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杨思颖(硕士、田野规划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项目名称】 澳洲田野规划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内容摘要】 作者对比了Jack Manning Bancroft的《Hoodie Economics》,其“经济学应反映珍视之物”“改变看不见人的系统”等观点,认为与谭必友教授在《田野中国学论纲》中的“文化能量说”具有相互呼应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关键词】社会工作案例;原住民导师体验;Hoodie Economics 、谭必友文化能量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资助单位】长沙玖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学术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一:作者即将实习机构IME的官网首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编者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1, 100, 250);">本文作者杨思颖作为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生,即将加入澳大利亚原住民导师体验计划(AIME)开展实习。此次实习不仅是其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延伸,更是一场跨越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对话 —— 既关联着作者在中国深耕多年的文化传承研究,也呼应着谭必友教授 “文化能量说” 中 “文化作为动态力量” 的核心洞见。文中将详细分享作者的学术与实践轨迹、AIME 的独特价值、“文化能量说” 的理论内核,以及三者之间的深刻内在关联,以此作为对这段跨文化实践的思考与展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一、我的学习背景与实习选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从文化研究到跨文化实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学术与实践经历,始终围绕“文化”与“青年”两个关键词展开。这种关注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成长环境与学术探索的双重驱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中国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以谭氏苗拳为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至2024年,我在湖南师范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时,偶然接触到湘西泸溪县的谭氏苗拳——这一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不仅是苗族先民狩猎、防御的生存智慧结晶,更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身份认同。当时,谭氏苗拳正面临传承困境: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武术的兴趣逐渐淡化,部分技法面临失传风险。 </p> <p class="ql-block">毕业设计阶段,我跟随谭必友教授参与了“谭氏苗拳”项目。在为期12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中,我们走访了湘西苗族村寨,记录了12位老拳师的口述史,记录下了“猛虎下山”“古树盘根”等28式核心技法,并整理出《谭氏苗拳图谱》。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活在人的实践中的动态存在。比如,在泸溪县芙蓉中心,我们尝试将谭氏苗拳改编为课间操,起初学生参与度不高,但当老拳师结合苗族迁徙故事讲解每一式的由来,学生们的眼神从漠然变为专注,甚至自发成立了“苗拳社”。这种转变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文化若能与青年的生活经验结合,便能从“遗产”转化为“力量”。这一案例进一步印证了“文化作为社会纽带”的力量,也让我开始思考:文化如何成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群体融合的工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澳大利亚的跨文化学习:从学生到导师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我来到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学院攻读英语课程,随后进入社会工作硕士项目。作为国际学生,我深切体会到“文化适应”对青年成长的重要性——语言障碍、教育体系差异、身份认同困惑,这些挑战不仅影响学业,更可能削弱自我价值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切身体验,让我主动申请成为UOW College的学生导师(Student Mentor)。在两次任期内,我辅导了15名来自中国、印度、越南的国际学生,主要工作包括:每周组织“文化适应工作坊”,分享澳洲学术写作规范、校园资源使用技巧;一对一跟进有焦虑情绪的学生,用“叙事疗法”引导他们讲述自己的跨文化故事(如一位越南学生因“课堂发言被老师打断”而产生的误解,在梳理中发现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方式不同);链接校内心理咨询资源,协助3名学生解决学业压力问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经历中,最触动我的是一位来自印度的本科生阿米尔(Amir)的故事。他因英语口音被同学无意调侃后,便拒绝在课堂上发言。我没有直接“鼓励他勇敢”,而是分享了自己初到澳洲时因“分不清‘three’和‘tree’”而闹的笑话,然后邀请他一起用录音笔练习发音,并告诉他:“口音不是缺陷,而是你的文化印记。”两个月后,阿米尔在小组展示中主动担任发言人,他说:“我意识到,我的故事只有用我的声音讲出来才有意义。” 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青年成长的核心,是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建立与世界的连接,而文化认同正是这种连接的基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选择AIME:文化赋能的实践共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选择AIME作为实习机构,源于“AIME的使命不是‘帮助’青年,而是‘唤醒’他们本就拥有的力量”时,我立刻想到了谭氏苗拳项目中那些因文化认同而重燃热情的苗族少年——两者的核心都是“赋能”而非“施舍”。 </p> <p class="ql-block">深入了解后,AIME的“文化包容性”理念更让我产生强烈共鸣。它不仅关注原住民青年,也向所有边缘化群体(如难民家庭子女、贫困学生)开放项目;它不将“西方教育标准”作为成功的唯一尺度,而是尊重原住民“通过故事、艺术、土地连接学习”的传统方式。