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载年里的摆渡之光

熊宗林-云南.丽江

<p class="ql-block">  六十五载年轮里的摆渡之光</p><p class="ql-block">——一位60后爷爷与三位青年教师的时空诗篇</p><p class="ql-block"> 时光的褶皱</p><p class="ql-block"> 当阿衡的小手最后一次轻触幼儿园门框上斑驳的晨光,那些被杨老师用晨露浸润的鞋尖、周老师以晚风系紧的纽扣、和老师借星光点亮的笑脸,忽然化作记忆银河里最亮的星群。这个曾把“男子汉不哭”挂在嘴边的小家伙,在晚餐后突然哽咽:“爷爷,我想杨老师钢琴上的彩虹贴纸了,想周老师记事本里给我画的专属小太阳,想和老师教我们画的会飞的鱼……” </p><p class="ql-block"> 摆渡者双重镜像的觉醒</p><p class="ql-block"> 昨日黄昏,我以四十一颗童心的名义,在“美篇”与微信朋友圈投下一颗时光胶囊——《致生命里的摆渡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到二十四小时,这封穿越六十五载光阴的信笺已收获5304次共鸣,天南地北的点赞如星火燎原。网友们说:“这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三位老师用青春织就了童年的星空”“读着读着就湿了眼眶”……这些滚烫的反馈,让我想起三十五年前那个雨夜——作为安全生产管理者的我,在河源煤矿深井下开展安全检查,收到女儿寄来的蜡笔画,画中“妈妈”的裙摆是用作业本纸条拼贴的,而那时,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幼儿园教室在哪扇窗后。 </p><p class="ql-block"> 三代人的摆渡密码</p><p class="ql-block"> 我这位未曾踏入过幼儿园的60后“老顽童”,在退休后终于补上了人生最重要的课程。每天清晨七点半,我拉着阿衡的小手穿过六十五圈年轮的林荫大道,看杨老师用创意积木搭建“勇气城堡”,周老师以温度计丈量成长的刻度,和老师让钢琴键流淌出彩虹的旋律。这让我恍然惊觉:当年缺席两女儿的幼儿园时光,竟在三十五年后以祖父的身份获得圆满——三位青年教师用她们的芳华,为我补上了那堂缺失的“爱的教育课”。她们的备课本里藏着四十一种成长方案,手机相册存满上千个温暖瞬间,琴房永远为特殊儿童留着一盏灯,就像三十五年前,我的女儿们用树枝在地上画下对世界的想象。 </p><p class="ql-block"> 摆渡者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有位教育评论家这样解读我的文字:“在杨老师身上看见诗人的浪漫,她把每个‘错误’都谱成成长的乐章;在周老师眼中读懂匠人的执着,她将四十一个孩子的细节镌刻成时光的琥珀;在和老师指尖触摸到巫师的灵性,她让自闭症儿童的涂鸦化作展馆的星光。”这些赞誉背后,是三位教师用青春书写的教育史诗:杨老师的创意角永远摆着“失败博物馆”,收藏着孩子们的涂鸦杰作;周老师的“成长温度计”精确到0.1度,记录着每个孩子的情绪波动;和老师的“魔法音乐盒”能让沉默的孩子开口歌唱。 </p><p class="ql-block"> 跨时空的光合作用</p><p class="ql-block"> 当阿衡把毕业证书小心翼翼收进铁盒时,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程的摆渡,而是代际之间的光合作用。三十五年前,我的女儿们在简陋的矿办幼儿园里,用树枝在地上画下对世界的想象;如今,我的孙子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园所里,用3D打印笔创造未来。变的是教育形态,不变的是摆渡者掌心的温度——就像杨老师永远备着卡通创可贴的手,周老师记事本里永不褪色的字迹,和老师钢琴上始终跳跃的音符。这些温度,穿越六十五载光阴,在三代人之间悄然传递。 </p><p class="ql-block"> 永恒的摆渡契约</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毕业季的尾声,请允许一位60后爷爷以最传统的礼节致谢:三位年轻的“教育诗人”,你们用创意点亮了童年的星空;三位温暖的“成长匠人”,你们以耐心雕刻着时光的年轮;三位灵动的“心灵巫师”,你们让每个特殊都成为被看见的光。愿你们永远保有初见孩子时的那份震颤,愿生活回赠你们数不清的幸福时刻,愿当你们白发苍苍时,回忆起这段岁月,嘴角上扬的弧度里,住着四十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p><p class="ql-block"> 此刻,梧桐叶间的阳光正为幼儿园披上金纱,六十五载的年轮里,新的故事正在发芽。而我们知道:有些摆渡,一旦开始,便永远没有终点——就像杨老师窗台上那盆永远向阳的绿萝,就像周老师记事本里那页永远写不满的牵挂,就像和老师钢琴上那串永远跳动的音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