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受人之助铭心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六十载友谊情更长</b></p><p class="ql-block">——回忆与原灌南县商业局长杨立年的珍贵情谊</p><p class="ql-block"> 文/于开龙</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秋,我从江苏灌南李集中学毕业,同年十月进入老家李集农具厂自行车行工作。一九六六年春,杨立年同志在县计委劳资科任职,时常下乡处理六十年代初城镇户口下放人员的安置工作。一次,他来李集时自行车坏了,去农具厂车行找我修理。我在与他交谈中得知:当时在李集兽医站工作的许春华同志是他的高中同学。彼时,我担任李集公社机关团支部书记,经常与与许春华联系,而且关系比较密切。自此,杨立年来李集总会去找许春华,我们三人也常有机会相聚。我去县城时,杨立年每见到我,经常热情地带我到县委食堂用餐,一来二往,我们便熟络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十月,我通过县招工分配到县磷肥厂当学员。三个月后,学习班停办,二十人被分作两处:十人去新沂河工程灌南总队部(驻地小潮河闸),十人去三口良种场,均为签订三个月合同的临时工,所有手续均由杨立年同志经办。我被分往新沂河工程总队部。三个月合同期满后,我又被续用了三个月,工程结束后又回到了县城,时任县劳资科长的史庚云同志安排我到县新华书店工作。自此,与杨立年同住一城,来往更加密切频繁。</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秋,我将同批招工到灌南的李集老乡刘志兰(她被分配在棉织厂工作)介绍给杨立年相识,他们最终结为连理。多年来,我们两家相处得一直非常好。</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人生路上的关键援手</b></p><p class="ql-block">杨立年同志对我的帮助,贯穿了我人生的许多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 一、工作安置: 从磷肥厂学员到新华书店,再到新沂河工程的临时工安置,他都是经办人或关键协调人。</p><p class="ql-block"> 二、解决住房与子女教育问题:他在任县计委秘书期间,利用与县生资公司领导的关系,积极协调帮我解决了在县城的住房问题,这对我全家迁居县城以及孩子们能在县城上学至关重要。当时农村孩子考上学校如同“跳龙门”,我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后来都成功考入并分配了工作。我时常告诉孩子们:“是杨叔叔帮我们家解决了住房这个根本问题。”这份恩情,是我们家庭得以在县城立足、子女得以更好发展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三、家属调动: 一九八五年秋,我全家搬至县城,家属原在新安农具厂工作,但该厂效益不佳,常年发不出工资。在有关领导关心下,原计划安排到县生资公司与苏州合办的化纤门市部上班。杨立年同志(时任县物资局局长)再次伸出援手,他找到县劳动局有关领导,帮助我的家属从集体性质的新安农具厂调出(当时存在集体调全民的困难)。虽然过程中因个别人干扰未能立即上班,但最终家属还是被安排在县经协办下属的物资贸易中心工作,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四、子女高考志愿指导: 一九八八年高考后,我的二儿子和他的二儿子同年参加高考(他的大儿子前一年已考入清华)。当时填报志愿多由家长协助,我特意请杨立年来家,共同探讨指导孩子们的志愿填报。他带来了详尽的招生资料,提供了宝贵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后来,杨立年同志从物资局局长调任灌南县商业局局长,2000年初又调至县人大担任同级别领导,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铭记恩情 遥祝安康</b></p><p class="ql-block">回首与杨立年局长这位老友相识相交的六十余载岁月,情谊深厚,难以尽述。他是我人生中遇到的贵人之一,他对我的诸多帮助,尤其在工作安置、解决住房、家属调动等关键问题上,对我们家庭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份恩情,我和我的家人将永远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好心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杨立年局长老友和他的爱人——我的老乡刘志兰老妹,如今已年过八旬和古稀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他们每年十月至次年二、三月都会前往海南三亚的自有住宅越冬,他们的三个孩子都非常优秀:大儿子清华毕业后定居美国、加拿大;二儿子东南大学毕业,在南京省电力部门任处级职务;女儿南邮毕业,现居加拿大。在县城,能培养出如此杰出子女的家庭实属凤毛麟角,这其中背后与他们夫妻二人倾注无数心血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愿杨立年局长和刘志兰老妹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幸福、美满!祝愿他们全家安康顺遂!</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七月七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于开龙,79岁,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曾任灌南县物资系统生资公司工会主席和党支部书记。退休不住手,跟着感觉走。喜爱写诗文,时而撼灵魂!近九个月以来,已在海西文学平台《硕项湖故事》上发表诗文百余首(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