这种理念与我在湘西看到的“苗拳传承不是让年轻人‘复刻传统’,而是让他们在传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实践高度契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当我收到AIME的实习邀请时,我知道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专业实践——它是让我验证“文化能量能否跨越国界发挥作用”的绝佳机会,也是将中国的文化传承经验与澳洲的青年工作实践对话的桥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二、关于AIME:</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以文化为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以想象为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的青年赋能实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文化”与“青年成长”深度绑定,构建了一套兼具情感温度与社会影响力的实践模式。要理解这种模式,需要从其历史基因、运作机制和核心项目三个维度展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历史基因:从“一对一”到“全球网络”的进化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AIME诞生于悉尼大学的一间教室。当时,创始人Jack Manning Bancroft发现:澳大利亚原住民青年的大学入学率仅为15%,远低于非原住民青年的42%,而其中最主要的障碍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缺乏相信自己能成功的想象力”——许多原住民学生从未见过“和自己一样背景”的人走进大学校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Jack发起了最初的“AIME计划”:招募15名大学生作为导师,一对一辅导15名原住民高中生,通过“分享大学生活故事”“一起完成小目标(如参观大学校园)”等简单行动,帮助青年建立“我也能上大学”的信念。第一年,参与计划的15名学生全部考入大学,这一“奇迹”让AIME逐渐被关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AIME从“一对一”升级为“群体赋能”,在新南威尔士州的5所高中设立“文化学习中心”,引入原住民长老参与教学,将传统“丛林学校”(bush school)的知识体系(如通过观察星辰辨别方向、通过植物特性理解生态)与现代课程结合。这一调整回应了原住民社区的呼声:“我们需要的不是‘被同化’,而是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成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疫情推动AIME走向全球化。其推出的“IMAGI-NATION”线上平台,连接了52个国家的1200名导师与8000名青年,通过“数字故事交换”(如澳洲原住民青年分享“梦幻时光”传说,中国苗族青年分享“蝴蝶妈妈”神话)、“跨文化创意挑战”(用对方的传统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成长困惑)等活动,打破了地域限制。截至2025年,AIME已累计服务超过5万名青年,原住民参与者的大学入学率提升至6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运作机制:“关系-文化-行动”的三角模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三角运作机制”,这一机制确保了文化能量的有效转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关系为基:构建“非功利性联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的导师招募有严格标准:不要求“完美成绩”,但必须通过“文化敏感性测试”(如“当原住民青年拒绝与你握手时,你会如何反应?”正确答案是“尊重其文化习惯,用微笑或点头致意”);导师与青年的第一次见面,不谈“成绩目标”,而是一起做“关系建立活动”(如共同绘制“生命树”——用树枝代表重要经历,树叶代表支持自己的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去功利化”的关系设计,与谭必友教授强调的“文化传承首先是情感传承”不谋而合。在谭氏苗拳项目中,老拳师带徒时,先教“敬师礼”(弯腰拱手时要注视对方的脚,以示尊重),再教技法——因为“技法会忘,尊重的心意不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文化为核:激活“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的所有活动都嵌入原住民文化元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导师培训包含“原住民历史课”,由长老讲授“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s)的历史,帮助导师理解青年可能存在的“信任障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业辅导采用“故事化学习法”,比如用原住民“猎人与袋鼠”的寓言讲解数学中的“追击问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度“文化嘉年华”上,青年可以展示传统歌舞、现代涂鸦(主题多为“我的身份故事”),甚至将原住民点画艺术与街舞结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思路,与我在湘西推动的“苗拳+课间操”创新表演有异曲同工之妙,有8人主动要求学习完整的苗拳套路。 </p> <p class="ql-block">3. 行动为径:从“个人成长”到“社区参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鼓励青年将“自我认同”转化为“社区贡献”。例如,参与项目1年以上的青年可以申请“文化行动基金”,用500澳元支持自己设计的社区项目。2024年,来自达尔文的原住民青年利亚(Leah)用这笔基金组织了“祖母故事工作坊”,邀请10位原住民祖母讲述“女性在族群中的角色”,并将故事整理成绘本,分发到当地小学——这一行动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递,更让利亚从“自卑的转学生”成长为“社区代言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从个人到集体”的行动逻辑,与我设想的“文化能量三级转化”(个人认同→群体凝聚→社会资本)完全契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核心项目:IMAGI-NATION的创新实践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推出的“IMAGI-NATION”是AIME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它将“文化能量”的转化推向了数字化时代。该项目包含三个核心模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数字故事库(Digital Story Hu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可以上传自己的“身份故事”(文字、音频、短视频均可),并为故事添加“文化标签”(如“原住民、移民、单亲家庭”)。系统会根据标签匹配跨文化的“故事伙伴”,例如:澳洲原住民青年的“土地与身份”故事,可能会匹配到中国藏族青年的“雪山传说与成长”故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项目数据显示,参与故事交换的青年中,76%表示“更理解其他文化的差异”,68%“更接纳自己的文化背景”。