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探寻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16日,由沧州学者孙建老师介绍我去青县拜访了青县文化领军人物,著名学者王庆安老师。二人一见如故,我当即力邀王老师与我共同编写《古燕留城探寻》一书,我的人生路上,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知音。至此,我们共同深入研究燕留城,越来越有步骤,越来越忙碌,我和王庆安老师,不仅仅是为了编书而闭门编书,而是到处求师求证,实地遗址文物考察,博物馆、图书馆查阅资料,讨论、论证、推理学术问题,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过程,要对历史负责,要对这块热土负责。燕留城遗址探寻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p><p class="ql-block"> 前进的路上,会充满艰辛。我们要有唐三藏的毅力和精神,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燕留城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历经几年的探寻、求证,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相信终会有一天"古燕留城遗址在哪儿”的谜团会解开,会水落石出!会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考古! 燕留城的故事一定会传播开来!人人皆知,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4日,王庆安老师在刘之龙老师的邀请下,首次来燕留城遗址处考察。在刘之龙、罗中林、郎文生三位老师的陪同下,考察了东台子、北台子、修家坟、娘娘庙、盟台等遗址,还考察黄河古道的壶口位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庆安老师加入燕留城探寻研究团队,为团队增添了力量,也有了新进展,新成果。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2023年7月份至2025年7月份这二年来,燕留城探寻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p> <p class="ql-block">一、古燕留城遗址现场的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0日,罗中林老师在修家坟前沟中发现疑似整个红色夹蚌陶釜,并邀我前去共同挖出。</p> <p class="ql-block"> 1: 2024年4月20日,在修家坟前沟靠西过道东北坡上下中间位置发现,整个圆夹蚌残陶釜片的上沿部分,但年代久远己不成形,只好现场记录下尺寸。</p> <p class="ql-block">2、同日在修家坟沟东500米处另一过道北面沟立面,发现有砖墙遗迹。取出一块古整砖,一面绳纹,一面平面。</p> <p class="ql-block">3、2025年2月16日,《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陪同沧州市海兴县博物馆策划、考古专家刘立鑫老师考察燕留城,又有新的发现和收获。</p> <p class="ql-block">3.1在老鸪窝遗址处发现古方花砖。</p> <p class="ql-block">3.2 在修家坟前沟南发现为大字的残砖块。</p> <p class="ql-block">3.3、在修家坟前沟南边发现带有疑似“川”字印鉴的红陶片。</p> <p class="ql-block">4、为确定好各遗址点的海拔高度、经纬方向,我又利用一天吋间考察各遗址,在张仙台子前沟坡遗址处又有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4.1发现一块看似“川”字样砖块。</p> <p class="ql-block">4.2 发现中间有孔,孔边有刀刻花纹残砖。</p> <p class="ql-block">4.3 发现一个整个兽形的陶器,疑似陶器提手耳孔的装饰件。</p> <p class="ql-block">4.4 发现一块椭圆图案内带有文字的残砖块。</p> <p class="ql-block">4.5 发现陶磨残块及转磨用的插棍用的陶件。</p> <p class="ql-block">4.6 犮现带有图案或文字的残砖块</p> <p class="ql-block">5、2025年3月31日,在娘娘庙台东边,被人拉下1米多深土走后,地面上捡到多个半两、五铢和铜箭头。并且有一处长4米宽3米左右前面半面弧形后面长方形的红陶土印记的地方,疑似烧窑之遗址。</p> <p class="ql-block">5.1发现 铜半两,铜五铢</p> <p class="ql-block">5.2 发现三棱铜箭头</p> <p class="ql-block">5.3 发现疑似烧窑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6: 继北台子遗址处东半部高台,在2024年被拉平后,在2025年5月8日,北台子西半部又被人拉平,刘之龙老师得到罗中林老师的报知后,上报沧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加强保护工作。并在挖后的土层现场(原台下1米)发现了碾盆陶器残陶片。</p> <p class="ql-block">6.1 发现碾压米用的陶器残陶片</p> <p class="ql-block">7: 2025年6月14日,正值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沧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主办,远东文友会、《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联合承办的“古燕留城文化寻访分享会"在沧县薛官屯乡李龙屯村"幸福有约"饭庄顺利进行。