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思滕王阁(原创:Mr.Zhou)

Mr.Zhou

<h3>  午后,我和搭档前去向往已久的滕王阁。<br>  途中,我手机上突然蹦出一条微信,是早年旧友C发来的,这条信息彻底改变了我随后旅程中的心情:“A某某走了!”(A为指代,谢绝询问),“而且是一年前”。我一时惊得目瞪口呆。近年来,我频繁地耳闻目睹曾经熟识的人“走了”的事情,每一次我都感觉突兀而至的巨大孤独,仿佛站在生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br>  我边走边回想着曾经与A相处的日子。我读书时就认识他。我到这所高中任教的最初几年,也经常和他在一起闲聊、玩乐。不严格地说,A是个才子,善书法,有喜剧表演天赋。那时,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赵本山刚在央视出道,A就给我们模仿《相亲》里的桥段,那台词腔调、走路姿态、眉眼流动,真是惟妙惟肖,逗得我们前仰后合,乐不可支。有一天傍晚,A来我宿舍聊天,正好一位英语组同事也在,他又模仿起赵本山来,把我们笑得直不起腰,你刚喘过气,他突然就再来一个动作加台词,别人撑不住,他却一本正经。那位同事后来跟我说:“要是A那天继续玩下去,我就会笑得气绝而亡。”</h3> <h3>  两三年后,A因结婚成家调走了,从此没有再见过。后来,我在合肥晚报上读到过他写的一篇散文,回忆儿时在故乡农村的生活,文字细腻而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乡愁。我还在晚报上读到他的《灵与肉》,是个短小精悍的议论文,题目跟我学生时代在《收获》杂志上读到的张贤亮小说同名。再后来,听说他入了某市作协。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正是事业圆满落幕,转身攥着大把悠闲时光过日子的年岁,竟是“走了”。</h3> <h3>  我走在南昌的天空下,走在流淌的阳光里,街边的草木在欢快地生长,摩肩接踵的年轻人在惬意徜徉,而我却神思恍惚,不自禁地想到A,想到si亡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余华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写到:“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这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所谓si亡,在这位作家笔下,就是一个人走出时间,停留在永恒。<br>  克尔凯郭尔说:“自我是时间的创造物,但也意识到它自己也参与了永恒”。他用一个寓言来表达人存在中时间与永恒的统一。他用了两匹马拉车的意象,一匹是飞马,一匹是疲惫的老马,一个车夫赶着这两匹马。“永恒是那匹飞马,无限的过去,时间是一匹疲惫的老马;存在的个人就是车夫”。永恒渗透在它的每一个瞬间里。 <br>  对此话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用四个字表述——向死而生:此在(即人)被抛到这个世界,它首先获得的就是它的未来的可能性;只要此在存在着,总有它所能是、所将是的东西还未出现,还未到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终结”。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没有终结。此在(人)借助死亡而获得它的完整,因为它再也没有什么可能性等着实现了。</h3> <h3>  人进入某个生命阶段,具有了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理性时,他是不应该回避这个命题的。死亡是对人生存与价值的终极否定,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人活着的全部意义。<br>  尼采是抗拒生命虚无,肯定人生意义的斗士,他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遗憾的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句疯话。 <br>  有人问蔡澜:你怕死吗?答曰:“不怕。因为我活过。”的确,只有认真活过的人,什么都敢面对,包括死亡。 <br>  蔡澜的所谓“我活过”,多半离不开吃喝泡妞,而真正的“活着”,应该是对意义的寻找,真正的“活过”,则是对意义的实现。如此,即是对死亡的征服与超越,一如老子《道德经》所说:“死而不亡者,寿”。<br>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是意义动物,只有人是追寻意义并为实现意义而活着的。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九死一生,出狱后以此经历写了一本书,叫《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说: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活出生命的意义》P99)</h3> <h3>  我和搭档这段路的话题,很自然地围绕着A的“走了”,围绕着人的生死与命运无常,不禁唏嘘嗟伤。“看!滕王阁到了!”搭子突然兴奋地喊了一嗓子,这一嗓子总算把我们从悲观灰暗的情绪中湿淋淋地捞了出来。“要是换个季节来,就能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了”,搭子略带遗憾地说道。<br>  的确,千百年来,人们登滕王阁,多半是冲着这两句而来的。究竟而言,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终究是“无我之景”,“无我之境”罢了。如果你细嚼过《滕王阁序》,就会明白少年王勃真正想传达的,其实是对人生微渺而又虚无的领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然而王勃迅速跨越虚无,笔锋一转,奏响了人生自强不息的强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br>  暮色四合,天下起了细雨。蒙蒙雨雾锁住了滕王阁;身边辽阔的赣江奋力挣脱雨雾的羁绊,决绝地奔赴远方。我伫立在顶塔高耸的翘角檐下,嘴里喃喃念叨着:“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br>  倏然间,只觉一股豪情涌入胸中,孤鹜一般飞起。<br>  (2025.5.20原始笔记/2025.7.10整理修改)</h3> <h3>滕王阁上俯瞰赣江</h3> <h3>文艺演出遇雨,演员冒雨唱歌,不打伞</h3> <h3>滕王阁前,晚上文艺演出,突遇大雨,半途而止</h3> <h3>阁内雕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