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丰碑:国殇墓园与民族记忆的守护

双扣琳琳

<p class="ql-block">在腾冲这座边陲小城的青山绿水间,矗立着一座特殊的墓园——国殇墓园。这里安息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数千名将士,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的壮烈篇章。国殇墓园不仅是一座安葬英烈的陵园,更是一座镌刻民族记忆的丰碑,承载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尊严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的由来可追溯到1944年的腾冲战役。这座始建于1945年的墓园,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大型抗日烈士陵园之一。当时,腾冲刚刚从日军长达两年四个月的占领中解放,满目疮痍的城市亟需重建,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为牺牲的将士修建安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墓园由纪念塔、烈士冢、忠烈祠等建筑组成,依山而建,层层递进,庄严肃穆。三千多座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座都刻着烈士的姓名和军衔,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来到忠烈祠前,台阶下的挡土墙,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石刻。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p> <p class="ql-block">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p> <p class="ql-block">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题字石碑:见证历史的原迹文物,斑驳字迹刻录着抗战年代的悲壮誓言。</p> <p class="ql-block">小团坡高 30多米,面积为5024平方米,是一座沉寂的小火山,是安葬中国远征军第 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群所在。坡麓设半圆形月台,月台迎面嵌于右任“天地正气"四个草书集字石匾,月台上正中筑石阶,直达坡顶。整个小团坡上辐射状地分布着72行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现四大块八小块的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依职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腾冲抗战结束以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反攻腾冲城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水陆法会,择吉安葬于此地。以这条台阶为中轴,小团坡东半山安葬的是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阵亡将士,右半山安葬的是五十四军阵亡将士。坡顶为一圆形石台,正中耸立着巍峨的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组成,青石建造,通高10m,塔基方形,边长5.5m,高0.73m,其上为四级叠涩,叠涩之上系塔座,方形,高2.23m,边长1.52m,塔身为方形纪念柱式样,由上小下大四块高约5.5m的梯形青石拼合而成。塔基正面刻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镌刻着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会战概要;塔身东、西、北三面均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字样;南面镌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十四字。</p> <p class="ql-block">墓园最高处的纪念塔形如出鞘利剑,直指苍穹,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塔身镌刻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纪念碑:仰望33米高碑体,浮雕中战士冲锋的姿态凝固成永恒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中埋葬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战士在牺牲前将家书和仅有的几块钱交给战友,嘱托转交家人;有兄弟三人同时参军,最终只有一人归来的悲剧;还有当地民众自发掩埋烈士遗体,并世代守护墓园的动人篇章。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集体写照。</p> <p class="ql-block">英烈长眠地:9618座墓碑依山而列,每块石碑标注姓名、籍贯、部队番号,静默中诉说“一寸山河一寸血”。</p> <p class="ql-block">中將牌</p><p class="ql-block">寸性奇将军墓。寸性奇字念洁,腾冲人,生于1895年,牺牲前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高级将领之一。1941年5月,日军秘密集结10余万精锐主力,使用大量飞机、大炮,对我军中条山阵地发动突然袭击,寸性奇指挥的陆军第十二师爱国官兵顽强抵抗,他们用简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多次的疯狂进攻,后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渐处劣势,被日军重兵合围,他厉声对其部下说:“诚如军长(唐淮源)言,吾侪今日惟奋力杀敌耳!枪在手,剑在腰,不令为贼俘也。济则为国争光,不济以死继之。”带伤率队作战。在交战中,寸性奇右腿被炸断,血如泉涌。此时,寸性奇却要求团长黄仙谷等突围快走:“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用最后的力气拔剑自杀!在场官兵无不泪如雨下,虽强敌即至,但无一离开,坚持战斗,全部壮烈牺牲。国民政府1454号褒扬令追赠陆军中将。198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寸性奇将军为革命烈士。1989年,寸将军遗骨自山西垣曲迁到腾冲国殇墓园安葬,修建墓表,以表彰烈士毕生革命、捐躯报国之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英烈碑于1994年12月建成,是为了纪念腾冲籍的两名谍报员:“十一集团军总部中校特务员王树荣”和“七十一军少尉谍报员李生芬”。王树荣,腾冲县河西人。李生芬,腾冲和顺乡水碓村人,出生于华侨世家,书香门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堂弟,毕业于黄埔军校昆明分校。两人都是旅缅华侨,精通缅语、英语,熟悉中缅边界的情况,为远征军收集和提供情报,做出卓越的贡献。后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抓获,严刑逼供,不屈而死。王树荣是被滚烫的盐水灌肚活活致死,年仅21岁。李生芬被残杀于黉学靖边楼旁,沉尸砚塘,时年25岁。李根源先生曾赞扬李生芬:“蕉溪李少子,胡为虏所囚;骂贼贼不耐,血溅靖边楼。”;另有诗赞扬王树荣:“侨子爱乡国,仗剑来从军。盟军空战史,应记王良勋。”</p> <p class="ql-block">后人寄托哀思的黄白菊陪伴在墓前,年轻的英灵化入松柏、玉兰,擎着不熄的银烛,守望着腾冲街巷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才懂得“兵者,国之重器也”非金非玉的真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44年腾冲光复战:</p><p class="ql-block">战略意义:滇缅公路咽喉争夺战,打破日军对中国战场的封锁链。</p><p class="ql-block">战役之最:中国军队首次全歼日军守备部队(6000余人),被称为“东方诺曼底”。</p><p class="ql-block">惨烈代价:远征军伤亡1.8万余人,平均每收复1平方公里牺牲200名将士。</p> <p class="ql-block">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忘曾经烽烟起。</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p><p class="ql-block">史迪威(1883-1946),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p><p class="ql-block">陈纳德将军</p><p class="ql-block">陈纳德(1893-1958),祖籍法国,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名“飞虎队”。1942年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1943年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中印缅战区的对日空战。 </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p><p class="ql-block">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的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怒斥日寇</p><p class="ql-block">张问德(1880-1957),腾冲城关五街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3年8月31日,日军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致函张问德,企图召降。9月12日,张问德识破其阴谋,复函义正词严的痛斥日军罪行,这便是有名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雷打树下</p><p class="ql-block">抗日名将寸性奇的父亲寸大进,88岁高龄,眼见国土沦陷,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遂坐在大罗绮坪观音寺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瞑,彰显了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饿死不吃军粮</p><p class="ql-block">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滇女情深</p><p class="ql-block">一位傈僳族妇女,在深山里碰到一位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因当地找不到饮水,她便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使其得以脱险。</p> <p class="ql-block">痛打日寇</p><p class="ql-block">腾冲农民赵云禄、赵云寿兄弟,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p> <p class="ql-block">倭塚</p><p class="ql-block">在陵园北端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坟冢,内埋侵腾日军尸体,李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冢”。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自元、明以来,把活动在我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称为“倭寇”,后来“倭寇”一词便逐渐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根据李根源1947年整理收录的《曲石诗录》记载:倭冢埋葬的是侵腾日军最高指挥官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和他的继任者副队长太田正人大尉和桑弘大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有力罪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余年过去,国殇墓园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腾冲的土地上。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点,而是一个需要人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的历史课堂。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这座墓园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国殇墓园犹如一座沉默的丰碑,守护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警示着后人珍视和平、自强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