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医务人员合影照

百合竹

<p class="ql-block">老照片里的医疗往事:致敬父辈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整理旧物时,一张边缘磨损、画面斑驳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青林分院医务人员留影 79.6”,字迹虽有些模糊,却瞬间将我拉回那个质朴而热血的年代。照片中,父亲站在后排,身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嘴角带着浅笑,身旁的同事们或严肃或温和,眼神里透着对医疗事业的执着。这张照片,是父亲青春的注脚,更是改革开放初期基层医疗工作者的群像缩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艰苦环境中的医者仁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9年,中国医疗事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萌芽阶段,基层医疗条件尤为艰苦。青林分院坐落在偏远乡镇,没有现代化的诊疗设备,甚至连基本的医疗器械都要反复消毒使用。父亲常说,那时看病全靠“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外加一双手——问诊、触诊、叩诊,每一步都要细致入微。药品短缺是常态,遇到急症,往往需要翻山越岭去县城调药,或用草药替代。记得有一次,村里的产妇难产,父亲和同事们提着马灯,徒步十里山路赶到现场,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凭借经验和简陋的工具,成功接生。产妇家属的感激之情,让父亲更加坚定了“医者为责”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同事间的热血与温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医疗理想汇聚在青林分院。他们白天接诊患者,夜晚围坐在一起学习医学典籍,讨论病例。没有教材,就手抄笔记;没有讲师,就互相分享经验。每逢赶集日,分院会组织“流动医疗车”(其实是改装的拖拉机),深入村落免费义诊。记得父亲讲述过一个场景:夏日的午后,烈日炎炎,同事们背着药箱,沿着田埂行走,汗水湿透衣衫,却顾不上擦拭,只为给田间劳作的村民送医送药。这种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照片的每一张笑脸上都能找到痕迹。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在艰苦岁月里彼此扶持,共同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患者与医者的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医患关系纯粹而温暖。村民们对医务人员充满信任,哪怕只是一剂草药、一次推拿,都会心怀感激。父亲回忆,有位孤寡老人每次看完病,都会硬塞给他自家种的红薯或鸡蛋,“那是老百姓最质朴的感谢”。而医者们也以真心换真心,不分昼夜地守护患者。寒冬腊月,只要有急诊,父亲就会毫不犹豫地披上棉袄出门,哪怕风雪交加。这种双向的奔赴,在照片背后的故事里,演绎成一段段动人的篇章。它不仅是医疗救助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让艰苦的岁月也充满了温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时代变迁中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医疗技术日新月异,青林分院早已旧貌换新颜,先进的设备、宽敞的病房、专业的医护团队,见证着时代的进步。但照片中的精神,却从未褪色。父亲退休后,常对我们说:“现在条件好了,但不能忘了初心。”他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新时代的前行之路。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仿佛能听到父辈们的心跳——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事业的热爱,对时代的担当。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基层医疗的奋斗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不仅是一段记忆的封存,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医者的初心永远不变;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奋斗的热情永远滚烫。致敬父辈,致敬那个时代的医疗工作者,他们的故事,将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07.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