这印证了谭必友教授的观点:“文化能量的流动,始于对‘他者’的理解,终于对‘自我’的确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想象实验室(Imagination La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线上创意平台,每月发布一个“社会挑战”(如“如何减少校园霸凌”“如何让老年人融入社区”),鼓励青年用“文化视角”提出解决方案。例如,2024年11月的挑战是“如何帮助难民青少年适应新学校”,来自墨尔本的原住民青年杰伦(Jalen)提出“建立‘文化导师制’——让难民青少年与本地青年结对,用传统游戏(如原住民的‘扔矛游戏’、难民来源国的传统桌游)作为沟通桥梁”,这一方案被当地3所学校采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三、“文化能量说”理论内核与实践路径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必友教授的“文化能量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植根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土壤,经过二十余年的学术沉淀形成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为理解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视角,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思想桥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理论缘起:从“文化遗产论”到“文化能量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夏,我的研究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在参与湘西谭氏苗拳的记录工作时,发现一个矛盾:尽管学者们用文字、影像完整记录了仪式流程,但当地青年的参与度仍在下降。一位17岁的少年告诉他:“你们拍的是‘爷爷的苗拳’,不是‘我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促使谭教授反思:传统的“文化遗产论”将文化视为“需要被保护的过去”,却忽视了文化的“现在性”——它必须与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价值观念结合,才能获得生命力。2021年,在《田野中国学论纲:基于浦市田野的学术反思》一书中,谭教授正式提出“文化能量说”,核心观点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的本质是“能量”,而非“物品”。它像电力一样,需要“发电机”(传承者)、“传输线”(传播渠道)、“用电器”(实践者)才能发挥作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能量的核心要素是“认同”(愿意为文化付出的情感动力)、“技能”(实践文化的能力)、“网络”(传递文化的社会关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能量的转化路径是“从个体到群体”:当一个人通过文化获得自我认同(个体能量),会带动身边人参与(群体能量),最终形成改变社会的力量(社会能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核心概念:文化能量的“三维四阶”模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之后,我一直在想能否用“三维四阶”模型细化文化能量的构成与转化机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三维构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感维:对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如苗族青年因“苗拳是我们的根”而产生的热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技能维:实践文化的能力(如苗拳的技法、苗族银饰的锻造技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系维:传承文化的社会网络(如师徒关系、家族传承、社区活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个维度缺一不可:没有情感,技能只是“技术”;没有技能,情感只是“空想”;没有关系,能量无法流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四阶转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唤醒阶:通过文化接触(如观看一场苗拳表演)产生兴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化阶:主动学习文化技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如苗族少年每天练习苗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化阶:用文化技能参与社会互动(如在学校表演苗拳、教同学基本动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升华阶:将文化能量转化为社会行动(如组织苗拳比赛、用苗拳文化凝聚社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理论对话:与西方文化理论的异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能量说”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西方社会学的文化理论既有对话,也有独特贡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布尔迪厄(Bourdieu)的“文化资本论”相比:两者都承认文化是一种“资源”,但“文化资本论”强调文化作为“阶层区分工具”(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异),而“文化能量说”更关注文化作为“群体凝聚工具”,适用于边缘群体的赋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相比:前者认为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冲突,而“文化能量说”强调文化能量的“兼容性”——不同文化的能量可以相互激发(如苗拳与街舞的结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斯科特(James Scott)的“弱者的武器”理论相比:两者都关注边缘群体的行动,但“弱者的武器”强调“隐性抵抗”,而“文化能量说”强调“显性赋能”——通过文化认同主动争取权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理论定位,使“文化能量说”既扎根中国实践,又能与全球学术对话,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四、AIME与文化能量说的契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跨文化实践的共通逻辑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将AIME的实践与“文化能量说”的理论框架对照时,发现两者在核心逻辑上高度契合。