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无尽的怀念

陈力

<p class="ql-block"> 怀念我的老师杨泌泉 </p><p class="ql-block"> 李新春</p> <p class="ql-block">每当我回首中学时光,杨泌泉老师的音容笑貌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份浓浓的师生情谊,如同一坛陈年佳酿,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香。我的求学之路颇为曲折,曾就读于沈阳的育才和八一小学,后因肺病,回到当时39军驻地大石桥就读中学。待病愈后,1962年,我从营口县大石桥转学到实验中学。那时的我,对乒乓球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一有空就会在校园里四处寻找乒乓球台,也正是这份热爱,让我与教俄语的杨泌泉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初次见到杨老师,他那挺拔的身姿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身高约170厘米的他,腰板笔直,犹如一棵屹立的青松。剑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鹰钩鼻更增添了几分威严,说话时洪亮的嗓门,加上那紧紧凝视着你的目光,着实让我心生畏惧。可当他与我们一同打球时,那份认真与灵动又令人惊叹。他的双眼紧紧追随着乒乓球的轨迹,每一次挥拍都仿佛用尽全身力气,那股子非要将球“打死”的劲头,既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又让人感受到他对乒乓球的满腔热忱。随着相处增多,我渐渐发现,在他严肃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对学生炽热又真挚的心。彼时的校园,既没有专门的乒乓球室,也没有正式的乒乓球队。仅有的两张乒乓球台安置在礼堂,同学们想要打球,连进出都颇为不便。杨老师见我对乒乓球如此痴迷,便对我说:“学校里热爱打球的同学不少,只有成立球队,才能真正提升大家的水平,把咱们学校的乒乓球活动搞起来。现在高三的同学都在紧张备考,抽不出时间。你就来当队长,带着大家一起练球吧!”就这样,在杨老师的鼓励下,我成为了学校乒乓球队的队长,开启了一段充满汗水与欢笑的乒乓之旅。杨老师对乒乓球的热爱,不仅体现在自己的球技上,更在于他对学校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那份执着。他多次与学校沟通协调,终于将主楼二楼西面的一间大屋子腾空,改建成了乒乓球室。从此,乒乓球队不仅有了安身之所,还拥有了固定的训练时间和场地。而杨老师更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亲自担任我们的教练,手把手地指导我们训练。记得有一回,我们按时去训练,却发现有几位老师正在球室里打球,导致我们无法正常训练。杨老师得知后,匆匆赶来,他诚恳地对那几位老师说:“现在是乒乓球队的训练时间,辛苦老师们另找时间打球吧。”自那以后,只要遇到类似问题,都是杨老师挺身而出为我们解决。渐渐地,每到球队训练时间,便再没有老师和同学来打扰,那一方小小的乒乓球室,成了我们尽情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天地。球队的训练步入正轨时,我国的乒乓球事业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容国团为我国赢得了乒乓球历史上的首个冠军,庄则栋更是开启了辉煌的三连冠时代。杨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不能只闷头在学校里练,要走出去,多和其他学校的球队交流切磋,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提高球技。”于是,我联系了八一中学,带领球队前去进行友谊赛。然而,比赛结果却让我们备受打击——全军覆没,铩羽而归。这次惨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家早已用上了庄则栋式的小臂抽球,而我们还停留在容国团时代的大臂抽球,技术早已落后于时代。从那以后,杨老师便督促我们学习小臂抽球技术,后来又让我们钻研弧圈球技术。</p> <p class="ql-block">乒乓球队的每个队员都各具特色,杨老师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他鼓励我们学习印勇勇的认真专注、张述玲的灵活多变、褚维亚的精湛技巧。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球队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了让我们接触到更专业的指导,杨老师还邀请了省队的王秀美、徐慧加入球队。在她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们的训练更加科学、系统,球技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杨老师的带领下,球队开始频繁走出校门,与外校进行比赛和交流。