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公安(十一上篇)

地主王子

<p class="ql-block"> 咏 公 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续 方 言 补</span></p><p class="ql-block"> 嘉 陵</p><p class="ql-block"> 方言土语,古风犹存,铭心镂骨。说穿滚绳子,翁孩絮绔;拿背搭子,幔衣抱腹。吃克马子,鸡头苞梗,遭业八傻掰包谷。蛮血腐,贱爬吊气,黄横劁猪。</p><p class="ql-block"> 嗄公嗄婆姆妈,有舅佬倌子与舅母。话肚脐拱子,克膝包粗;夹掌窝劲,倒拐子处。鼻拱嗝晃,鲶巴肚子,跩斗泡秋阿巴固。搞耸过,跷二郎腿,想七汊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注释解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 方言土语:方言是同一个语言的不同变体,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口语表达方式。土语是指某一地区的地方语言,不见于书面语的特殊口语。也称方言或土话。这都是需要我们努力保护和传承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方言既是包含关系,又具有特殊地位。笔者也正在撰写《公安人土话之谜》。公安土语的每个词或句子都是有来弄去脉和民间故事的,不是任人随便用一个字或词语替代的。更不可像外语,任意音译。否则,就有亵渎公安土语之嫌。所以说公安土语不是土,是公安人的根,是公安人牵着风筝的线,无论你走到哪里,看着那操着熟悉口音的公安人,想到的不仅仅是亲切,更是一种缘分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 古风犹存:意指一些地方或群体依然保持着古代质朴的风俗习惯或生活方式,展现传统社会的人文气质。此句既可用于描述地域文化传承,也可指代个人生活作风的简朴。古风也是一种文学载体。唐代以后诗人作古体诗,即称“古风”。笔者认为公安的土语就是一种“古风”,都是古人给我们带来的语言乐趣。此语引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3. 铭心镂骨:意形容感受极深永不忘记。常用来表达对重大事件或深切情感的深刻记忆。笔者意为一些记载在书本上的文字,不见得有多强的生命力。而纠缠在老百姓唇齿间的土语,带有泥土庄稼地的气息,说起来生动形象逼真而酣畅淋漓,朴素凝重,铿锵有力,声形兼备,情感丰富,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并得以代代相传。此语引自北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4. 滚绳子:滚绳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它是用不同工具通过滚动、编织和捻合而制作出的各种精美的绳索制品。滚绳子本义应是中国河北乱弹戏曲中的表演的一种惊险的高难度特技。演员通过滚动动作在绳子上完成一系列技巧。通常从低处逐步增高至三张桌子的高渡,最后以“摔僵尸”动作结束。笔者在此诗中所指的“滚绳子”是公安土语中冬天时保暖穿的棉袄,开始指的是人的腰带。这是来源于公安人的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和习俗。在公安民间,孝子在办理丧礼时,习惯用草绳捆腰(现用白布替代)作腰带或披麻戴孝,这是孝道的象征符号。这种丧服是用以区分亲属关系并体现“事死如事生”的儒家伦理。这种儒家礼制既可追溯至周朝丧礼,即《仪礼.丧服》将丧服分为五等(斩衰至缌麻),孝子要“斩衰”服时需腰系粗麻绳,守丧三年;又可溯源到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中,即“乌雅反哺”和“捆束哀伤”以警示孝道。草绳公安人称之为“草葽子”,这与谐音文化“孝子”有关,也与坚韧精神、神圣地位、生死观念和慎终追远等文化内涵有联系。古时公安人也喜欢用草绳作腰带或裤带的习俗,既可体现贫困节俭的实用需求,又可蕴含着驱邪避灾的寓意。古时公安人的衣服纽扣称为“布盘子”,是用布条编织而成的。因棉袄宽大厚重,衣服扣起来特别麻烦,做起事来也不利索和方便。那时的公安人就用稻草搓成绳,即滚绳,把棉袄两边互搭拉紧,再用滚绳捆扎以作腰带。整衣束绳,简单而行,基本上不用扣“布盘子”。家里有人冬天出门,家人们就会反复交待“捆绳子”以保暖和。天长日久,公安人就把这棉袄习惯称之为“滚(捆)绳子”。既可常常提醒人们百善孝为先、大孝为国是,又可时时避邪消灾驱风寒、万事如意保平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5. 翁孩:翁孩也称翁鞋。翁鞋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粗重棉鞋,主要是北方人冬季保暖,具有厚重、臃肿之特征。