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遵义会议参加者23人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九军团代表</b></p><p class="ql-block">应邀参会人员: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蕾</p><p class="ql-block">实际参会代表:红九军团中央代表凯丰(何克全)、红九军团军委委员尹自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战场上牺牲的遵义会议参加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①董振堂:红五军团军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37年1月20日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②尹自勇:红九军团党委委员,红九军团青年部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39年牺牲</b></p> <p class="ql-block">“红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湘江战役后,这话在红军中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中央和军委对董振堂十分信任,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时,仍由董振堂司职防务,确保会议安全。</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上旬,金沙江畔,面对敌人1万多兵力和漫天炮火,不足5000人的红五军团在董振堂的率领下死守唯一通道石板河,与敌军激战九天九夜,直至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p><p class="ql-block"> 在“铁卫”董振堂的掩护下,中央红军终于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p><p class="ql-block"> 此后十过雪山,三过草地,都由董振堂护卫铁流,一路前进。</p><p class="ql-block">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1937年元旦,高台战役中,董振堂与敌方马步芳一部遭遇,原本可率部突围进祁连山区,但接到总部“死守高台”命令后,董振堂毅然放弃突围。</p><p class="ql-block"> 石头、瓦块……守城红军弹药打光,就用手边物件与敌殊死拼杀,战事惨烈之至。1937年1月20日,董振堂弹尽援绝,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壮烈牺牲于高台城下。</p><p class="ql-block"> 暴虐的敌军将董振堂枭首悬于城楼之上,暴尸荒野。</p> <p class="ql-block">1981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对遵义会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p><p class="ql-block">在调查过程中,中央档案馆提供了一份珍贵的遵义会议传达手稿——《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p><p class="ql-block">调查人员经过多方核实,无法确定这份手稿是哪位同志写的。1982年4月,这份手稿送到了陈云办公室。</p><p class="ql-block">陈云仔细地看了手稿,他说:“这份东西是我的笔迹,是我在遵义会议后为向中央纵队传达会议情况而写的传达提纲,时间大约是在威信到泸定桥的路上。因为过了泸定桥,中央决定我去上海恢复白区组织,从那以后,我就离开了长征的队伍。这份东西很可能就是当时留下的,后来被其他同志带到延安。”</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红五军团受命担任突围西进的后卫任务,以英勇果敢的精神,完成了掩护大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又疾至湘江,阻击敌人对红军的围歼,帮助主力红军渡过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p><p class="ql-block">因战斗激烈悲壮,人员伤亡较大,其三十九师遭敌合围,未能渡江,红五军团部队战斗力由两师减到一个师。之后,红五军团又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过老山界来到贵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贵州,董振堂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董振堂和五军团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按照中央部署,在阻击敌人的战斗中,接连打了许多漂亮仗。在黔北,他指挥红五军团奋战五昼夜,顶住了四川军阀刘湘的整编师九个团,使红军主力部队迅速渡过赤水河,重占娄山关和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接着红五军团飞赴金沙江畔,坚守九天九夜,掩护全军安然过江。</b></p><p class="ql-block">从此,中央红军跳出了敌人尾追堵截的圈子。一路上,红五军团掩护主力部队斩关夺隘,抢险飞渡,顺利通过彝族区,跨过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这份珍贵的传达手稿,对遵义会议的很多重要史实,都有明确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一、参加遵义会议的共20人</p><p class="ql-block">经中央征委会的反复调查,当年参加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共20人。</p><p class="ql-block">政治局委员:</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p><p class="ql-block">政治局候补委员:</p><p class="ql-block">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p><p class="ql-block">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p><p class="ql-block">出席会议的还有:邓小平、李德(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伍修权(翻译)</p><p class="ql-block">过去,不少人认为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也出席了遵义会议。</p><p class="ql-block">但这次调查确认,董振堂是没有出席遵义会议的。主要依据是,陈云的手稿中记载的参会人员中没有董振堂。</p><p class="ql-block">当时,董振堂和李卓然同为5军团负责人,中央1月13日发电报通知李卓然和刘少奇去遵义开会,没有说要董振堂也去参加会议。遵义会议期间,军委给5军团的电报中,多次指名给董振堂,这说明他仍然在部队。