渐渐地,我们的乒乓球队声名远扬,队员们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如今,回想起杨老师为乒乓球队所做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他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对我们这些学生深深的关爱与期盼。他不仅教会了我们打球的技巧,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杨老师,时光飞逝,可我从未忘记您。您的谆谆教诲,您在球室里指导我们的身影,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您是我中学时代最敬佩的老师,这份敬意与思念,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沉痛悼念杨泌泉恩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九十九回燕,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衔来桃李歌。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恩师驾鹤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学生望星河。 .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烛光百年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洒泪颂师德。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愿辉云端上,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长明照巍峨。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学生阿向晨敬挽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 迪恭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5年5月26日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h3>本文作者阿向晨与杨泌泉、沈辉老师合影</h3> <p class="ql-block">雨霖铃•深切怀念杨泌泉恩师 </p><p class="ql-block">学生 阿向晨 张迪</p><p class="ql-block">寒云凝噎,挽耆仙逝,百岁情咽。乒乓日月难忘,身教处、恩如暖玥。犹记谆谆教诲,似星照林樾。实验园、球场争逐,洒汗追随志不灭。今朝驾鹤音容绝,泪潸然、痛与恩师别。长思淳懿风范,育桃李,呕心沥血。德艺双馨,应是、惠雨润及河岳。来祭奠、仙路请听,一曲学生阕 。</p> <p class="ql-block">  实验中学乒乓球队纪事 </p><p class="ql-block"> 葛运建</p><p class="ql-block">在实验中学的岁月里,校乒乓球队如同一颗明亮的星辰,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而这份光芒的背后,离不开杨泌泉老师的辛勤耕耘与悉心指导。他以小小的乒乓球为媒介,在队员们心中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引领球队走过了一段难忘的旅程。 慧眼识才 广纳队员 校乒乓球队的组建,凝聚了杨老师的心血。他像一位耐心的园丁,细心发掘每一株有潜力的幼苗,让球队逐渐成长为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 球队的成员来源多样。一部分是入校前便已在乒乓球领域崭露头角的优秀选手,如徐慧、王秀美、徐晓锦和潘华,他们曾是辽宁省乒乓球队的队员,拥有丰富的比赛经验。他们的加入,为校队注入了专业的技术与蓬勃的朝气。 另一部分成员则是在各级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如丁丽侠,高志和等。他们在沈阳市皇姑区的中小学乒乓球比赛中屡获佳绩,同时学业成绩优异。杨老师得知他们的才能后,亲自前往邀请他们报考实验中学,最终他们成为球队的中坚力量。 此外,校内的乒乓球比赛也成为发掘人才的重要途径。1966年,初一年级的杨光和沈洋分别夺得初一年级男、女单打冠军,顺利入选校队。同年,学校还组织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赛,每班派出五名选手参赛。比赛虽因故中断,但仍有一些同学凭借出色表现赢得了进入校队的机会。 还有一些队员是在日常活动中被杨老师发现的。比如陈力,她在课外活动打球时展现出的拼劲吸引了杨老师的注意。而我自己的入队经历也颇为偶然。初二时,我在理化馆连续击败几位同学,印勇勇将我的表现告诉了杨老师,随后我便收到了加入球队的邀请。