这种契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文化赋能青年”这一目标的内在一致性——无论在澳洲还是中国,无论针对原住民还是苗族,文化作为“动态能量”的本质从未改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文化认同:从“自我怀疑”到“身份自信”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的实践始终围绕“帮助青年建立文化认同”展开。例如,其“原住民青年领导力计划”中,有一个经典活动:“我的名字故事”——邀请青年询问长辈“自己的名字有何含义”(许多原住民名字与土地、祖先、自然现象相关),然后用艺术形式(绘画、诗歌、舞蹈)呈现出来。一位参与者说:“我一直觉得‘Marnie’只是个普通名字,直到奶奶告诉我,它来自‘雨后彩虹的颜色’,我突然觉得自己和这片土地有了连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通过“文化溯源”建立认同的方式,与谭氏苗拳项目中“让青少年为苗拳中的‘苗族迁徙路线图’(藏在步法中)感到自豪”的做法完全一致。“文化能量说”指出:认同是能量的“开关”,只有当一个人接纳自己的文化身份,才可能释放出改变的动力。AIME的“名字故事”与苗拳的“步法密码”,都是打开这个开关的钥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社区参与:从“边缘观望”到“核心行动”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与“文化能量说”都强调“社区是文化能量的容器”。AIME的“社区文化大使”项目要求青年:每月组织一次“跨代对话”(邀请社区老人分享历史),每季度策划一次“文化开放日”(向外界展示社区传统)。在布里斯班的一个原住民社区,青年们通过该项目将废弃仓库改造成“文化中心”,既作为老人讲述“梦幻时光”故事的场所,也作为青少年练习传统舞蹈的空间——这让社区的文化能量有了“实体载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与湘西“苗拳文化广场”的功能异曲同工:广场中央树立苗拳祖师雕像,四周绘制苗拳招式壁画,白天是老人打拳的场所,晚上是青少年跳“苗拳健身操”的空间。谭必友教授曾说:“文化能量需要‘物理锚点’,社区空间就是最好的锚点。”AIME的“文化中心”与湘西的“文化广场”,正是这样的锚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创新转化:从“守旧传承”到“动态创新”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从不将传统视为“不可触碰的圣物”,而是鼓励“创造性转化”。例如,其“原住民数字艺术计划”支持青年用3D建模、VR技术重现“梦幻时光”故事,甚至允许加入科幻元素(如“祖先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地球”)。这种创新曾引发争议,但Jack回应:“如果祖先能看到今天,他们也会想用新工具讲述自己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态度与谭必友教授推动的“苗拳+科技”实践如出一辙:我们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拳师的招式,未来我们可以开发“苗拳AR教学系统”(扫描课本上的插图,就能看到3D动画演示);与游戏公司合作,将苗拳动作设计为手游角色技能——这些创新让苗拳从“老年人的爱好”变成“青少年的潮流”。</p> <p class="ql-block">“文化能量说”强调:“创新不是背叛传统,而是让传统有能力与当代对话。”AIME的数字艺术与苗拳的AR系统,都是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教育赋能:从“知识灌输”到“能量传递”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与“文化能量说”都将教育视为“文化能量传递的主渠道”,但这种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互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ME的“导师培训手册”中有一条核心原则:“永远不要说‘我来教你’,而要说‘我们一起学’。”在其“原住民文化进课堂”项目中,并非由老师“讲解原住民文化”,而是邀请原住民青年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做传统食物、一起编故事”——这种“共同学习”模式,让文化能量在互动中自然流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到我一个启示:推动“苗拳双师课堂”(老拳师教技法,学校老师教文化背景,学生可以向两者提问)——因为“能量只能在关系中传递,不能在单向灌输中流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五、实习展望:在AIME</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践行“文化能量说”的具体路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AIME实习后,我计划从“观察-参与-创新-反思”四个阶段展开工作,将“文化能量说”的理论框架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时也期待在跨文化实践中丰富理论的内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观察阶段(第1-2周):理解文化能量的“本地密码”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跨文化实习生,首要任务是“读懂”AIME的文化能量运作机制。我计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与“原住民文化入门培训”,系统学习澳洲原住民的历史、价值观与沟通禁忌(如避免直接询问“年龄”“收入”,尊重“沉默的权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跟随资深导师走访悉尼周边的3个原住民社区,记录“文化能量锚点”(如社区集会的“火塘”、青少年常去的“故事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分析AIME的项目数据(如不同活动的青年参与率、反馈关键词),找出“哪些文化元素最能激发能量”(初步推测是“故事讲述”和“集体创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放下“预设”,用“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理解AIME的实践,避免将中国经验直接套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参与阶段(第3-8周):成为文化能量的“传递者”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理解基础上,我将参与三个核心项目,践行“文化能量说”的“三维”理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感维:作为“数字故事库”的志愿者,协助青年整理“身份故事”,特别关注来自中国背景的移民青年(如帮助他们用双语讲述“中西节日的碰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技能维:参与“想象实验室”的“跨文化创意工作坊”,教青年用中国传统艺术(如剪纸、皮影)表达成长困惑,同时学习原住民的“点画”技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系维:协助组织“文化嘉年华”,负责“中澳青年对话”环节,设计“故事交换卡