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海南的岁月

青海老兵(布衣学伟)

<p class="ql-block">昵 称: 青海老兵(布衣学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7992863</p> <p class="ql-block">中学课本《江城子.密州出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 苏轼</p><p class="ql-block">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学课本苏轼的词。我很喜欢,原因有一,积极的乐观主义,不惧怕衰老,老了也要聊发“少年狂”。原因二,“会换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经常念,我在青海当过兵,又是空军,时刻准备出动战鹰射天狼(当时是防苏)。在诗词方面,我最喜欢苏轼,他人生坎坷,艰难,屡败屡战,成为文坛上千年一苏轼。苏轼在官场上三起三落,在四川的眉县长大,在京城当官,受排挤又到杭州,密洲,黄州做事,最后流放到儋州。因而全国有很多苏公祠。</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2日到海南遊,参观完三亚湾的景点后,好友知我喜欢舞文弄墨就特地邀请我到儋州市的苏公祠看看。苏公祠不错,历朝历代都崇拜苏轼这个宋朝顶尖级的大文人,祠庙不断维修扩建,现在已经很有规模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元1094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的儋州。这里是连老鼠都要饿死的地方。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滿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这里穷,穷到什么地步,穷到吃老鼠,吃蝙蝠的地步。不过,穷且志坚的苏轼依然觉得这片瘴疠之地,其实“风土极佳,人亦不恶”</p><p class="ql-block"> 苏轼最爱看《庄子》。他说:“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读庄子,就像见到了知音一样。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帮助苏轼明白,“倒霉和走运其实沒有什么区别”,从而使他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逍遥自在。</p> <p class="ql-block">  苏轼站在大海边,环顾着大海一片茫茫无际,心情十分悲怆。他想来到此地,必定客死他乡,完全没有可能回到大陆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苏轼又用庄子的思想去思考,所谓的大陆和海岛,也是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它。</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天上看,即便是九州之大,不也是全浮在海面上吗?海南岛固然是个岛,但中原大陆又何尝不是一个岛呢?換过角度去思考。苏轼心中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当代国学大师林语堂评价苏轼,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因为他无论去到哪里都能发现美,无论是吃多差劲的食物,游多普通的山水,面对多日常的琐碎的小事物,他都能从中发现美并得到快乐。</p><p class="ql-block"> 初到海南,已经62岁的老人,食肉的机会很少,每天吃得最多的就是白水煮青菜,连调料也没有。但苏轼也能看到“白水煮青菜”的好处,那就是他吃出了菜的本味。苏轼是一位大美食家,他可以将很劣等的食材做成一道精典的,传世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一日,苏轼外出回来,忘了带伞。一场大雨将他淋得如“落汤鸡公”,海风吹来,身体冷得瑟瑟发抖,肚子也饿得“叽叽咕咕”的发响。他走过一家肉店,探头一看,案板上堆着一堆排骨,问:“多少钱一斤?”答:“不要钱,海南人不吃骨头。”苏轼说:“好!拿荷叶给我包好。”,于是将排骨拿回家,滾水中煮一下除去血水,将排骨用盐,黄酒少许,用葱段,老姜未,蒜片码起后,在房檐下架一堆篝火,烤干湿了的衣服,衣干后,苏轼穿上身体暖和了许多。兴致来了,将排骨刷点油,抺上蒜沬,在火上烤,烤到“嗞嗞"地冒油,排骨上的肉香扑鼻时,叫家人来吃,大家说:“好吃得很”,这样一道经典名菜从此诞生。苏轼经常请一些朋友来作诗,吃烤排骨,这道菜于是吃出了名,叫“东坡烤排骨"。时至今日,肉店卖得最贵的不是五花肉,而是排骨。</p> <p class="ql-block">  在料想自己此生应该无缘再回大陆之后,苏轼不再沮丧地等待死亡,而是将此当作自己的"天命",并认为这是老天有意要他在这里传播文明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谪居儋州的三年中与黎族同胞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情谊,当时黎汉民族矛盾很深,时常戒斗。苏轼首先反对大汉民族主义,把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放在首要位置上。在民族文化方面以教化为先传播中原文化。苏东坡主张黎汉亲善,亲如一家。针对儋州当时黎汉杂居的社会状况下,他主张民族平等和黎汉通婚,缓解了黎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促进了当地民族的大团结。在海南他劝民农桑,移风移俗,劝当地黎民与汉人“和"为贵,为当地营造出和谐安全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豁达,乐观的苏轼还把儋州这个穷地方当成自已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沒有人进士及弟。但苏轼北归后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p><p class="ql-block"> 苏轼还给我们留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用深情的爱,爱着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因为爱,会让我们变得心胸宽广,并在这个世界里,处处发现美。说到苏轼的大度,大度到什么程度呢?大度到像海那样宽广无边。</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新党政治领袖王安石执政期间,被王安石遂出京城并一贬再贬。巴不得苏轼死在艰苦的被贬之地。多年后,苏轼又被旧党贬谪到泛州,在往泛州路上,苏轼不记旧仇,特地拜访了告老还乡的王安石。苏轼还没来得及換上官服,这位昔日的宰相就在江边等候他。一见斗了半辈子,又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的王安石,苏轼五味杂陈,作揖恭敬道:“今日子瞻斗胆穿着野服来见丞相了”。</p><p class="ql-block"> 哪知王安石哈哈大笑道:“这世间的俗礼,岂能适用我等二人?”二人一道回府,相谈甚欢。告别时,王安石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p> <p class="ql-block">  公元1101年,苏轼在海南的儋州已经住了四年。宋徽宗即位,终于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新旧党之争。苏轼也逢大赦北返。这一年苏轼已经66岁了。</p><p class="ql-block"> 在北返的路上,苏轼病得很厉害,在蹎跛的土路上,牛车拉着躺在木板上的苏轼。苏轼预感死亡即将来临。佛友维琳在东坡耳边大声喊到:“别忘了要去西方极乐世界!”苏轼微弱地答道:“极乐世界可能有,但不知如何前往,空想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 维琳大声跟苏轼说:“越是这样越要努力想。”苏轼豁达地轻轻笑着说:“勉强想就不对了。”随后就撒手人寰,安详长逝了。</p><p class="ql-block">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苏东坡的大名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起一座无人能比的丰碑,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在漫漫的人生中,苏轼经历了三起三落。在苦难中创造了辉煌,在遇到困境时,苏东坡最擅长的,就是教人如何与困境共生,在困境中快乐地活下去。这就是中华古今第一才子一苏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