</p> <h3>  从“野台子”到专属训练室 建队初期,训练条件十分艰苦。1963年之前,学校仅在理化馆二楼和礼堂门厅各放置了一张旧乒乓球台。这两张球台成为全校乒乓球爱好者的聚集地。每到课间,总能看到同学们排队等候的身影。尽管设施简陋,但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 杨老师意识到,要想让球队有更好的发展,必须改善训练环境。经过他的多次争取,1963年,学校终于在教学楼二楼腾出一间教室,配备了两张新球台,作为校队的专用活动室。从此,队员们有了固定的训练场所,球队的发展也迈入了新阶段。 言传身教,塑造队风 杨老师不仅教授球技,更以自身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队员。他充满活力的身影和积极的态度,深深影响了球队的氛围。多年后,仍有队员感慨:“乒乓球带给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王杏林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初三时,他虽然球技平平,但从不轻言放弃,甚至主动承担起打扫球室的任务。后来,在杨老师的鼓励下,他刻苦训练,球技突飞猛进。“文革”期间,他抓住一切机会与高手切磋,最终在铁岭地区的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青少年乒乓球队的教练。 球队的“传帮带”传统也令人难忘。徐慧、王秀美等老队员不仅技术精湛,还热心指导新人。队长张述玲更是以身作则,他曾利用周末时间为一位刚转学来还不大适应校园生活的队友补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杨老师对队员的学业同样重视。他始终强调,乒乓球与学习应当兼顾。若发现队员成绩下滑,他会耐心劝导,甚至建议其暂时离队专注学业,待成绩提升后再归队。这种严谨的态度,让队员们受益匪浅。 王秀美在实验中学学习期间,被选拔到辽宁省队,后又参加国家队集训,后转业回到学校,她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中断两年的学业,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队长的更替是球队发展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队长通常由低年级同学接任。我曾在高一时接过队长职务,高三时又传给了张述玲,而杨光则是下一任队长的预定人选。 队长的职责繁重,既要协助杨老师管理日常训练,又要策划校内比赛。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球队始终保持着团结向上的氛围,每一位成员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校乒乓球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那些并肩训练、共同比赛的时光,已成为我们最珍贵的回忆。这段历史,也将继续激励后来的学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h3> <h3>搀扶。左:杨克学 右:杨老师</h3> <p class="ql-block">杨克学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悼念恩师杨泌泉。百岁师表,永励后昆。音容虽远,风范长存。</p><p class="ql-block">实验中学老三届乒乓球队杨克学敬书。</p> <p class="ql-block"> 师恩难忘 </p><p class="ql-block"> 一一我与杨泌泉和沈辉</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乒乓情缘 </p><p class="ql-block">印勇勇</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我考入实验中学。第一节俄语课上,沈辉老师慈祥的笑容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她总是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每个学生,尤其对我这个俄语成绩勉强及格的学生更是关怀备至,这份师恩让我铭记终生。沈老师一直执教到“文革”前夕,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1968年9月22日那个雨天,已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当时我们150多名学生(包括高2.3班,初2.2班,初1.3班及兄弟姐妹)即将奔赴盘锦垦区下乡。年过半百的沈老师顶着风雨,亲自把我们送到荣兴农场前进大队。临别时,她特意嘱咐担任知青连长的我:“一定要带好大家,互帮互助,一个都不能少!”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成为支撑我度过艰难岁月的精神力量。说来惭愧,在校时我最不喜欢俄语课。后来才从同学张枫处得知,沈老师曾特意到我家家访,告诉家长督促我:“千万不能偏科,外语对人生同样重要!”