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时的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黄映雪(黄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一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第五个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东方红一号技术的突破,为后续各类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载人航天,奠定了坚实基础。《东方红》乐曲声响彻太空,传遍世界,人们或守在收音机旁,或围站在广播喇叭下面,收听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和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聆听耳熟能详的《东方红》乐曲,久久不愿离去。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开创探索太空的成就,而倍感骄傲。</p><p class="ql-block"> 那年,为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本人也有幸涉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初,为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发射,我们民兵接到一个任务,到汉宜公路沿线。看守电信杆子,并立即进场,直到卫星发射成功后才撤离,历时近一个月。</p><p class="ql-block"> 1970年时的汉宜公路,是汉口到宜昌的公路,当时并仅此一条。它横贯湖北中部,是从鄂东至鄂西在湖北中心地理位置上的唯一公路。它从汉口新华路省汽车客运总站为起点,该公路的东端先是以从汉口舵落口,经东西湖农场的新沟到应城县的长江埠这段,在1958年10月修建的汉(口)丹(江口)铁路占用,又有长江埠到应城县城关膏、盐两矿的铁路所占后,改由途径武汉市东西湖农场,孝感县、云梦县、应城县、天门县、京山县、从荆门县的沙洋镇渡过汉江,再经荆门县,当阳县,宜昌县东部,到达宜昌市区铁路埧附近的宜昌市汽车客运站止,全程长4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这条公路的路基,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末年、修建的川汉铁路的一部分。由于这条铁路的路权问题,在1911年,引发了"辛亥革命",并因此暴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继而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社会。</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江汉平原上,一片水乡泽国,河湖港汊密布,沔阳、洪湖、监利、潜江等县几乎没有公路,人员物资运输,基本上全靠航运。直到一九七十年代初期,才开始修建当时名为"汉沙公路"的公路,即汉口至沙市的公路,也就是后来318国道从汉口到沙市这段公路的前身。所以,汉宜公路在当时显得犹为重要,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在本世纪初开始大面积使用光纤作为通讯载体之前,电话通讯材料基本上都是用铁丝,架设在通信杆子上作为通信载体的。光纤作为通信手段,在一九七十年代还在试验阶段。在当时汉宜公路的两侧,都有电信杆子分布,在离公路两侧几米到一百多米的地方,排列着一条条杉木电信杆子。在这些电信杆子中,有一排特别显眼、经过防腐处理的黑色电信杆子,据说那是国防线,而且还传说,这黑色杆子上的线是铜钱。我们守卫的,就是这排黑色的电信杆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民兵连负责的是从一家岭到头道桥,汉宜公路第166公里至167,5公里处这一段的电信杆子。这段距离内共有31棵杆子,按一人守一棵杆子的原则,共抽调民兵31人参加,本人被有幸抽中。虽说一人守一棵电信杆子,但由于实行两班倒,实际上一个人要守两棵。</p><p class="ql-block"> 接到任务后,背上被子行李进入现场。首先是弄住的地方,搭窝棚。紧靠公路南坡(黑色杆子在公路南边),坐北朝南地每隔200米搭一个。窝棚用木材搭成人字形,上面盖上稻草而成。高两米多,宽约3米,深3米有余住四人。里面一边铺上厚厚的稻草当床,一边是进出通道,进出都要低头弯腰。窝棚靠北边公路的一头用稻草堵死,阻挡北风保暖,南边朝黑色杆子的一头为敞开式,便于出进和观察前面的电信杆子。</p><p class="ql-block"> 窝棚搭好后,人员正式进场,我和陈志华,刘洪清,陈先元四人为一组,在正对167里程碑的地方,住一个窝棚。人武部部长作动员报告,说:美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台湾,苏修亡我之心不死,去年发动珍宝岛战争,还在我边界陈兵百万;国内的阶级敌人也妄图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希望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严守纪律,用"一不怕苦,二不死"的革命精神,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最后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窝棚与窝棚之间不准窜门、不难聚会。