其名为“翁”取“厚重”之意,而“鞋”则是后鼻音方言发音的书面转写。这种鞋子通常具有材质深重,保暖性强。此翁鞋的历史只可追溯至清代诗人翟灏的诗《絮鞋》中:北人冬月,履纳棉絮。臃仲粗坌,谓之翁鞋。而公安人的“翁孩”则取名于宋代释印肃的诗《学无学颂一十五首》中:周岁孩儿八十翁,若观老少绝宗风。这“翁”泛指老人,“孩”泛指小孩,意为只有老人和小孩才能穿到保暖极强的“翁孩”,年青人和中年人因要下地干活,没机会去穿这种保暖鞋子。公安人还有一层尊老爱幼之说,据说穿上这“翁孩”,老人可长寿,并万岁无疆;小孩可健康,而无病无疾。公安人的“翁孩”是以厚实棉布为面料,鞋身采用双层棉布缝制,内夹层填充弹松的棉花,鞋底由多层粗麻布叠加纳成。针线密度高,保证耐磨防潮。现在尽管公安人随着气候变化穿“翁孩”的人越来越少,但其保暖功能及舒适度仍被认可,并大有手工“翁孩”因复古风潮重新流行之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6. 絮绔:絮为棉絮,棉花之纤维,弹松的棉花。绔同袴,旧指裤。絮绔也称棉裤或绵裤,意为将棉花均匀铺在裤片内层,并通过绗缝固定,确保暖性和舒适度。古代棉裤通用名称为袴或绔。这一名称以商朝延续至时宋元时期。早期棉裤多为开裆设计,汉代开始出现连裆裤。开裆裤最初为方便如厕,外罩长袍或裙裳遮档,后逐步发展为小孩穿开裆裤,大人穿连裆裤。到了明代时,公安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开始习惯将“棉裤”叫为“絮绔”,这也许是“絮”字在唐宋时期文学史上的频繁使用和赞美,给敏感的公安人得以启迪。北宋公安人张景曾咏叹公安县虎渡河风光时,就发出“两岸绿杨遮虎渡”,这岂不是“柳絮飞时花满城”的真实写照吗?明代公安人袁宏道在《柳枝词》中写道:江南柳絮已纷飞,河北垂杨未折枝。“絮”比“棉”的寓意好。这就是公安人将“棉”改成“絮”的缘由。明代霍韬就曾有诗曰:我民得公,寒有絮诸(通袴)。清代金天羽也有诗赋:絮袄缠身膝上裤,脚浸波心寒到骨。可见公安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7. 背搭子:意为装载衣物而搭在肩上的长方形布袋。其实,公安人所说背搭子是指贴着上身后部与胸腹相对部分的一种无袖衣服。即指夏天穿的能吸汗的内衣汗搭子、汗褂子、汗衫、背心,春秋季穿的能防凉的内套夹背搭子,冬天穿的能保温的外套棉背搭子。如因冷热不均而感觉不舒服时,这衣服都可脱下来搭在肩上待重新需要时用。其因语境不同而叫法有差异。仅汗搭子的称谓就可追溯至元代,诗人欧阳玄的词句中就曾提到“血色金罗轻汗塌”,说明其历史久远。古时公安人穿的背搭子都是开胸对襟立领的盘扣固的衣长齐腰的棉布衣。搭子意为搭档或搭置,现为同伴和搭伙及搭配。搭子一词是源于地方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已快逐渐进入普通话的语境,并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含义。搭子已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轻量级的社交文化,已成为现代关系学中的新纽带。而今不少地方就已引伸出了“饭搭子、旅游搭子、健身搭子、减肥搭子、学习搭子”等搭子文化类的新组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8. 幔衣:幔衣本义是佛教的一种服饰,即僧衣。梵名“钵咤”,也译作“缦条”。是用整幅布而不割截之衣。缦者,漫也。亦用两幅布缝制而成之无田相之袈裟。又作缦条衣和礼忏衣。公安人所说的缦衣就是夹衣或莽袍,即披着或套在外衣身上带有保暖层的衣服。这种“缦衣”是从佛教中学来,又超越了佛教的境界。其意既有佛教的礼拜、忏悔之意,又有事物覆盖、宠罩和遮档之说。公安人认为穿上这种“缦衣”既可修行,又可吾日三省之修身。这就是在传承孔子弟子曾参《论语. 学而》篇之格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忠于职守、诚信待人、学以致用等“三省”。叫人们真正懂得“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之常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9. 抱腹:抱腹专指中国古代用于抱裹肚腹的无裆内衣,其构造特征为上下各有系带围裹躯干,即用布片横向覆盖腹部,上系脖颈下束腰间,类似后世的“兜肚”。其名称来源于“抱裹腹部”的功能,主要用于保暖和遮羞,男女皆可穿着。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最早系统阐释其形制:抱腹,上下有带,抱腹其腹,下无裆者也。关于“抱腹”还有一个溯源故事。《后汉书. 桥玄传》记载的生死之约:桥玄与曹操是好朋友,生前与曹操戏言,约定若一方之先故,另一方坟前时需以“斗酒只鸡”致祭,否则车过三步,腹痛勿怨。建安七年曹操征讨乌恒途中,专程至桥玄墓前履行了承诺。此事件成为“抱腹”典故的史实基础。清代诗人方文在《哭李六出林》诗中以“夹巷驱车先抱腹”也表达了延续这一文化意象。