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姚豆豆

<p class="ql-block">  《一句顶一万句》, 这本书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没读过不好评论,可拜读完《一句顶一万句》我的读后感其实就一句话:人生来孤独,却渴望拥抱相似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说句与小说没有多少关联的题外话,我怀疑刘震云作家有莳花弄草的爱好。整部小说分上下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中间出场的人物乌泱泱一群,看了好久我都搞不清楚小说的主角是哪个人,好不容易弄清楚是以杨百顺为主角展开的故事,却在他改名罗长礼处戛然而止。而第二部分的主角换成一个叫牛爱国的人,故事情节看起来也和第一部分毫无关联。整部小说人物众多,老李,老汪,老詹,老韩,老裴等等,作家几笔便略过一个人物,很长时间我都不明白这些人在故事的承接中有何作用。索性耐着性子往下看,众多人物像作家撒下的一颗颗花籽,会在合适的时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有逻辑因果,有起转承合,呼应了作家起初布下的草灰蛇线。而小说也在第二个主角牛爱国回到延津后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果然命运如大地,走在哪儿你都在命运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出场人物众多,多是贩夫走卒,或喊,或唱,或持刀,或酿造,每个人从事不同行当,生活中各有各的不如意,如疾火流星与各自的命运狭路相逢。引用书中的一句原话:“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的着的人千里难寻。”为了找一个能听懂自己话的人,老杨找老马,杨百顺找老詹,牛爱国找杜青海。一番寻觅之后,留下的还是一地孤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百顺的人生有些像另一个版本的福贵,一样承受着命运的翻云覆雨。他杀过猪,染坊挑过水,信过教,扮过阎罗,种过菜,蒸过馍,从事过如此多的行当他依旧没找着一个能说上话的人,直到他入赘吴家,变身吴摩西,他还是没找到一个可以和他“喷空”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不是为了说明这世间所有亲密关系,如父子,如夫妻都是至远至近,至亲至疏,书中所有人都与自己的亲密关系或疏与言语,或鸡同鸭讲,与他们最终有话说的都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外人。杨百顺唯一能谈得来的人,是他的养女巧玲,牛爱国唯一能谈得来的人,是他的露水情缘章楚红。可命运的巨掌一番摩挲后这一对祖孙将他们唯一能说上话的人都弄丢了,生活好像一直在和他们开着并不好笑的玩笑,这世间诸事都藏着心酸,造化弄人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中吴摩西和吴香香说不上话,老高和老白也说不上话,可老高和吴香香能说上话,于是吴香香和老高私奔了。书里借吴摩西的眼睛抓拍到他俩私奔后的样子,没有了殷实的家底托着日子,两个人在异地艰难求生,如此艰难的境况两人共食一只烤红薯竟竟吃出些蜜里调油的甜蜜况味。看到此处我想起网络上的一句话,婚姻怎么可能和谁过都一样呢?吴香香和吴摩西过日子时何等精明泼辣,和老高在一起却是百炼钢化作绕指柔了,生生过出了“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的戏剧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詹算是这本书里的一个异类,与书中众多贩夫走卒不同,老詹有正经职业,神父,来自遥远的意大利。在延津兢兢业业传道数十载,替主收了九个信徒,第九个信徒杨摩西还怀揣着其它心思,可这些都没有影响老詹对主的一番虔诚。数十载风里来雨里去企图点化众生,我眼里老詹的高光时刻不在他传经布道时,而是他化身一个中国大爷对杨摩西说的一番话,大意是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但是遇到大事,无论如何不能把自己的命运系在别人身上,得自己拿主意。这是这位老人几十年的人生智慧总结的一句话。关键时刻自己做的决定,在未来无论对错都会途经身体和思想,最终成为自己命运和性情里最茁壮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百顺的养女巧玲,也就是后面的曹青娥,她生命中亲近之人都是和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她的亲爹死于一场生意人之间的斗狠,她的亲娘私奔时压根没打算带着她,原话是和她说不着,可她与她的两位养父都保持着亲近的父女之情,可见这世间的情感好像并不因血脉流传而承袭,爱,是要投入温暖、陪伴,和无条件信任才能成熟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喊丧人罗长礼估计至死都不会想到有人竟然会以他的姓名在异地扎根,其后藤生瓜,瓜有藤的生下一堆延续他姓氏的孙辈。想想从最开始的杨百顺,到杨摩西,到吴摩西,最终到罗长礼,哪个人是他?哪个人又不是他?这世间谁是谁的,谁又能长久的等着谁?中国人一生执念于血缘与姓氏的传承延续,在这本书中是不是一种近乎可笑的妄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限于自己潦草的阅读习惯,这篇读后感一如既往的肤浅。可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抛砖在此,期待着读过此书的朋友引玉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