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河双壁,美景览胜

anda

北戴河 <p class="ql-block">  北戴河区,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西南部,东、南临渤海,西、北与抚宁区接界,东北与海港区毗邻。</p><p class="ql-block"> 北戴河古称渝水。殷商、西周,北戴河区境域属孤竹国。西汉,始置案县,仍属辽西郡。1948年11月26日,北戴河地区解放,建海滨区公所,属河北省秦榆市。1954年2月,改海滨区公所为北戴河区。2019年9月,北戴河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清政府辟为避暑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条旅游铁路专线、第一条航空旅游航线,第一个19孔高尔夫球场等诸多中国旅游史上的第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1898年(清光绪24年)北戴河被辟为旅游避暑区,当时许多国际商界、宗教界人士纷纷到北戴河选址安居、兴业置产。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和现任的中央几大领导同志都曾到这里办公和休息,北戴河因此受世人瞩目。北戴河先后被评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p><p class="ql-block"> 1915年开禁后,北京、天津等地客商争相来此开设林木采植局及店铺,一时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形成集镇。又因四周环山,故被时人称为兴隆山。</p><p class="ql-block"> 1925年设兴隆县,因山为名。据《热河省县旗事情》:兴隆山在兴隆街后山,恰如屏风,为清皇陵后龙地。以兴隆为名,取"龙依此而兴"之意。</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解放,1954年2月始称北戴河区。</p> <p class="ql-block">  北戴河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平均气温大约23℃,非常适合避暑。冬季则温和宜人,全年风速较小,大气质量高,被誉为没有噪音的“静市”</p><p class="ql-block"> 北戴河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历史上,这里是明清皇室的避暑胜地,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北戴河因临近北戴河而得名,这个名字来源于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皇岛老龙头作为万里长城的起点和唯一的海上长城,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山海关老龙头景区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南5公里处的渤海之滨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个景区以明代万里长城唯一的一段海中长城而著称,是长城的东部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海神庙:位于老龙头景区内,是与海洋相关的宗教建筑。</p><p class="ql-block"> 老龙头景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戚继光在万历七年(1579年)增筑了入海石城,使老龙头成为长城的起点。此后,老龙头经历了多次修复和破坏,尤其是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以来,山海关区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历时八年,经过四期工程,使老龙头再现昔日雄姿。</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也是唯一一段位于海上的长城。到了清代,由于国家统一,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的功能,老龙头也因此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们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是水上长城,也是屯兵要塞,明万历七年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属于军事要塞古迹遗址。老龙头是蓟镇长城的起点,也是明万里长城东部的起点,长城在这里入海,形似巨龙之首。老龙头有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垛口、第一道关口、第一座观海楼阁以及最完整的明代长城沿线海防兵营。由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七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石城——建于明万历年间,是长城伸入海中的尽端部分,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展示了明代的军事防御工程。</p> <p class="ql-block">  澄海楼始建于明末,为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座城楼,亦是老龙头景区主要景点。如今的澄海楼是1987年修复的。这里是封锁海面的制高点,南望波涛万顷无边无际的大海,背后是险峻的长城雄关,好一座海上城堡。澄海楼前有一块古碑,上书“天开海岳”,传说是唐代名将薛仁贵当年东征高丽时所立。