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承德小布达拉宫(国保级)

芳春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因仿西藏大布达拉宫而建,故称“小布达拉宫”。该庙始建于乾隆36年(1771年),是乾隆帝为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建。</p><p class="ql-block">小布达拉宫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最壮丽辉煌的寺庙。是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小布达拉宫山门向南,藏式三券门白台之上,有清式城楼,正中拱门上有乾隆皇帝御题的“普陀宗乘之庙”匾额,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琉璃牌坊,牌坊前额有乾隆皇帝御题“普门应现”,意为观音菩萨显现普度众生之门;后额题“莲界庄严”,意为此乃观音菩萨道场。</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高十余米,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现”,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分别代表火、地、水、风、空,也代表藏传佛教五个教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墙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龛六个,内置琉璃佛像。</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分上下两部分。</p><p class="ql-block">下部基座是大白台,是用花岗岩大条石砌成,白灰抹面,白台的正立面用红灰抹成藏式梯形窗(盲窗)。</p><p class="ql-block">上部墙面抹灰后涂红色,白盲窗,称大红台,墙面高大,气势巍峨,象征佛法高深莫测。</p> <p class="ql-block">金顶,为大红台群楼主殿“万法归一”殿金顶,殿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此金顶用金万余两。</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顶层正中的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䄂礼拜和举行集会庆祝活动的场所,六世班禅,三世章嘉活佛和哲布尊丹巴活佛也曾在这里讲经。</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举办送崇活动,普陀宗乘之庙的全体喇嘛在该殿集中念经。</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举办藏传佛教学位考试。</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承德外八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