后来才有了父亲和班主任王福明与我的约法三章:只要有一科不及格,就停止去市体校乒乓球训练班的训练,这从客观上督促了我的学习。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1969年12月,我和陶小兵从农场应征入伍,恰逢中苏珍宝岛战役后部队急需俄语人才,这时我才真正领悟到沈老师教诲的前瞻性。记得有次俄语考试我只得了61分,沈老师非但没有责备,反而循循善诱:“就算想去体校打球,文化课也不能落下啊!”这份理解让我深受感动。恰巧这时杨泌泉老师来找沈老师,我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夫妻。难怪两位老师都对我格外关爱,原来小小的乒乓球早已将我们紧密相连。杨老师虽未直接教我俄语,但作为校乒乓球队的指导老师,他改变了我的青春轨迹。在简陋的球台前,他不仅传授球技,更教会我们永不言弃的精神。1962年5月,初一下学期的我们就在杨老师带领下出征皇姑区中学生比赛。面对清一色的初二初三对手,杨老师那句“你们一定行”的鼓励,最终让我们包揽了初中组男单前三名。这份胆识与魄力,正是实验精神的生动体现。2018年沈老师九十大寿,我们班同学齐聚庆贺。</p> <h3>前排左起:杨泌泉、沈辉、姬庆生(校长、省教委副主任)后排左起:刘忠、冯涛、高希伟、金非、吕海燕、印勇勇、冯莹、董智明、张凯图中“寿”字由66年高2.1班,著名书法家聂成文敬书</h3> <p class="ql-block">寿宴上,杨老师拉着我的手说:“能不能把校队的同学们都召集起来聚一聚?”这句话里饱含着老师对学生的牵挂。2021年9月5日,我们终于实现了老师的心愿,举办了《六十年代实验中学乒乓球队首聚暨贺恩师杨泌泉九十五寿辰》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当白发苍苍的队员们再次围坐在老师身旁时,六十载光阴仿佛从未流逝。岁月如歌,师恩似海。两位老师用智慧与爱心点亮了无数学子的人生,而我们有幸成为这教育薪火的传承者。每当拿起乒乓球拍,或是听见俄语单词,那些温暖的记忆就会涌上心头——那是青春最美好的馈赠,是“实验”精神最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高阳台 • 破雾阴云 赵燕冬</p><p class="ql-block">破雾阴云,梧桐雨碎,栖鸦哀啼惊寒。恨落晨辉,月华影坠迷泉。菊花千里独垂泪,又风烟、无语相怜。更悲怀,一缕滴痕,半纸湿笺。曾经桃李嘉莲会,看仙桃喜庆,笑面红颜。心系归鸿,金秋万象团圆。山遥水远漂泊客,最关情,风过流年。念悠悠,垂暮残阳,荟蔚长天。</p><p class="ql-block">题记:悼念辽宁省实验中学乒乓球队创建老师兼教练杨泌泉。</p><p class="ql-block">注:*辉、泉:代指,是沈辉、杨泌泉老师的名。*桃李嘉莲会: 球队曾于2021年9月举办首次球队队员聚会,为杨老师95岁贺寿。 </p><p class="ql-block"> 2025.6.13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浪淘沙 • 松鹤御金风 </p><p class="ql-block">赵燕冬 </p><p class="ql-block"> 松鹤御金风,气象和融,华光飞彩阔长空。玉桂嘉莲临雅寿,桃面花红。 </p><p class="ql-block">劝酒莫匆匆,还诉情衷。夕阳醉里话苍穹。千里烟波凝目久,怀远无穷。 </p><p class="ql-block">题 记:观看六十年代实验中学乒乓球队首聚暨贺恩师杨泌泉95寿辰的聚会视频,半世相聚,众友欢心,此情难忘,记之。</p> <h3>2024年5月4日校庆,沈辉老师高兴地和“老”学生交谈 。摄影:赵燕冬。</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作者李芳华与杨老师的夫人沈辉老师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命中最珍贵的羁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芳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曾满怀期待地筹划着八月的沈阳之约,要为敬爱的杨老师献上最诚挚的百岁寿辰祝福。然而,天不遂人愿,这个美好的约定终究成为了永远的遗憾,每思及,心中便涌起难以言喻的怅惘与哀思。那枚小小的银球,承载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见证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缘。记忆中的杨老师永远那么神采奕奕。每一次重逢,虽然总是匆匆,却总能感受到他不变的魅力。岁月似乎格外眷顾这位可敬的长者,让他在我们心中永远保持着最美好的模样。如今细细追忆,那些珍贵的点滴愈发清晰,化作生命中最温暖的印记。正是杨老师,用那枚银球将我们这些不同届别的学子紧紧相连。仅在我们班,就有印勇勇、褚维亚、韩克、张述玲、王丕琳和我</span>六位队员。每次相聚,杨老师总会如数家珍般询问每个人的近况,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若有同学未能到场,他必定再三嘱咐我们代为问候。