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山海关时,澄海楼毁于一炬,仅存的这块“天开海岳”碑也被英国军队挖弹药库时推倒。1927年,张学良到老龙头浴场游泳,发现了这块石碑,才命人将石碑重新树立起来。</p><p class="ql-block"> 澄海楼——老龙头的最高点,是观海胜地,清朝皇帝康熙、乾隆曾多次登临此楼,眺海赋诗。</p><p class="ql-block"> 澄海楼有“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p> <p class="ql-block">  澄海楼上悬有“雄襟万里”匾额,乃明大学士孙承宗所题。现在的匾额是今人侯正荣所书。</p> <p class="ql-block">  宁海城是老龙头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完整地重现了明代那座规模宏大的军营。宁海城内有座龙武营,是一组反映明代军营风貌的群体建筑。当初是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亲临山海关督师为训练水军而建。</p><p class="ql-block"> 宁海城——万里长城军事防御建筑中唯一一座功能齐全的海堡城,城中拥有军事指挥机构、守备署、驻扎军队之龙武营、明代七品武官官邸把总署,及依托神灵护佑的龙王庙、关帝庙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靖卤台,是明万里长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敌台。敌台是防御工事,其主要功用为驻兵、屯武器,观察敌情和向外射击。这座敌台是嘉靖44年(1565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庆元始建。后于万历初年,蓟镇总兵戚继光整修长城,筑敌台1017座,这是第一座,命名为“靖卤台”,全称是“靖鹵一号敌台”,是万里长城敌台之始。</p><p class="ql-block"> 靖卤台明代长城的一部分,用于军事防御。南海口关是老龙头景区内的关口,是长城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老龙头自澄海楼南下三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天开海岳”。其意思是:老龙头的海山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在天地间豁然展开。也可理解为:大自然之伟力造就了大海紧依大山的雄险地形,实在令人惊叹!这块碑很古老但无落款,当地群众口口相传是“薛礼碑”,史料无从查考。从字体看,明显有颜体风格,结构匀称,体态宽博,气象开阔。线条平缓有力,笔画粗细均匀,极少波折,中宫饱满,同颜真卿晚年风格相 近。“天”字撇捺平分两横,撇捺长短一致,整个字结构左右对称,与《颜氏家庙碑》的“大”字特征相似。由于“天”字是碑文第一字,且“天开海岳”四字意境辽阔,因此“天”字对称结构起到了平衡整个碑文章法的作用,奠定了大气磅礴格调,凸显篆籀气。此外,四个字的线条有轻微的弧度变化。如“海”字右半部“母”的左竖外扩,“岳”字上半部“丘”的最后一横上扬,下半部“山”左竖外扩,这与颜真卿晚年风格的作品特征一致,为书风更添几分灵动逸兴。 </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将古榆关东移六十里筑新的关城,因其倚山连海称作山海关。有明一代,山海关长城的修筑一直没有停止,最终在老龙头至九门口防线形成了十处关隘、七座卫城相连成线的军事防御体系。山海关城区由关城、罗城、翼城、卫城及哨城组成,结构复杂且保存完好,古城以钟鼓楼为中心,十字大道分别通向四个方向的镇东楼、望洋楼、迎恩楼和威远门。第一关景区包括镇东楼、临闾楼、牧营楼、靖边楼和兵部分司署。</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是著名的“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孟姜女研究传承基地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牧营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龙偃月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箭楼</b></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墙漫步,静默的红夷旧炮,凝固的胄甲战士,风云都成了往事,风光变成了不朽。忽然又想起长城文化,古往今来曾有无数人说起长城,从帝王将相到布衣庶人,有称赞千秋伟业的,有控诉暴虐无道的,有描绘边关凄凉的,有寄托壮怀激烈的,有筑边夫的呻吟,有空闺妇的哀怨,有凭吊者的忧思,有义勇军的呐喊。所有的悲壮和凄美,最终化成了长城美学,那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人文精神——爱国主义。</p> <p class="ql-block">  淑碑所在碑亭周边树立着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兵部分司主事刘永基题写的"一勺之多"碑,该碑取《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典故,与乾隆诗碑共同构成儒家“天人观”的立体阐释体系 。碑林布局遵循“左明右清”的时空秩序,东侧以明代军事碑刻为主,西侧集中展示清代帝王诗文。这种空间叙事暗合“长城-海洋”的地理特征,将军事防御体系转化为文化记忆载体。</p>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无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腊雪难为白,秋旻差共青。百川归茹纳,习坎惟心亨。却笑祖龙痴,鞭石求蓬瀛…...”该诗以自然景象为切入点,融入对宇宙规律与历史变迁的哲思,展现了帝王视角下的文人雅趣。</p> <p class="ql-block">  青石建造的一座“天开海岳”石碑,此碑为青石制成,高2.65米,宽0.7米,厚0.25米,碑刻年代及题写人均无考,经专家鉴定属唐代碑刻。