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路上苦与乐】(7)簰 洲 抗 洪

先锋(一池清泓)

<p class="ql-block">  1998年的夏末初秋,注定要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如一头脱缰的猛兽,疯狂地肆虐着长江两岸的锦绣河山。湖北省3000多公里的江河堤防,在洪魔的咆哮下全线告急,每一寸土地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时,我担任省人事厅抗洪抢险突击队队长,心中的弦始终紧绷着,时刻准备着奔赴那最需要我们的抗洪一线。</p><p class="ql-block"> 7月26日,省防汛指挥部的命令如冲锋号般响起,我立刻带领人事厅抗洪抢险突击队的4名队员,踏上了前往嘉鱼县的征程。那里,抗洪形势已万分严峻,我们的任务是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共同守护长江四邑公堤。</p> <p class="ql-block">  一到嘉鱼县,我们5人便按照部署,分别奔赴长江沿线的陆溪口、鱼岳、潘湾、老官嘴和簰洲镇。我所值守的老官嘴镇长江四邑公堤,正是险情最为严重的地段。刚到驻地,我便和所有防守大堤的人员一起,立下了“誓与四邑公堤共存亡”的生死牌。那庄严的誓言,是我们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最沉重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8月1日晚8点47分,一个让所有人刻骨铭心的时刻。老官嘴下游的簰洲合镇江堤轰然溃口,洪水如决堤的猛兽般汹涌而入。一夜之间,簰洲镇、合镇乡民垸内15万亩原本生机勃勃的锦绣田园,瞬间变成了一片茫茫泽国;1.4万多农户的房屋,在洪水中支离破碎,全部被淹没;5.7万多无辜的百姓,在睡梦中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我们坚守的老官嘴四邑公堤,此刻成了抵御长江洪水的最后一道生命线,肩上的责任重如泰山。</p> <p class="ql-block">  簰洲合镇江堤溃口后,我和时任嘉鱼县政协主席刘凤英,老官嘴镇党委书记蔡敏生,镇长周长明第一时间赶到四邑公堤沙湖闸,指挥营救群众和大堤加固工作。为了确保这最后一道大堤的安全,为了保护身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我们连夜帶领当地的干部群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宵达旦地加固四邑公堤的沙湖闸。这个长年未曾临水的干闸,在我们的手中,一点点变成了抵御洪水的坚固屏障,每一袋泥土和沙石的堆砌,都凝聚着我们对生的渴望和对责任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  8月1日当晚,湖北武警消防总队、湖北省军区所辖舟桥部队、空降兵某师官兵,星夜兼程,火速赶到四邑公堤沙湖闸地段,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生命大营救。在抗洪抢险部队黑夜营救群众受阻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黑夜中,洪水更加肆虐,灾区地形复杂,部队官兵不熟悉情况,救援工作举步维艰。我这个曾经在湖北省军区服役18年的老兵,熟悉部队和地方情况,主动站出来,担任军地双方的协调员,迅速组织挑选了11名熟悉灾区每一条小巷、每一处高地的当地民工,让他们给部队当向导。随后,大家分别乘坐冲锋舟,带领着抢险官兵,向着受困人员最多的危险水域进发。这一举动,为营救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部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更多的群众在黑夜中看到了生的希望,大大减少了人民群众的伤亡。</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我便带领舟桥部队的3名战士,乘坐冲锋舟冲入洪水中,去营救那些被困的群众。洪水里,到处漂浮着淹死猪牛等动物的尸体和摇摇欲坠的房屋,我们的冲锋舟在浪涛中艰难前行。一次次,我们从被困在楼房顶上、树杈上将受困的群众拉上冲锋舟,转运到附近的趸船和安全地带。</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冲锋舟上满载着15名老人和小孩,突然一个巨浪袭来,冲锋舟剧烈摇晃,险些被掀翻。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老人们紧紧抱着孩子,眼中满是恐惧。在这紧急关头,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面果断地指挥舟桥战士调整方向,避开巨浪的冲击,一面用尽可能温和的语气安抚着灾民:“大家别慌,抓紧船舷,保持平衡,我们一定能把大家送到安全的地方!” 声音虽有些沙哑,却给了大家一丝安定的力量。后来,在燃油耗尽的情况下,我们几人合力用手划水,洪水浸透了衣衫,手臂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但看着舟上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我们咬牙坚持着,最终安全地将所有灾民转运到了趸船上。在这三天三夜里,我们在洪水中与死神赛跑,几次都险些被汹涌的洪水冲走,但只要想到还有群众在等待救援,我们便又充满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抗洪救灾时期,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的营救6岁小女孩江姗的珍贵历史镜头,想必很多人都记忆犹新。而那个镜头,正是当时我协调安排中央和湖北电视台的记者,跟随营救部队在洪水中拍摄下来的。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画面,不仅记录了救援的艰难,更传递着人间的大爱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在长江一线抗洪救灾的这18天里,每一天都如一个世纪般漫长,我和当地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战斗,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建立起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当换防回汉时,除了身上穿的这身沾满泥浆的衣服,我把带去的所有衣物和现金,都毫不犹豫地捐给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灾区人民。</p> <p class="ql-block">  这短短18个日日夜夜,我经受了有生以来最严峻的生与死、苦与乐的考验。流了最多的汗,汗水湿透了衣衫,又在烈日下晒干,留下一层层白色的盐渍;吃了最大的苦,常常是啃着干硬的馒头,用口水吞噬充饥。当看到灾区人民在水深火热中与洪水搏斗的悲壮场面,看到他们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家园在瞬间被洪水毁于一旦的悲惨情景,看到人民子弟兵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身体筑起人墙抵挡洪水的英勇壮举,我这个向来有泪不轻弹的七尺男儿,也忍不住流下了最多的眼泪。</p> <p class="ql-block">  这短暂而又难得的经历,仿佛是一所人生的大课堂。在这里,我真正走进了群众,了解了他们的疾苦,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差距;在这里,我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灵魂也得到了净化。这是一段多么宝贵的人生经历啊,即使今天回忆起来,我的心依然会澎湃不已。</p><p class="ql-block"> 离开抗洪一线回到武汉后,我的心仿佛还留在那片被洪水浸泡的土地上,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以至于那段时间,我每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有每天打电话去了解防守地段长江的水情水位,知道大堤安然无恙后,心里才会踏实一些。同时,心中总有一种责任、一股激情、一种冲动和力量在涌动,促使着我拿起笔,想要记下这段难忘的日子。于是,我打着赤膊,在闷热的房间里,七天七夜夜以继日地写作,最终完成了6万多字的纪实报告文学《簰洲抗洪亲历记》。</p> <p class="ql-block">  当时,省人事厅办的《湖北人事》报纸,对我的文章进行了连载,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抗洪一线的故事。随后,《楚天都市报》也进行了连篇报道。分管人事工作的时任副省长邓道坤看到后,在省政府常务会上特意提到:“人事厅这位处长不仅工作做得好,文章也写得不错。” 接着,时任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看到了我的报告文学后,也作了很长一段批示,要求《中国人事报》进行宣传。不久,《中国人事报》加了编者按语,分四期对文章进行了连载,并号召全国人事干部向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为此,1998年10月,在省委、省政府总结表彰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和个人时,省政府给我记了二等功。而那篇《簰洲抗洪亲历记》,后来也收录在了我的拙作《岁月随笔》里,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