本次分享会参加人员有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刘宝锁、王玉芳、郎文生、梁纪想、冠金星。沧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鲁志田、穆德俊、王树明。《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王庆安、刘莲、郑树彬、刘之龙、罗中林、王树霞、王炳岗、郭凤娟、杨海霞、杨培新、孙树荣、高相岐。分享会首先去杨官屯村西南洼燕留城遗址的北台子、张仙台子、修家坟、娘娘庙、盟台等实地考察探寻,这一次探寻又有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7:1 在北台子刚被挖走的地层上发现的整个沿囗的灰残陶片</p> <p class="ql-block">7:2 在修家坟处发现带有小孔的陶器底部残片</p> <p class="ql-block">7:3在修家坟处发现的陶磨残块。</p> <p class="ql-block">7:4 在修家坟处发现的手指印残砖块。</p> <p class="ql-block">7:5 在修家坟处发现的带孔的残砖块。</p> <p class="ql-block">7:6 在修家坟处发现的瓦当残块。</p> <p class="ql-block">7:7 在修家坟处发现的白陶片,据有关资料介绍,白陶最早产生在商代。</p> <p class="ql-block">8: 2025年7月4日大暴雨过后,罗中林与刘之龙二位老师徙步涉水前去北台子、老鸪窝、修家坟三处遗址探寻,又有新收获。</p> <p class="ql-block">8.1 在修家坟前沟南发现带有图案的构件两块残砖块</p> <p class="ql-block">8.2 在修家坟北面杨家坟场发现陶豆残柄</p> <p class="ql-block">8.3 在修家坟沟南坡上发现疑似农具犁头的铁锈疙瘩。</p> <p class="ql-block">8.4 在修家坟西200米沟中要道上被大水冲出“浪窝”显现1米多长的黑糟木外形一段,用手一摸是碎沫。</p> <p class="ql-block">8.5 紧靠修家坟的沟北沟坡上一层黑乎乎的不知何物,用手一摸是黑沫。</p> <p class="ql-block">8.6 修家坟前沟北侧坡面,大雨冲后意外发现此处非常坚硬,不容易被雨水冲垮,疑似此处为城墙的夯土层,由此大胆猜想古燕留城起初建时就在此修家坟处,至于北台子、老鸪窝、张仙台子可能是春秋以后历代才扩建的城市遗址。</p> <p class="ql-block">8.7 在修家坟北部回村里的南北走向路上,捡到一颗玉珠。</p> <p class="ql-block">9:杨官屯村村民冯顺先生在修家坟北部发现的沿口略有缺残的整个陶罐。</p> <p class="ql-block">10: 前李寨村村民早年以前在娘娘庙台附近捡到的整个夹砂灰陶罐。</p> <p class="ql-block">11、前李寨村民早些年间在燕留城周边捡到的铜镜。</p> 二、资料新发现 <p class="ql-block">1:2O25年3月17—20日,王庆安、刘之龙到天津市多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在1987年8月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天津简史》第一章中发现:“为感谢齐国的援助,燕庄王没有遵守诸侯送别不出国境的古俗,把齐桓公送至齐国境内今河北省青县地方,齐桓公遂将燕庄王所到的齐国地方割让给燕国,后来又在这里筑“燕留城”以作纪念。从此燕国的势力达到渤海西岸。”</p> <p class="ql-block">2: 2025年6月1日,《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部分编委刘之龙、王庆安、郭凤娟、杨海利、罗中林、宋俊玉、杨海霞召开临时会议,就《古燕留城探寻》下一步编写工作做了新的布置,远东文友会孙树荣女士、青县文保所所长王占林先生与会。部分编委还深入杨海利老师书屋,就燕留城学术论文等进行交流,并查阅到《沧县水利志》上,燕留城周边地区在公元前48年有一次较大海啸,淹没了含静海在内的渤海西岸地区。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公元前47年和《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公元167年发生两次大海啸,海水将此地淹没了近二百年,后来海水退后变为了盐碱地。</p> <p class="ql-block">三、重新按实际位置设计燕留城遗址图</p><p class="ql-block">经沧州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家华先生引荐,刘之龙老师请求沧州国学研究会吴英彪会长、李艳红主任,陈拓老师共同策划绘制《春秋时期燕留城、盟台现状图》《古黄河大堤示意图》等四张。</p> <p class="ql-block">1:燕留城、盟台全图</p> <p class="ql-block">2:燕留城图</p> <p class="ql-block">3:盟台图</p> <p class="ql-block">四、延伸考证“古黄河堤”一线遗址四、延伸考证“古黄河堤”一线遗址</p> <p class="ql-block">1:古堤全域简图</p> <p class="ql-block">2:古堤详细图</p> <p class="ql-block">3: 后李寨村东堤子(杨官屯村称齐家堰)、古黄河堤遗址,堤宽34米,离地高度2米,长大约600米。</p><p class="ql-block">李龙屯村南西南河古堤遗址。大约100米长,宽够34米的大约有10米一块,另一半被拉平,大堤被一条路和沟隔开。</p><p class="ql-block">小李龙屯村东北方向大堤子。