不准请假,按规定时间回家洗澡换衣服,吃住在现场。</p><p class="ql-block"> 人武部和民兵连管得很严,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组织人员巡查,所以大家都认真地守着电信杆子。四月的天气多变,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期间寒潮常有光顾,"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就好象是为1970年4月量身定写的。虽然如此,我们都严守纪律,严守着电信杆子,昼夜巡逻不辍。</p><p class="ql-block"> 虽然规定严格,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兵,大家相互之间还是多有联系,还是分享家里送来的好吃的东西。都是一些二十岁上下的小青年,青春的燥动,特别好惹事,虽然管得严,但还是很淘气。我们常轮流派人到邻近的迴龙寺,去偷埋藏在地里做种的甘蔗。四月,正是甘蔗播种的季节,偷偷地去偷甘蔗回来偷偷地吃。巡逻的民兵一发现人武部的人来了,就给窝棚里发信号,让把甘蔗藏好,甘蔗渣则毁尸灭迹。民兵连长田书德较早就知道了我们偷甘蔗的事,我们也不迴避他,他也常来的大家一起尝尝。</p><p class="ql-block"> 说到当年的花絮,还记起了一件事,那是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四月中旬一个久违的晴天,夜晚皓月当空。约十点钟的样子,我们刚巡逻返回窝棚前,发现一个黑影从公路上径直下来,直奔正对面的黑色电信杆子而去。我们立刻紧张起来,提着没有装子弹的步枪,一边向那人冲去,一边喊左右两边窝棚的人前来支援。大家按预先制定的方案,三个窝棚的12个人留6人继续看守杆子,6人向那个黑影包抄过去。由于边追边大声喊"站住"!,叫喊声惊动了更多的守卫民兵,他们在安排好留守人员后,都朝这边赶来。那人见状,站住了。我们将他交给人武部。事后通报说,那人不是来破坏电信线路的,是个流动人员,他到这里来,是来电信杆子脚下藏钱的。他是一个外地人,会拉板车(平板车),经老乡介绍来这里拖茅草卖。他一人一驴一车,在周边收购茅草拖出去卖,很赚钱。这样的人住无定所,大多睡在装着茅草的板车下面。赚了钱不存银行,钱少时,放在板车的杠中,或放在随身携带的一个装杂物、破烂不堪的麻袋里;钱多了,就找个地方埋起来。为了不谜失地方,他们会在公路有里程碑的地方,找相对应的通信杆子脚下埋起来,因为通信杆子上也有编号,不会迷失藏钱的地方。我们守的地方正在汉宜公路167公里里程碑处,所以就碰上了。通报说这个人那天是来存钱的,但运气不好,遇到我们把他当破坏分子抓起来了,弄清原委后,被遣返回原籍。但他的行为,虽说是把我们虚惊了一场,但也着实是被吓了一大跳。</p><p class="ql-block"> 我们受到了表彰,说我们警惕性高,处置得当。</p><p class="ql-block"> 这以后,我们更加紧张、警惕了。在这种严肃而刺激的环境中,渡过了二十多天后的一个夜晚,从收音机里听到特有的、嘹亮的《东方红》乐曲。人们欢欣鼓舞,热烈祝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又过了几天,得到任务完成的消息,都返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又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我们守电信杆子,是为了保证这次卫星发射的通信畅通,使我们倍感激动。原来,我们这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也为这轰动世界的不平凡事业,出了一分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那种《东方红》特有的乐曲音还时常在耳边响起。现在我国发射航天器,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天在几个不同的发射场,发射多个航天器。每当看到中国航天器的发射,就激动不已;每当这时就会想起自己曾经为中国人类征服太空的事业,站岗放哨,就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显示,当年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发射过程中,为确保传输数据畅通,全国相关地区,除正规部队外。总共动员了六十多万民兵,分布在从发射场通往各观测站点、首都北京的通信传输线路上,确保每个通信杆子有一个民兵值守。因为那时我国的人造卫星发射数据的传输,受条件限制,主要是靠电信线路来完成的。六十多万人啊,如此壮观的行动,也只有我国才有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p><p class="ql-block"> 经五十五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经历了从实验卫星,到现在拥有了通讯,遥感,导航,探测等各种类型卫星,从航天器登上月亮到登上火星,从大气层外到深空探测的历程。从当年的第一颗卫星发射,到2025年中国计划发射2100个航天器,这从"一"到"二千一",显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 映 雪</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9日</p><p class="ql-block"> 于蒲阳(应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