class="ql-block">碑亭西前方,矗立着四块石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p> <p class="ql-block">诚心亭北为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之略大,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1987年以前,碑亭存放碑石47通,1988年将大部碑石迁至轩辕庙内东侧的碑廊。</p><p class="ql-block">碑亭是重要石碑陈放亭,亭内现存石碑四通。西侧二通,前边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后面一通是邓小平为黄帝陵的题词碑,碑上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署名邓小平,时间是1988年。碑身高3米,宽0.9米,厚约0.3米。</p><p class="ql-block">东侧二通,前边一通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边一通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2年冬为桥陵改称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此碑原立于黄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题字碑代替,现存石碑为重刻碑。</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题词碑》</p><p class="ql-block">书于民国元年(1912年)。高2.80米,宽1.10米,厚0.20米。楷书8行,满行4字。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委派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致祭,并书写了这篇祭文,名《黄帝赞》。原刻于黄帝庙山门外照壁上,1988年再刻,立于轩辕庙碑亭。</p><p class="ql-block">碑阳录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手书祭黄帝陵文碑》</p><p class="ql-block">书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高2.80米、宽1.10米、厚0.20米。草书31行。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共祭仪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伯渠于今黄陵县黄帝陵致祭轩辕黄帝,并宣读此篇由毛泽东亲笔手书的祭文。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各阶层人士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黄帝陵碑》</p><p class="ql-block">书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碑高2.80米、宽0.89米、厚0.20米。碑书“黄帝陵”三字。右题“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冬”。左题“蒋中正敬题”。此前黄帝陵一直被称为“桥陵”。1942年民国政府将“桥陵”改为“黄帝陵”。1942年冬,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亲笔题写“黄帝陵”,民国政府即勒石立碑,立于黄帝陵前,1988年复刻。</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一九八八年题写“炎黄子孙”</p> <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p><p class="ql-block">西汉文物,长0.62米,深约2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千米的郭家洼村,是传说的“黄帝黄城巽宫”所在地。1965年移至轩辕庙保存。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以测运气的习俗,据说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p><p class="ql-block">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p><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147年)建于山东济宁嘉祥的武梁祠黄帝石像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适当融入现代审美理念放大刻制而成。</p><p class="ql-block">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人民币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p><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整个祭祀大院,庄严肃穆,威风凛然。</p> <p class="ql-block">祭祀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从唐代开始,祭祀黄帝成为国家制度。隋唐以前的祭祀中,黄帝的天帝身份相当突出;隋唐以后的祭祀中,黄帝的帝王身份更加受到重视。据史载,从西汉起先后有多位皇帝亲临桥山黄帝陵祭祀或致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现代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亲笔祭文和题词。</p> <p class="ql-block">《龙魂大钟》</p><p class="ql-block">“龙魂”大钟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设计将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钟体全高3.8米,口颈2.456米,重13吨。“龙魂”大钟以陕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铜钟为主型,以汉代画像黄帝功德为主图案,以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和祥云纹为底饰,钟纽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为篆体“龙魂”二字。钟的整体造型庄重凝练,独特精美,表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蕴。</p> <p class="ql-block">《龙威大鼓》</p><p class="ql-block">龙威大鼓重750公斤,鼓面直径2.5米,鼓帮直径2.7米,鼓高1.5米,与龙魂大钟相得益彰,显得威风八面。因为正在维修,从网上扒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p><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p><p class="ql-block">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X40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黄帝石刻像伫立在殿内上方。</p> <p class="ql-block">游人们都纷纷托起这大殿中央的圆形天光,期待着自己能够得到黄帝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像》</p><p class="ql-block">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7.6米,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16吨。其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传统文化观念,名曰“神主”。</p><p class="ql-block">石碑正面刻轩辕黄帝像,此像与人文初祖殿的黄帝像一样,高3.9米,宽2.6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块青灰花岗岩巨型料石构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现出严谨朴素、重拙写实的古汉风韵。</p> <p class="ql-block">柚子帮助姥爷调整各处角度和位置……</p> <p class="ql-block">柚子工作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哦!</p> <p class="ql-block">《“天子长安”编钟》</p><p class="ql-block">编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象征和代表,是中国礼乐之重器,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编钟在古代用于宫廷演奏之中,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庄严、肃穆、权威、神圣。每逢祭祀、朝见、征战等国家重大活动,都会演奏编钟。编钟艺术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的音乐成就。</p><p class="ql-block">“天子长安”编钟依据陕西省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编钟、编镈为原型,按照周朝礼乐制度“天子宫县”规范铸造,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制最高、音域最广的一套天子级别编钟。</p><p class="ql-block">全套编钟总长2155厘米,总高290厘米,共111枚,音域为七个八度又一个小二度,各钟均一钟双音,所有音区十二律齐备,可旋宫转调。钟体铭文为《周颂》《大雅》乐律等。编钟立柱造型为上古时期神兽之王“犼”,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p><p class="ql-block">“天子长安”编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编钟称号,五项国家专利。2024年重阳节由著名教育家、西安外事学院创办人黄藤先生捐赠给黄帝陵,长期陈列于轩辕殿。</p> <p class="ql-block">自拍单手托天光</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西侧,有公路通往桥山,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乘坐景区交通车上山去拜谒黄帝陵。陵道和神道是进入陵区的重要通道,沿山体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修筑。道路总长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95米,宽均为5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共277个台阶。</p><p class="ql-block">我们以前去过几次,柚子不太想爬山就没有去,留待以后她再长大些去吧。</p> <p class="ql-block">两点从黄陵出发前往壶口,</p> <p class="ql-block">三点五十在壶口下高速,四点就到了柚子妈在网上看好的酸枣树鱼庄民宿。</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选择这家民宿,就是想体验一下这个3米3宽的大炕,一进屋,柚子就迫不及待的上炕了……</p> <p class="ql-block">稍事休息便去吃晚饭。这里应该是当地政府专门建的壶口瀑布旅游接待小镇,有游客中心,有巨大的停车场,有配套的住宿、餐饮和商店。下午五点游人还不太多,很多饭店都在门口吆喝着揽客,我们在镇上转了转,选了看上去比较大比较整洁的禹王府开始就餐。</p> <p class="ql-block">柚子妈在网上看这里的招牌菜是黄河大鲤鱼,于是网购了193元的四人套餐,有红烧大鲤鱼+鱼头豆腐汤,炸小虾,炒土鸡蛋,甘泉豆腐丝,凉拌野菜,炒洋芋叉叉,炒青菜,一盆油泼刀削面,量不少,我们四个人都没吃完。</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我们到就在旁边的游客中心打听清楚明天去壶口瀑布的相关信息后便在周边转转……</p> <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山上几乎全被绿色覆盖,这与我十几年前来时大不一样,那时满山裸露的黄土让人觉得这里非常贫瘠,妥妥的黄土高坡,现在已是绿意盎然。山下便是黄河,土黄色的河水顺流而下,像一条黄色的带子伸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小镇口环岛中央立着一块石头,上书“宜居之川”,表明这里属于宜川县。</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暮色中的小镇显得格外宁静。回去休息,明天要游览壶口瀑布,还要走山路去延川县游览乾坤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