他不仅是传道授业的恩师,更是情深义重的家人。即便阔别校园数十春秋,那枚银球所系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之情,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羁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培育之恩 永世不忘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2019年,正值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建校70周年,5月4日那场盛大的庆典活动,本应是校友们重聚的美好时刻。我因旅居海外,无法亲临现场,但每天都会守在网络前,浏览同学们分享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隔着屏幕,与大家共同沉浸在这场华诞盛宴中。 一天,我正在网上浏览,一张照片突然撞入眼帘,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弦——照片里那位老师,不正是当年学校乒乓球队的杨泌泉老师吗?尽管已有五十余载未曾谋面,可记忆深处的那份印象依旧鲜明,只一眼,我便将他认出。刹那间,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而出,将我带回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思绪的指针拨回到1963年,定格在教学楼二楼的乒乓球室。那时的我,手持球拍,正专注地在球台上挥洒汗水,而杨老师,就静静地站在球台旁,目光深邃地注视着一切…… 那年,我从育才小学毕业,顺利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初入校园,开启住校生活,想家之情在每个同学心中悄然蔓延。为了排解这份思念,乒乓球室成了我们课余时间的“热门打卡地”,一有空闲,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奔向那里。 一日,我们正沉浸在打球的欢乐中,一位老师推门而入。他生得四方大脸,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搭配着略显鹰钩的鼻梁,初见时,给人一种颇为严厉的感觉。只见他静静观看了一会儿我们打球,随后便开始逐个询问同学们的年龄和生日。当他的目光落到我身上时,语气坚定地说道:“过几天区里的乒乓球比赛,你去参加。” 听闻此言,我满心震惊与疑惑。让我去参赛?可我对比赛规则几乎一无所知啊!那时的我,既不明白老师为何偏偏选中我,也不知自己从哪儿来的勇气,竟真的跟着老师踏上了比赛的征程。 比赛中,我的对手来自辽大附中。她一上场便攻势凌厉,左右开弓,乒乓球如离弦之箭般在球台上来回穿梭,我只能手忙脚乱地满场追球。比赛结果毫无悬念,我以0比3惨败,甚至有一局竟被对手以21比0“零封”。好在那时年少懵懂,抱着“无知者无畏”的心态,面对众人诧异、轻蔑的目光,我强装镇定,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心里想着:反正就这一次,权当是一次特别的经历了。 比赛结束,在返校的路上,杨老师温和地对我说:“没关系,咱们下次比赛再见。”后来我才得知,当初老师选中我,仅仅是因为我的生日符合比赛要求。谁能想到,这看似偶然的机遇,加上老师的这句鼓励,竟为我打开了通往乒乓球世界的大门。此后初中三年,打乒乓球几乎填满了我所有的课余时光。</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在第二次参加区里的比赛时,我与曾经的对手再度相遇。想必她当时定是志在必得,可比赛的局势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一次,我凭借着日复一日的练习与积累,打得她措手不及,最终以大比分赢得胜利,成功“复仇”。那一刻,我不仅用实力回应了曾经的失败,更用行动践行了杨老师那句“咱们下次比赛见”的期许,也深刻体会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p> <h3>每次回国,我都要去看望两位老师。</h3> <h3>2021年,我们与分别了60年的杨老师重新相聚了。我们当年的学生为95岁高龄的恩师举办了生日寿宴。虽然我未能亲临现场,但在云聚会的屏幕上我看到了杨老师的身影,仍然是那样的精神矍铄,仍然是那样的可亲可敬!我冲着屏幕一个劲儿地喊:“杨老师,杨老师”。杨老师也看到了我,高兴地喊:“小老虎,小老虎”。我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60年,弹指一挥间。历尽人间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在老师的眼里我仍然是那个敢打敢拼的小老虎。杨老师带我叩开乒乓球运动的大门,陪伴我在球台边成长,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财富。杨泌泉老师的培育之恩,我铭记于心,永世不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