“天开海岳“将山海关地理形势作了高度概括,海山美景如天造地设般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  孟姜女庙是全国仅存的一座宋代以前修建的贞女祠,坐落于河北省山海关以东6.5公里的凤凰山上,庙宇前有108级台阶直通山门,庙上红色围墙内有前后两殿及钟楼、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联”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就悬挂在庙门上。</p><p class="ql-block"> “孟姜女故事传说”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传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他讲述的是相传秦始皇时,修筑长城劳役繁重,青年男女万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万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p> <p class="ql-block">  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位于山海关城东约6公里的望夫石村后山岗上,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孟姜女庙的修建,是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产物。庙内有前后两殿,前殿有孟姜女像,左右侍有童男童女,两侧壁上镶有碑刻,其中有乾隆、嘉庆、道光题词。后殿原供观音,殿后有“望夫石”,石上有坑,传为孟姜女望夫足迹。旁有石台,台后有振衣亭,为孟姜女梳妆更衣处。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有两块礁石,传为孟姜女坟。</p> <p class="ql-block">  孟姜女庙,是长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间民俗文化的产物。初临孟姜女庙的人,常常会感慨于108级石阶深深地寓意,更感叹这小小庙宇历经千年的顽强“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庙内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陇上横额“万古流芳”,两边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恶之情。</p><p class="ql-block"> 誉为“天下第一奇联”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表面看虽是文字游戏,却包含着人生哲理,让后人产生无限遐想,从中可见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p> <p class="ql-block">  庙东南4公里处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坟与碑,而庙后巨石上的小坑,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个大字。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p> <p class="ql-block">  孟姜女后殿墙后有天然生成的数块巨石,其中一块镌刻“望夫石”三个大字,是顺治八年(1651)管关通判白辉刻上去的。一块石上刻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始终极度地赞美了孟姜女的忠贞节烈: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联峰山</b></p> <p class="ql-block">  联峰山,位于北戴河海滨风景区西部,因状似莲蓬,故又名莲蓬山。其傍海东西横列5公里多,恰似大海的锦绣屏风。最高峰东联峰山,海拔153米。联峰山山峦俊秀,林深谷幽,奇石怪洞,比比皆是。各式楼房别墅,掩映在松涛之中,凭临溪涧,极擅林壑泉石之胜。联峰山景区,海山相映,花木繁茂,幽雅恬静、如诗如画。山顶有望海亭一座,是北戴河最好的观海地点之一,登上山顶,可以看到海天一线,白帆点点,岸上绿树成荫,真是避暑观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自古就是帝王将相的 “打卡地”,秦始皇、汉武帝、曹操都曾登临山顶,对着大海挥斥方遒。说不定我们脚下踩的石头,千年前就印着帝王的脚印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戴河别墅区</b></p> <p class="ql-block">  被人们视为北戴河象征的鸽子窝公园位于北戴河海滨东北角,由于地层断裂所形成的临海悬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鹰屹立,故名鹰角石。该石高20余米,过去常有成群的鸽子或朝暮相聚或窝于石缝之中,因此得名鸽子窝。鸽子窝公园是观赏海上日出的最佳之处,每逢夏日清晨,这里云集数万名游客观赏"红日浴海"的奇景。1954年夏,毛泽东主席曾在鸽子窝公园极目远眺,感慨万千,写下《浪淘沙·北戴河》这一不朽诗篇。为深切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北戴河区政府敬立了诗词碑和毛泽东主席雕像。1985年在园内东南临海崖顶处,建起一条50米长的仿古建筑---望海长廊,廊内彩绘100多幅传统壁画。长廊南部建有书阁,专供名人名家及游客题诗作画之用,书阁上挂有周谷城副委员长题写的《书阁》牌匾。书阁的西侧建有碑廊和碑亭,上面挂有方毅副总理题写的《碑亭》牌匾。</p> <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北戴河海滨时在海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54年夏,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北戴河边工作、边疗养。