宽度34米,大约270米长,河堤上发现有红色夹蚌残陶釜片和灰陶片。</p><p class="ql-block">3: 后李寨村东堤子(杨官屯村称齐家堰)、古黄河堤遗址,堤宽34米,离地高度2米,长大约600米。</p><p class="ql-block">李龙屯村南西南河古堤遗址。大约100米长,宽够34米的大约有10米一块,另一半被拉平,大堤被一条路和沟隔开。</p><p class="ql-block">小李龙屯村东北方向大堤子。宽度34米,大约270米长,河堤上发现有红色夹蚌残陶釜片和灰陶片。</p><p class="ql-block">,洁湘\3: 后李寨村东堤子(杨官屯村称齐家堰)、古黄河堤遗址,堤宽34米,离地高度2米,长大约600米。</p><p class="ql-block">李龙屯村南西南河古堤遗址。大约100米长,宽够34米的大约有10米一块,另一半被拉平,大堤被一条路和沟隔开。</p><p class="ql-block">小李龙屯村东北方向大堤子。宽度34米,大约270米长,河堤上发现有红色夹蚌残陶釜片和灰陶片。</p> <p class="ql-block">4: 从小李龙屯村东北大堤一直到新开路村东北而通过南堤村南岭子都是古堤走向,进村至现荷花池(原大东坑)西边走向村北,沧州宝丰公司东南侧(北堰口)又向北而去至北岭子有一段500多米长34米宽离地1米多高的古堤遗址,古堤中挖出不同时期的陶片。并在堤下留下圆形的遗址痕迹。</p> <p class="ql-block">5:南堤村大堤北侧地面上留有多处这样的遗址痕迹。</p> <p class="ql-block">五、发现城市地标性“天坛”“地坛”遗址</p><p class="ql-block"> 此处俗称作“王八盖子”的地方有一方圆200米左右的圆形台子,分上下三层,一层一层向上缩小,向南200米左右有一更的大圆形台子,此圆不太圆了,不太明显。当地群众称此处为娘坛,笔者认为"娘坛”是不是“年坛”转化而来。这二个圆形土台遗址距离很近,疑似为“天坛”和“地坛”,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六、 认识了河北省考古研究员石磊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1日,远东文友会《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刘之龙、郭凤娟、杨海霞一行三人,应沧州日报资深记者杨金丽之约,与摄影记者魏志广一起,共同前往河北保定徐水区广门镇曲城村“燕南长城”考古发掘现场。石磊老师撰文阐述了“燕留城”与“中邑县”的关系,“燕南长城”与“古黄河堤”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七、确定了黄河古道在沧县东北方向的走向。</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2日,刘之龙、罗中林、宋建国、韩邦清、宋永芳五人考察了古黄河道的走向,现大寺至捷地段捷地减河段为古黄河的一段老河道,黄河在大寺段决口冲击出浪洼的老牛头洼、浪洼一段的牛沟槽式的黄河古道后从杨官屯、李龙屯、新开路、南堤、小王官、大王官、德庄子、三科牛、二科牛、大科牛、李村、齐家务、同居而入海。</p> <p class="ql-block">八、远东文友会组织山东齐文化博物馆、淄博博物馆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9日,远东文友会邀请《古燕留城探寻》编委王庆安、刘莲二位老师与文友会成员共同赴山东淄博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国家级的两馆,丰富多彩的齐文化为《古燕留城探寻》一书的编写起到很大的借鉴参考作用。</p> <p class="ql-block">九、引起民间学者老师以及民间社团的高度关注和参于。</p><p class="ql-block">1:梧桐广告公司的刘莲老师,为《古燕留城探寻》一书的设计排版,看到内容后为《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们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多次跟随编委们考察燕留城,还亲自开车带编委们到她的家乡廊坊大城一带考察与燕留城有关的古迹,并且撰文及校对排版,加入到编委中。</p><p class="ql-block">2: 沧州市海兴县博物馆策划、民间考古专家刘立鑫老师前来考察并撰文,加入到《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中。</p><p class="ql-block">3: 沧州市黄骅市著名学者、《黄骅史稿》作者郑树彬老师前来探寻,被编委会的治学考古精神感动,积极撰文并加入编委团队,校对文稿。</p><p class="ql-block">4: 沧州市工艺美协会秘书长张家华老师多次探寻燕留城,并为燕留城工作出车出力,是一位愿意奉献的同道中人,被聘请为顾问。与张老师一起来考察燕留城的还有诗人朱敬原老师,现场创造诗篇,赞美了燕留城的古韵古风。</p><p class="ql-block">5: 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武吉庆老师寻访燕留城,老师被家乡有这么一片古老的遗址所震撼,也为家乡有这么一群为古文化而奉献执着的人而感动。</p><p class="ql-block">6: 青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管马其军副局长,文物保护所所长王占林先生也前来考察,被这大片遗址所震撼。</p><p class="ql-block">7: 2024年10月3日,远东文友会组织《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写作方向和中心思想,汇聚了民间有爱心有正能量甘于奉献的老师们积极参于,李忠智、王庆安、李冬、杨海利、康玉刚、韩邦清、宋永芳、罗中林、杨培新、王树霞、郭凤娟、杨海霞、冯裕环、宋俊玉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大家一致确认刘之龙和王庆安二位老师共同担当此书主编,刘之龙老师主持了此次会议。