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的阳光洒在湖南怀化的土地上,仿佛为这片古老的侗乡披上了一层金纱。2025年的这个夏天,注定不平凡——五百年一遇的“尝新节”在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镇伞寨村盛大开幕。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节日不仅是对农耕文化的致敬,更是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盛大庆典。而我,有幸亲历这场盛事,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走进伞寨村,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的山,青翠欲滴;这里的水,清澈见底。在“天下和村姚吴开山杨始祖三结义广场”上,人声鼎沸,彩旗飘扬。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与泥土的气息,那是大地最真实的馈赠。黄志清老师作为金牌主持人,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将这场节日的仪式感娓娓道来,仿佛每一句话都带着稻谷的温度,唤醒了沉睡在土地深处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q57m9lTRuRCUpzdUPmiRQ" target="_blank">留住乡愁 | 又见寨边彩虹飞/舒维秀</a></p><p class="ql-block">今年七月,寨子里举办尝新节500年大典,我驾车穿过太阳雨,刚进寨子,就看见了那道彩虹飞架在寨子边上。我兴奋地摇下车窗,邀几个在车边玩耍的孩子去湾头找龙吃水时下来的红螃蟹,可孩子们愣了一下,跑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舒维秀,侗族,湖南新晃人,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捉鱼比赛”。在一片碧绿的水田中,孩子们赤脚奔跑,笑声回荡在田野间。大人们也不甘示弱,卷起裤腿,弯腰捉鱼,一时间水花四溅,场面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场游戏,更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与泥土为伴、与自然共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在主会场的舞台上,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村民正合影留念。他们手持侗族特有的鼓槌与芦笙,脸上写满了自豪与喜悦。舞台背景上,“2025年扶罗尝新节”的横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片土地,正以最传统的方式,迎接最现代的丰收。</p> <p class="ql-block">穿过人群,我来到了一片稻田边。绿意盎然的稻苗整齐排列,像一支支等待检阅的队伍。远处的山丘起伏连绵,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我蹲下身,轻轻抚摸稻叶,感受着生命的律动。这不仅是一片稻田,更是一代代侗族人对土地的深情告白。</p> <p class="ql-block">在一条绿意盎然的乡村小路上,我偶遇了一对正在交谈的男女。女子身着浅蓝上衣,手持绿色扇子,轻声细语;男子则穿着深蓝衣裤,神情专注。他们身后是茂密的树木与青翠的植被,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剩下风声与树叶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又见到了另一对在小路上交谈的男女。他们的身影与周围的绿意融为一体,仿佛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我悄悄驻足,不愿打扰这份宁静。或许,真正的幸福,就藏在这片绿意与交谈之间。</p> <p class="ql-block">在殿溪村的一条乡间小路上,我看到三个人正缓缓走来。他们身后是蓝天与绿树,前方是希望与未来。其中一人站在土坡上,仿佛在眺望远方。我注意到,路边的牌子上写着“侗藏红米”几个字,那是这片土地的骄傲,也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山间,云雾缭绕,远处的城市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我站在扶罗镇伞寨村的“数字乡村”信息中心前,看着这里的村民们用现代科技记录着古老的农耕文化。一位男士手持资料,与身旁的女士微笑着交谈,背景墙上“走乡村振兴之路”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一刻,我明白了:传统与现代,从未对立,而是彼此成就。</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条乡村小路上,两位男子正在交谈。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仿佛在用目光交流。背景依旧是那片绿意,依旧是那条小路。我静静走过,心中却泛起涟漪——原来,最动人的风景,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古朴的木屋前,我看到了两位佩戴红吊坠的男子。他们站在刻有“楚尾黔首夜郎根”字样的木门前,神情庄重。我轻轻抚摸那扇木门,仿佛触摸到了夜郎古国的脉搏。这片土地,曾是夜郎的根,如今,它正以新的姿态,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进“夜郎居”,我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悬挂着红色灯笼,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侗族美食,拍照留念,笑声不断。一位摄影师正专注地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而我,也忍不住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份热闹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前,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人正聚集在一起,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神情庄重。而站在一旁的现代装束的人们,则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切。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共生。</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座古建筑内,我看到人们正认真聆听讲解,部分人佩戴着耳机,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里的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石砖,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我轻轻抚摸墙壁,仿佛听到了侗族先民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展览馆中,人们正围绕着几座雕塑认真观看与讨论。红色的柱子与绿色的植物点缀其间,营造出一种庄重而优雅的氛围。我站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洗礼——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化的室内展厅中,人们正认真听取讲解,或驻足观看屏幕上的展示内容。绿色的墙面与明亮的灯光,营造出一种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氛围。我在这里,看到了侗族文化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古建筑前,人们正认真听讲解,石墙与木质门框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站在其中,仿佛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木质结构的舞台上,两位演员正表演传统戏剧。一位身穿蓝色戏服,手持长棍;另一位身穿红色戏服,手持长矛。他们的动作刚柔并济,仿佛在演绎一段古老的传说。我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户外场地,一位中年男子正站在背景前讲话。他身着灰色西装,神情坚定。我站在人群中,聆听着他的声音,仿佛听到了这片土地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喜庆的场景中,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的人正在交流。一位女士手持红色文件夹,另一位则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背景中红色灯笼高挂。我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温度——这是属于侗族的节日,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女士微笑着展示手中的挂饰,红色灯笼映照在她的脸上,显得格外动人。我轻轻鼓掌,为这份喜悦喝彩。</p> <p class="ql-block">在一面展示墙上,我看到了一张“自信证书”,上面写着“夜郎志大”的美誉。我轻轻抚摸这张证书,仿佛触摸到了侗族人民的自信与骄傲。</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古建筑前,几位身着休闲装的男士正在参观,其中一位戴着耳机,另一位手持相机。我站在他们身旁,也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份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展台上,几包红色包装的“侗藏红米”整齐摆放,旁边是红色布袋。我轻轻拿起一包,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重量——这是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这片土地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古建筑前,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子正在讲解,周围游客认真聆听。我站在其中,仿佛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庭院中,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子与一位现代装束的男子正在交谈,背景中红色灯笼高挂。我站在一旁,静静聆听,仿佛听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在庭院中,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子手持手机,与另一位男子交谈。背景中红色灯笼与绿植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古今交融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一块刻有“南渡记忆”字样的大石头前,我驻足良久。它不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我轻轻抚摸石碑,仿佛听到了湘黔滇旅行团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在一块刻有“吴大昌简介”的石碑前,我读到了一位伟人的生平。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我向他致敬,也为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而感动。</p> <p class="ql-block">在一条河流旁的步道上,我看到了一块刻有“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