在那里,他每日喜欢以游泳方式锻炼身体。有一天,适逢下雨,海滨风浪很大,毛泽东仍兴致勃勃地要坚持下海游泳。他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劝他不要下海,他听后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于是不但下了海,而且在波浪翻涌的海滨畅游了一个多小时。正是在此次游泳后,毛泽东面对海景,眺望碣石山,抚今追昔,深有感慨地抒写了这首《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鸽子窝公园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山街道东山社区境内,离北戴河市区最近的海滨浴场,南北窄,东西宽,北边是海,东边是海滩,西临秦皇岛鸟类博物馆,南依鸽赤路鸽子窝公园位于海滨东端,紧傍大海,整个景区占地300余亩。此公园内由于有一块海拔18米的巨石,似鹰如隼,名鹰角石。公园在早又叫鹰角公园。1987年人称"军中才子"的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为公园题写了园名"鸽子窝公园"。鸽子窝公园主要是由于园内的这块岩石裂罅纵横,常有野鸽栖居,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虔赏日出。北戴河的鸽子窝公园是华夏九大赏日出胜地之一,在其它地方赏日出一般都在海边平视,只有在鸽子窝公园却是居高临下的观赏,所以是观赏海上日出的最佳之处。此景名鹰亭迎日,已被评为秦皇岛"十佳"美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鸽子窝外大潮坪南北有700多米长,呈外口大内口小状态,这里海潮的潮差不大,多在一米之内,深度比较稳定,素有"沙软潮平"之称谓和评价。特别是海潮退后,海滩上可以见到波痕、雨痕、龟裂、生物洞的沉积物等构造,构成了一幅难得的、由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美丽图画。观鸟佳地,我国鸟类有1200多种,北戴河就发现了416种,占全国鸟类的32%,占河北省鸟类的43.9%,在中国和日本两国候鸟保护协定中的227种鸟类中,这里就有181种,占协定总数的79.7%,世界上很稀有和濒临灭绝的鸟类在北戴河被多次发现,如:白鹳、遗鸥等等,北戴河鸽子窝这块潮坪及周边湿地是鸟类迁徒的必经之地,在春秋两季鸟类迁徒的季节,我们这块海滩曾出现过几万只鸟类在海空中翱翔的极为壮观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解析碣石。鸽子窝外海拔18米的鹰角石,曾是一宗史学专家们争论了多年的公案--碣石之谜中碣石之一。鸽子窝这块岩石经专家测定距今已有17.5亿年以上高龄,是地球上一块比较古老的岩石。它像一块大石碑一样突兀挺立在大海之滨,很有气势,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是古碣石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追忆伟人,毛泽东塑像是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于1992年敬塑,塑像高3.2米。塑像就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静观大海,是鸽子窝的第二大胜景,就是观大潮。观海潮和看大海的最佳位置就在这鹰角亭上,亭子上这块匾额是1987年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所题写,但是这亭子修建的却比较早,此亭建于1937年,距今已70余年。</p> <p class="ql-block">  碣石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境内。据史书记载,碣石山曾是秦始皇以及九代帝王巡游天下时登临的地方。此外,碣石山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战争和事件的发生地,如汉武帝东征、唐太宗东征等。可以说,碣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7年7月(东汉建安十二年),死后被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东征乌桓,出卢龙塞。8月,登白狼山(今河北平泉)与乌桓首领蹋顿交战,大破蹋顿,乌桓军20万人投降,杀蹋顿。9月,从柳城班师。将军队带到碣石山一带休整了一个多月。留下了千古绝唱《碣石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p> <p class="ql-block">  东临碣石的地理位置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昌黎县。这座山被称为碣石山,是曹操在其诗作《观沧海》中提及的地方。曹操在此地登临并观赏大海,留下了著名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临碣石山观海所作。</p><p class="ql-block"> 时年52岁的曹操,刚取得平定乌桓的关键胜利。此前乌桓联合袁绍残余势力屡犯边境,甚至攻破幽州劫掠十万汉民,此战不仅消除东北边患,更为其统一北方扫清障碍。他行军途经渤海畔的碣石山(今河北昌黎或乐亭境内),策马登山,面对苍茫大海,在秋风洪波中写下此诗。此刻的他,既为军事胜利所鼓舞,亦怀揣南下统一中国的雄心,可谓意气风发。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首篇完整山水诗,《观沧海》突破汉代辞赋铺陈传统,以简练笔法融合自然与雄心。所以我们说,曹操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不仅奠定建安风骨“慷慨沉雄”的基调,更成为后世英雄诗篇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碣石山,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也可以领略到千古帝王、文人墨客们的诗意和豪情。