此后,主编及各位编委撰文写出很多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收录到《古燕留城探寻》卷中部分。</p><p class="ql-block">8: 2025年3月29日,《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王庆安、刘之龙、张家华、郭凤娟、冯裕环应河北省历史学会武吉庆副会长之邀,来到河北师范大学文科楼历史研习室,参加了由河北省历史学会与《古燕留城探寻》共同举办的“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河北师大教授张怀通,李大钊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朱文通,原河北省文保所所长韩立森,原河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凤鸣,天津南开大学教授黄亚楼等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发表建设性的意见。</p><p class="ql-block">8: 2025年5月25日,刘之龙先生应沧州国学研究会吴英彪会长盛情相约,在孔子书院进行了《古燕留城探寻》的学术讲座。《古燕留城探寻》一书主编刘之龙从燕留城的由来、古燕留城遗址之谜、疑似燕留城遗址的现状及分布、古燕留城消失原因分析、北伐山戎之义战所产生的成语、燕留城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参加听课的60多名专家、学者和朋友们普遍认为,之龙先生的讲座深入浅出、言简易懂,以图片印证身边的事,尤其是凝练出燕留城尊重、担当、诚信、奉献、感恩之精神,直观形象,接地气,是一堂学术性强、很成功的讲座。</p><p class="ql-block">9:2025年6月14日,正值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沧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主办,远东文友会、《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联合承办的“古燕留城文化寻访分享会"在沧县薛官屯乡李龙屯村"幸福有约"饭庄顺利进行。本次分享会参加人员有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刘宝锁、王玉芳、郎文生、梁纪想、冠金星。沧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鲁志田、穆德俊、王树明。《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王庆安、刘莲、郑树彬、刘之龙、罗中林、王树霞、王炳岗、郭凤娟、杨海霞、杨培新、孙树荣、高相岐。分享会首先去杨官屯村西南洼燕留城遗址的北台子、张仙台子、修家坟、娘娘庙、盟台等实地考察探寻。然后回“幸福有约“饭庄召开了“古燕留城文化寻访分享会”,远东文友会王炳岗秘书长致欢迎词,《古燕留城探寻》主编、远东文友会会长刘之龙老师主持了本次分享会,会上大家自由放松,积极发言。梁纪想、寇全星、郎文生、郑树彬、刘莲、罗中林、鲁志田、穆德俊、王玉芳、刘宝锁等老师分别发言,对燕留城的探寻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大家一致表示无论从人力物力都大力支持燕留城探寻工作。大家受益非浅,《古燕留城探寻》主编王庆安老师作分享会总结:今天作为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和沧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前来探寻古燕留城,为我们《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全体编委会人员会再接再励,发扬古燕留城之尊重、担当、诚信、奉献、感恩之精神,增强滴水穿石,论持久战的毅志,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做好探寻、挖掘、保护古燕留城遗址的工作。本次分享会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与会者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9日,河北省历史学会与《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在河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了“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5日,沧州国学研究会诚邀《古燕留城探寻》主编刘之龙老师作《古燕留城探寻》的主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沧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决意在修家坟、娘娘庙、盟台立三块遗址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十一、各位摄影家、画家、诗人、篆刻家、书法家等老师创造了诸多精美的作品,将会在《古燕留城探寻》卷下体现。</p> <p class="ql-block">总之,古燕留城探寻研究工作很艰辛,任重而道远!但作为这块热土上热爱家乡的莘莘学者们会不改初心,克服任何困难,坚持不懈,奋勇向前!为宣传家乡古文化充满了自信,发扬燕留城之尊重、担当、诚信、奉献、感恩之精神,让家乡成为一处文化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