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杂忆》之三:茶干故事 万亚平

平平安安

<p class="ql-block"> 茶干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亚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豆腐的五服至亲——茶干,也有忆头。既为切文题,“杂忆”几句,也为我多年钟情本埠采石矶茶干,确有些忘不了的“忆”。</p><p class="ql-block"> 茶干工艺与豆腐比,有压榨成型和香料卤制两个工艺不同。汪曾祺为了解茶干生产工艺,曾潜心几十年记录茶干生产流程,写出《茶干》一文,记下了对五城茶干的印象:“外皮深紫黑色,掰开浅褐色,嚼起来有咬劲,越嚼越香。”</p> <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有缘,有年去婺源旅游,过休宁五城镇。只见街面店招全是五城茶干。同行的朋友说,五城茶干有五六百年历史,古法压制,韧劲十足,豆香浓郁,又在茶乡黄山脚下,佐黄山毛峰绿茶或下自产五城米酒,是舌尖上的经典。乾隆皇帝曾赞誉“江南一绝”,并获御赐无字印(寓“有口皆碑”)。看来,朋友不仅读过汪曾祺《茶干》,而且也是品尝过五城茶干的。听着朋友介绍,我心里闪过“这不比采石矶茶干差呀”的念头,自然暗嘲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山外有山,(茶)干外有(茶)干啊。后来又多次路过五城,在车上总是要多看几眼,时间够,停车下来走走,买点五城茶干尝尝,品品它与采石矶茶干的同与不同。</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茶干也有200多年历史,相传创制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成为江南贡品。时民间流传“一日不食方寸物,便道踌躇记心间”的赞语。可见采石矶茶干的味道也早已使人念念不忘。茶干从早先的桂皮、八角、甘草配料到现在香肠、鸡丝、火腿、海鲜、蒲包等十多种配料香型,质地紧实耐嚼,富含植物蛋白和氨基酸、钙、硒、锶、铜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风味独特,生产厂家是“中华老字号”企业,采石矶茶干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本埠馈友、旅游佳品。</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学校野营拉练,母亲总给我买几袋茶干带上。既是菜,又当饭,还不贵,吃得起。工作后毎次出差,也就习惯带上几袋茶干。还是小时候的习惯和情结,卤香味道,劲道十足,方便实用。</p><p class="ql-block"> 有次年还没过完,初几里被派去北京出差。大过年的,总不能空手去。想来思去,还是给朋友带上些茶干。好长时间里,本埠特产似乎就是茶干能拿得出手,贡品,王室血统;可吃,实用;关键还是白菜价,买得起,亲民。到了北京,向朋友把采石矶茶干隆重介绍了一番。谁知友人不太领情,轻描淡写地接着我的话:“就是豆腐干吧?”</p><p class="ql-block"> 不说茶干,说豆腐干,朋友话没说错。如省去压榨成型和香料卤制两道工艺,茶干就是一块豆腐干。但这种省略把茶干的独特香味、历史和文化省没了,是否也把我对朋友的情谊拉低了(乘飞机带过去的)?不得而知。在后来的许多日子里,这成了我的一个心结,老是怕别人把茶干说成豆腐干。</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许多年,终于明白了北京人讲“豆腐干”的理。</p><p class="ql-block"> 茶干是南方人品茗的佐点,充满了慢生活的禅意。故南方多茶干,如五城茶干(休宁)、界首茶干(高邮)、白蒲茶干(如皋),加上采石矶茶干,都颇富盛名,被誉为中国四大茶干。北方佐茶常用糕点和干果,注重社交实用性。南方左手啜茶,右手品嚼茶干,慢品上天赐予的茶茗和生活里头的豆香,硬是喝出了市井中的风雅——功夫茶。这与北京不是一个节奏,到北方水土不服。北方由于生活习惯、原料产区、气候因素等形成的品茗习惯,更青睐实用与社交,也喝出了旷达豪放的茶馆里的春秋——大碗茶。在北方,茶干就是豆腐干,直抵本质,少了许多文过饰非。与北豆腐南豆腐一个理。因此,北京人对茶干的感觉还是淡了些,远了点,或曰没感觉。文点说法,就是茶干在北方没找到归宿,北方人对茶干也没认同。因此,北京朋友把茶干说成豆腐干,也在情理中。无关友情的拉低或拉高。至此,我也大为释怀。</p> <p class="ql-block">  前年新疆和田朋友给我寄上一大箱子他家自产的大枣和自制的奶酪,我用同样大的箱子装七八盒茶干,各种风味的都有,回寄过去。朋友工作在马鞍山,退休后回和田老家陪伴父母。朋友对茶干是熟悉和喜欢的。但和田肯定没有茶干。朋友收到茶干后发了一段语音过来:“人间真情,没有距离,天涯海角,不曾忘记;只要走进心里,就会永远珍惜。”和田大枣和釆石矶茶干续缘架起的桥梁,拉近了我与朋友间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关于茶干,也有比较挠心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去澳洲考察,行前给吹风要带足吃的,好像人家那边是第五世界似的,要饿肚子的。老习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用茶干打天下。行前买了几盒茶干带上。既是菜,又当饭。到悉尼快落地时,收到航班发的一张中英文注意告知单,什么什么不准入境,其中有食品里面的豆制品。如要入境海关将没收并处罚。一向中规的我,脑门上顿时渗出了汗珠。按规矩办吧。把几大盒茶干丢在飞机上了。那次空姐或机场地勤肯定有了点小小的意外和惊喜。与接机朋友说了这事,他笑呵呵地说:“例行公事,他说他的,你带你的。”怪我见少识寡,太中规矩。后到街上转悠,我则得出严肃结论:以后出国啥也不用带,带上VlSA卡就行。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街,有华人街,什么东西都在货架上,货架上的刷VlSA卡就行。</p> <p class="ql-block">  万里迢迢,终得一经。古人行万里路的箴言,不知道消化了多少我这样的茶干故事。(2025.7.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