如果您能够背诵曹操的《观沧海》,还能沿着当年九代帝王登临的山路,登碣石观沧海呢!</p> <p class="ql-block">  北戴河的美,是一种兼具自然与人文的独特韵味。漫步在细软的沙滩上,海浪轻轻拍打着脚踝,仿佛在诉说着这片海滨的千年故事。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海水相接,偶尔有几只海鸥掠过,留下清脆的叫声,让人瞬间忘却了城市的喧嚣。</p><p class="ql-block"> 走进北戴河的老别墅区,一栋栋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映入眼帘,它们静静地矗立在绿树丛中,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能体会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登上联峰山,俯瞰整个北戴河,山海相依的美景尽收眼底。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爽,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一刻,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北戴河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也可以在历史与自然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感悟。</p> 南戴河 <p class="ql-block">  每年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南戴河视察,给了南戴河开发建设以巨大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戴河沙滩上游人如织</b></p> <p class="ql-block">  仙螺岛得名于美丽动人的海螺仙子传说,位于北戴河新区南戴河近海1公里处,全岛总面积14000平方米。有跨海索道、海螺仙子、观光娱乐塔等景观。特别是跨海索道,近几年通过自媒体爆红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跨海索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海螺仙子</b></p> <p class="ql-block">  面向大海,翘首遥望——4米高海螺仙子塑像。相传海龙王的女儿海螺仙子违抗龙王之命,私下凡间,与渔民小伙海娃相亲相恋,喜结良缘。</p> <p class="ql-block">  南戴河的美,是充满活力与诗意的海滨画卷。赤脚踩在金黄的沙滩上,细腻的沙粒摩挲着脚掌,海浪带着咸湿的气息涌来,时而温柔漫过小腿,时而调皮地卷起裙摆,让人忍不住跟着浪花奔跑,重拾孩童般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极目远眺,蔚蓝的海面波光粼粼,帆船点点穿梭其间,海鸥舒展翅膀掠过浪尖,偶尔俯冲入水衔起小鱼,那灵动的身姿为大海增添了几分生机。阳光洒在海面上,像碎钻般闪烁,海风轻拂脸庞,带着丝丝凉意,吹散了心头的烦躁,只留下畅快与惬意。</p><p class="ql-block"> 走进仙螺岛,乘坐跨海索道时,脚下是翻涌的碧波,远处是海天一线的辽阔,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岛上的海螺仙子雕塑静静伫立,传说的浪漫与现实的美景交织,让人在惊叹自然奇观的同时,也沉醉于人文故事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南戴河既有大海的磅礴气势,又有细腻温柔的海滨风情。在这里,你可以在沙滩上堆砌城堡、拾捡贝壳,也能在海浪中尽情嬉戏,或是静坐海边看日出日落,让时光在潮起潮落中慢慢流淌,感受内心的平静与丰盈,这或许就是海滨之旅最动人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结 语</b></p><p class="ql-block"> 站在北戴河与南戴河交界处,海浪卷着细沙漫过脚踝,才惊觉这对 “姐妹湾” 恰似镶嵌在渤海之滨的双面镜,一面映照着历史的深邃,一面折射着生活的鲜活。</p><p class="ql-block"> 北戴河的浪是克制的。漫步在百年历史的滨海大道,红顶白墙的别墅群在绿荫间若隐若现,这些曾见证过政要风云、文人雅集的建筑,让每一朵拍岸的浪花都染上了故事的底色。老虎石浴场的礁石上,日光将游人的影子拉得细长,与百年前在此沉思的作家学者的虚影悄然重叠。海风裹挟着历史的余温,在鸽子窝公园的晨雾里,我仿佛看见无数双眼睛穿越时空,凝望同一片喷薄而出的朝阳。</p><p class="ql-block"> 跨过戴河大桥,南戴河的浪便欢快起来。仙螺岛的跨海索道悬在海天之间,游客的惊叹与海鸥的鸣叫交织成曲。游乐场的欢笑声中,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堆砌沙堡,情侣在沙滩上追逐夕阳,浪花也应和着节奏,将贝壳轻轻推送到人们脚边。夜晚的碧螺塔酒吧公园,篝火照亮了每张洋溢着自由的脸庞,摇滚歌手的呐喊与海浪的轰鸣共振,让人恍然间读懂:生活最本真的快乐,不过是此刻与自然相拥的松弛。</p><p class="ql-block"> 当暮色将两片海湾浸染成琥珀色,我忽然意识到,北戴河的厚重与南戴河的灵动,恰似人生的 AB 面。我们既需要在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中寻找方向,也离不开烟火人间的热烈与鲜活。戴河的浪花日复一日地拍打着海岸,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旅行不是寻找风景,而是在不同的时空中,遇见更完整的自己。此行南北戴河各居数日,真正领略到 : </p><p class="ql-block">戴河双璧——组成浪花里的时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