</p><p class="ql-block">二、会议通过了4项决定</p><p class="ql-block">会议开始时,秦邦宪作了五次反“围剿”总结的报告。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副报告。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对错误的军事路线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p><p class="ql-block">到会的许多同志发了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p><p class="ql-block">根据陈云的手稿记录,会议作出了4项决定:</p><p class="ql-block">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p><p class="ql-block">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p><p class="ql-block">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p><p class="ql-block">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洛甫代替博古职务和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在遵义会议后</b></p><p class="ql-block">经调查证实,遵义会议上,中央在组织上只作了部分调整,政治局常委并未进行明确分工,博古也没有正式交出职权。洛甫接替博古的职务和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成立,都是遵义会议之后完成的。</p><p class="ql-block">陈云的手稿提到:“在由遵义出发到威信的行军中,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这已是遵义会议后的1935年2月5日的事了。</p><p class="ql-block">至于成立全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则是在1935年3月11日左右,地点在贵州的鸭溪、苟坝一带。</p> <p class="ql-block">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6人,分别是博古、朱德、陈云、张闻天、主席、周恩来。候补委员4人,分别是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和何克全。红军高级将领有7人,分别是刘伯承、李富春、林总、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和李卓然。刘少奇和李卓然,直到15日晚上,才赶到,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当时,李卓然,是红五军团政委,刘少奇是总工会党团书记,随红五军团行动。红五军团在长征途中,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当时部队正在桐梓县与敌人激烈作战,本来,<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军团长董振堂也被通知参加会议的,但董振堂考虑到战事激烈,留下来指挥部队作战了。李卓然和刘少奇是1月13日夜收到会议通知的,尽管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往遵义赶,但因为路途较远,而且要翻过高耸入云的娄山关,所以直到15日晚,才赶到。</b></p><p class="ql-block">李卓然和刘少奇赶到后,主席马上就会见他俩,了解红五军团的情况。李卓然实事求是地把后卫部队的情况告诉了主席,主席听完后,说:“卓然同志,你说的情况太重要了,希望你能在明天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一讲当前部队的实际情况。”第二天,会议继续进行,李卓然发言,重点讲了红五军团在“甬道”式的推动中付出巨大牺牲和惨重的代价,和部队指战员对“三人团”错误指挥的不满,严厉批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对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危害,讲着讲着,李卓然果断指出,应当撤换有关领导。</p><p class="ql-block">李卓然的发言,后来被权威评价为:对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有着非比寻常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当时蒋介石对于我党高级将领有一套规定,其中一栏是这样说的:“毛泽东、朱德、徐向前等,生擒者各奖十万元,献首级者各奖八万元。林彪、彭德怀、董振堂、罗炳辉等,生擒者各奖八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五万元。”</p><p class="ql-block">仅仅五个月,蒋介石在发布的《告川省各县回籍士坤及团队保甲书》中声明:“生擒罗炳辉、林彪、彭德怀、董振堂、徐向前者,每名各奖银八万元,献首级者各奖银六万元。 ”</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召开时,参会的代表基本上都是红军的重要领导或者将领,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值得一提的是,遵义会议的大部分参会者都迎来了革命的胜利,不过,也有两位参会代表在战场上牺牲,他们是谁呢?</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董振堂</b></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召开时,董振堂是红五军团的军团长,他自然也参加了遵义会议,不过,董振堂是会议快要结束时才进入的会场,所以他错过了会议的大部分内容,不过,董振堂也的确参加了遵义会议,而且见证会议成立了新的军事指挥团。</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结束后,董振堂继续担任红五军团的军团长,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成功,红五军团也改为红五军,董振堂担任了红五军军长。8月,红五军被编入了左路军,张国焘分裂红军时,董振堂带领红五军南下,到达川康一带。直到1936年10月,张国焘才率领红四方面军北上,红军三大主力顺利会师,董振堂也带领红五军取得长征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结束后,尹自勇回到红九军团,担任了军团司令部侦察连政治指导员,当时红九军团依然承担后卫任务,负责掩护大部队。不过,当走到贵州省大定县猫场一带时,尹自勇为了掩护军团首长而与大部队失去联系。</p><p class="ql-block">失去联系后,尹自勇来到水城县,当地有很多地方势力,尹自勇抓住机会,与其中一方势力歃血为盟,之后尹自勇开始在水城县发展农民运动,直到1937年夏天才与组织恢复联系。恢复联系后,组织命令尹自勇继续在当地开展农民运动,尹自勇忠实地执行了组织的命令,1939年,在与水城当地的伪军斗争时,尹自勇被伪水城县县长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