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彰德府城,也称安阳古城。在安阳市文峰区老城区。安阳之名始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始建于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克安阳。580年杨坚焚邺城,将邺官府和所有居民全迁安阳城,安阳城于是称邺,为相州。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治所设于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下辖安阳、汤阴、临漳三县和林州。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的行政区划调整,但治所始终未变。清朝乾隆时期,临漳、涉县、武安(现武安市)、安阳、内黄、汤阴、林县(现林州市)等7县属彰德府管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年历史的彰德府城,明洪武初年的改筑,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500米,面积达2.4平方公里。安阳古城呈规整的方形,东“永和”、西“大定”、南“镇远”、北“拱辰”四座城门,城外护城河环绕。古城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中轴线,“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纵横交错。1986年,安阳古城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今天介绍一下彰德府的主要古建筑城隍庙与天宁寺的文峰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彰德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773平方米,建筑面积2792平方米。布局为四进院落、五座大殿。每院以大殿为主体,配有左右对称的廊房或配房,后院东侧有三座道房,前院有牌楼、照壁、泮池。屋顶有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屋檐分单檐和重檐结构。布局结构严谨,建筑材料均为木质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宁寺内有一塔,原名叫天宁寺塔。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塔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是伞状形式,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始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层八面的文峰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高2.6米,平面呈八角形,基上有螺髻状莲瓣七层,上下交错,砖质磨成,塔身座在莲瓣上。文峰塔砖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上承塔身,下护塔基。塔体由八角形基座、须弥座、圆形金刚圈、瓶身等组成,高10.8米。塔身底层的四正面有雕塑精致的园券门,门顶用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塔内壁有72级台级,可旋转登上塔顶。塔身四个正面有门,正南为实门,其余为砖雕假门。砖雕假门上按木制门形式雕刻,门框周边雕满西蕃莲。八根龙柱每根雕刻腾龙两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圆券门和佛教故事砖雕。正南面为三身佛,中间端坐法身毗卢遮那佛,右为报身卢舍那佛,左为应身释迦牟尼佛。西南面为释伽佛说法像,释伽牟尼端坐中间,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佛龛前立两位护法金刚。西面为太子降生图,即释迦佛诞生的图像。画面正中祥云笼罩,帐帷垂挂,内中雕刻人物较大者为一贵妇人,身后紧跟侍女。外有一裸婴立于桌上,左右二力士相护,天上九龙吐水沐浴太子。西北面为释伽佛雪山苦行修定像。佛祖端坐于莲花座上,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左为猴献仙桃,右为鹿献灵芝。正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南海观音端坐于莲座上,右侧净瓶端放,善财童子、龙女、文武侍者立于波浪之上,分立菩萨两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 第319篇 彰德府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