”(一面写澳洲原住民的“生命法则”,一面写中国苗族的“古老智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一阶段,我会特别关注“文化差异带来的能量损耗”(如语言障碍、价值观冲突),并记录应对策略——这可能成为“文化能量说”在跨文化场景中的新发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创新阶段(第9-12周):推动文化能量的“跨界流动”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合中国经验与AIME实践,我计划设计一个小型创新项目:“文化能量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邀请AIME的原住民青年与湘西的苗族青少年进行线上“双文化对话”,用绘画形式分别表现“自己文化中最有力量的符号”(如原住民的“彩虹蛇”、苗族的“蝴蝶妈妈”),然后共同创作“融合符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谭氏苗拳的“数字化保护”经验整理成案例,分享给AIME的“文化技术团队”,探讨是否可用于原住民传统舞蹈的记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尝试用“文化能量四阶转化”模型评估AIME的一个子项目,提出优化建议(如在“唤醒阶”增加“家庭参与环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不仅做“实践者”,更做“文化中介者”,让中澳的文化赋能经验相互滋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反思阶段(全程):记录文化能量的“跨文化启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习期间,我会坚持撰写“双日志”: </p> <p class="ql-block">- 实践日志: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青年的反应、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论日志:用“文化能量说”分析实践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原住民青年更愿意在火塘边分享故事?”——因为火塘是“关系维”的强锚点),并思考理论的“边界”(如在个体主义文化中,“群体能量”的转化是否更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习结束后,我计划将日志整理成《文化能量的跨文化实践:AIME与湘西苗拳的对话》报告,既作为硕士论文的素材,也希望为中澳文化赋能工作者提供参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结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文化能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青年成长的永恒动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湘西的苗拳训练场到AIME的文化嘉年华,从谭必友教授的“文化能量说”到Jack的“想象力赋能”,我逐渐明白:无论肤色、语言、地域如何不同,青年成长的核心需求始终一致——被看见、被接纳、被赋能。而文化,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能量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AIME的实习,对我而言是一次“理论检验”,更是一次“心灵对话”——它让我有机会见证不同文化如何用相似的逻辑滋养青年,也让我更坚信:文化的力量不在于“固守差异”,而在于“在差异中找到共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来,我希望继续做“文化能量的传递者”:既将谭氏苗拳的保护经验分享给世界,也将AIME的青年赋能模式带回中国,让更多青年在文化的滋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跨文化实践的终极意义——让每一种文化的能量都能流动,让每一个青年的成长都被照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作者:杨思颖,女,熤园2024届硕士,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25级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END</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延伸阅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田野学新书出版信息</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YzNzE2NQ==&mid=2650691083&idx=1&sn=b7e5df4bbf2297df41a164551d81fefc&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u>熤园导师谭必友教授新著《田野中国学先驱:严如熤传》出版</u></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YzNzE2NQ==&mid=2650691082&idx=1&sn=04ff10dd7199f499b7489e341261c0a6&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u>谭必友教授等新著《田野中国学论纲:基于浦市田野的学术反思》出版</u></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YzMDc5Mw==&mid=2650418413&idx=1&sn=43f2bfd5ce4a4080a93bb58a4b09a621&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u>熤园新书:《浦市文化论集:田野中国学学步集》正式出版</u></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END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编 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图:杨思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审阅:陈博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编辑:周歆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供 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长沙玖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营 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泸溪县谭子兴文化研究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湘西州谭氏苗拳文化研究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学术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gSGQL8KvzPtJCG64ER4a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