公安人所说的“抱腹”,既有“肚兜”保暖的功能,又有“包袱”装物的效果,还有“围腰子”防污的实用。冬天里穿着这内衣可防寒保暖,种田时系在腰间可摘棉花装碗豆巴果等农产品,在厨房中护在身上可防油防脏保洁保干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0. 克马子:公安土语克马子,就是青蛙,它是蛙科侧褶蛏蛙属的一种两栖动物,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颜色各样,通常为绿色夹灰色斑纹,趾间有薄膜相连。又名黑斑蛙、田鸡、哈蟆等。公安人把青蛙叫成“克马”,是公安人基于青蛙与马的五行属性相克,水火不相融而得名的。马的五行属性为“火”。而青蛙的五行属性在不同体系中存在点差异:一是从汉字结构来看,青蛙在《康熙字典》中明确归为“土”。蛙字因部首虫与土地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五行应属“土”。二是从动物属性角度来看,民间玄学和风水理论则普遍认为青蛙属“水”。主要依据有三,①生活环境。青蛙栖息于荷塘溪沟等水域环境。符合水的流动性特征;②行为特点。青蛙冬眠习性与水元素的“藏纳”属牲相呼应;③阴阳学说。青蛙喜夜间活动而且频繁,对应五行中水属阴的特征。后来随时科学的不断发展,聪明的公安人还从动物学和生物学来分析,青蛙属动物界脊索动物,两栖纲;马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而青蛙与马在进化树上分支时间也更接近。其关系属亲缘关系近。马有不欺母之说,青蛙也有血缘近而不相聚之好。青蛙不但与马相克,其子孙后代也不能相亲。所以公安人把青蛙又叫成了“克马子”。因土哈蟆和癞蛤蟆不生活在水中,但通水性,也被公安人自然叫成了“土克马”和“癞克马”。但在公安民间关于“克马子”还有两个传说。一是“马子”之说。汉朝人将夜壶即便器叫“虎子”,是因飞将军李广射死老虎后,将其铸成像为溲器,以辱老虎。到了唐朝,李渊坐了天下,其祖父叫李虎,为忌虎字,便将“虎子”改叫“马子”或“兽子”,后为“马桶”。并制成马型,有如哈蟆状。公安人把如厕叫“克马子去”,意为上厕所去。久之,人们把这哈蟆即青蛙,就叫成了“克马子”。二是“相马”之说。因伯乐孙阳的儿子机械地对照伯乐的《相马经》寻找千里马,却误选了一只蛤蟆。伯乐看后哭笑不得。伯乐儿子为吸取这次教训,便在哈蟆身上用刀刻上了无数个“马”字,以警示自己。其儿子也终于也成了一名相马师。后来人们就把这哈蟆即青蛙也叫成了“刻马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1. 鸡头苞梗:古称鸡头或鸡头米、鸡头菜,鸡头苞果。实为芡实,主有苞头和嫩茎。其属于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夏季常见。外观呈粉红色、淡青及水白,梗皮需剥除,茎部均无结头,与藕带相似但更粗软,水分充足,味道清淡微咸,略带苦涩味,需用米醋浸泡去涩。有健脾益肾、补中益气、祛湿解暑、迅缓衰老等食疗功效。其与鸡并无直接关联,但得名于其尖尖的“嘴部”,形似鸡头,故被公安人称之为鸡头苞梗。亦有人称之为鸡头苞米、鸡脑壳或鸡兜芭等。其在《王祯农书》中有详述记载:鸡头实,春生浅水,叶大如席,皱而有刺。实似鸡头。它是公安县水中八仙之一,即高苞、菱角、莲藕、滋米、野芹菜、水芋头、鸡头苞果等。生吃鸡头苞果的苞米和茎梗为最佳,其滑嫩、甜脆而清凉。“鸡头”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核心义项包括动物器官指称和方言特殊用法。“鸡头”在公安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把植物芡实作为鸡头名称外,还有“宁愿当鸡头不愿当凤尾”的主导作用的象征,有“菱角磨成鸡头”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有“鸡头鱼刺”的详瑞之气节,有“吃鸡头”的身份地位的尊重与崇敬。但也有“当鸡头”的非法头目和“提鸡头”甩滑头的不良行为。(因字数限制,接下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附:咏公安续方言补图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 方言土语</span></p> <p class="ql-block">  2. 古风犹存</p> <p class="ql-block"> 3. 铭心镂骨</p> <p class="ql-block">  4. 滚绳子</p> <p class="ql-block"> 5. 翁孩絮绔</p> <p class="ql-block">  6. 背搭子</p> <p class="ql-block">  7. 幔衣抱腹</p> <p class="ql-block">  8. 克马子</p> <p class="ql-block">  9. 鸡头苞梗</p> <p class="ql-block"> (乙已年六月廿四拙笔写于公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