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汉代建筑文化实证·陶房之一 : 汉代房子知多少

柔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张翠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b></p> <p class="ql-block"><b>  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大连地区出土了一批数量可观、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陶建筑模型,它们作为明器大量出现在墓葬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房子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这些陶模型明器都是专门用于随葬的,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居住状况。</b></p><p class="ql-block"><b> 它们功能较为全面,不仅有正常的住房还有仓房、圈厕、圈舍,不仅有楼房,还有庭院模型,另外还有一些陶房结构特殊,尚不知其具体用途。陶建筑模型明器虽然简单、朴实无华,但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汉魏时期先民的真实生活状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死观”的具体表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各种各样的陶建筑模型大量出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汉代陶建筑模型明器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不可胜数。堪称“建筑大全”,宛如一座建筑博物馆。各地陶建筑模型各有特点,南北方建筑模型有明显区别:形制、功能、布局、内涵都有明显特征,是研究汉代建筑、社会状况等的难得材料。研究表明,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随葬陶建筑模型明器的墓主人多为“中小资产者”或更高权贵、地主阶层,一般平民很难拥有,因为这些建筑模型作为商品是需要用钱来购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连地区东汉时期的村落遗址和城址发掘的比较少,发掘面积有限,所以我们对先民居住的真实情况还缺乏全面了解。但通过调查以及部分遗址、城址发掘,我们也能了解到当时的一些建筑情况,比如上期提到的金州东马圈子城址外围曾发现了一座房址,虽然没全面揭露,但可以确定是土坯房,房内设灶,用火的痕迹很明显,说明当时都在房内生活做饭。令人奇怪的是,在灶址里还发现了铜钱窑藏,均为五铢钱,数量较多,有的锈蚀在一起。铜钱为什么会出现在“灶坑”内?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在旅顺牧羊城、荆州大岭屯城、荆州东马圈子成普兰店张店汉城等城址发现更多的是建筑构件,比如瓦、瓦当等。因城内未全面发掘,因此我们对城内房屋布局、街道、建筑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但从东汉晚期开始直至魏晋时期,“批量”生产的大量陶器建筑模型为我们了解当时建筑情况以及先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更形象化的依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  从大连地区汉墓出土遗物分析,一般出土陶建筑模型的墓葬都比较讲究,主要为砖室墓、石板墓、甚至花纹砖墓,有单室墓、双室墓和多室墓之分。出土器物也比较丰富,有的多达数十件,时代特征明显,与西汉时期随葬品相比,形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推测这些墓主人多为地主、富裕的商贾以及“中小资产者”。据不完全统计金州董家沟汉墓已发掘的71座墓中就有40多座墓随葬陶建筑模型明器。这些模型明器包括厨房、陶楼、陶庭院等,而且很难找到完全雷同的陶建筑模型。目前发现的这些陶建筑模型明器出现的时间比较集中,主要是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早于这个阶段的极少发现。这说明随葬陶建筑模型已成为当时的“流行风尚”。</b></p><p class="ql-block"><b> 这些陶建筑模型明器虽然简单,但功能划分、建筑细节方面体现的还是比较清晰的,有住宅、仓房、圈厕、楼、庭院等。陶建筑模型的屋顶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而可以窥见汉魏时期多种建筑形式,比如最常见的是悬山顶,还有庑殿顶、囤顶、攒尖顶、盝顶等。不仅雕刻了门窗、台阶,而且还有筒瓦、板瓦和精美瓦当;不仅饰彩绘,而且脊刹饰飞鸟,砥尾位置装饰瓦当也比较常见,甚至还设有猫狗等小动物出入的洞口。一些木质建筑构件比如斗拱、檐柱回廊、门窗等在陶建筑模型上都有体现。这说明汉代木构建筑非常成熟。建筑顶部结构多样,几乎涵盖了古代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为后来的建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陶房 · 第一类: 平底</b></p><p class="ql-block"><b> 最多的陶建筑模型明器是陶房,即所谓“平房”,形态各异,类型多样,结构不同,各有特色,代表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虽然为明器而非实用器,主要仿制当时建筑外观,但做到了“形似、神似”。绝大多数为悬山式,平底居多。有的制作“华丽”,装饰精美;有的则朴素简单,“平白无奇”。尽管目前还无法精确地为陶房定位,无法准确地了解当时人们随葬陶房的真实想法,但陶房用于居住和储藏的可能性最大。</b></p><p class="ql-block"><b> 第一类陶房均为平顶,下置四个矮足。悬山顶,房盖多为两面坡式。房子正面多呈长方形或梯形。</b></p> 沙岗子汉墓出土陶房 <p class="ql-block"><b>  沙岗子一号墓出土的陶房,房盖有正脊和对称瓦垄、瓦当,“砥尾”位置和垂脊尽头使用双瓦当,瓦当均为雕花瓦当。房子正面上部中间有多排菱形镂孔,两侧有长方形镂孔,表示绮窗,下部有方形孔,表示门。门两侧有对称圆形和三角形组成镂孔,表示猫狗等小动物出入的洞口。门下部位伸出台阶。这类房五有可能是陶楼的替代品。</b></p> <p class="ql-block"><b>  沙岗子2号墓出土的陶房,房盖有对称的瓦垄,正脊脊刹、两端“鸱吻”和其他两端均有雕花的瓦当。房子正面中部有长方形孔,表示门框,从孔上切割下来的长方形陶片表示门,可以灵活拆卸。</b></p> <p class="ql-block"><b>  沙岗子4号墓出土的陶房,房盖有正脊和对称瓦垄,“鸱尾” 位置和瓦垄尽头饰雕花瓦当。房子正面中间开有两个方孔,上面表示窗,下面表示门。门和窗的大小一致,为方形。</b></p> 营城子汉墓出土陶房 <p class="ql-block"><b>  营城子16号墓出土的陶房,房盖由板瓦加工而成,正脊为手捏鼓起条形方棱脊。</b></p><p class="ql-block"><b> 营城子M23号墓出土的陶房,房盖有正脊,两侧有对称的瓦垄,两端饰有瓦当。房子正面上部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孔表示窗。下部有一个长方形孔表示门,门和窗四周军科画竖线作为装饰图案。</b></p> 其他汉墓出土陶房 <p class="ql-block"><b>  金州董家沟二号墓出土的陶房,房盖有正脊和对称瓦垄。房子正面中下部饰有细线刻画出的长方形,表示门,门上出檐,两侧凸出表示门轴。陶房制作虽然简单,但将一些细节都表现了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旅顺对庄沟汉墓出土的彩绘房盖有正即脊,有对称瓦垄和雕花瓦当。房子中间有长方形门,底面较宽,有两根檐柱,表示有木制回廊。</b></p> <p class="ql-block"><b>  旅顺南山里汉墓出土的陶房,房盖有正脊,对称瓦垄和雕花瓦当。房子上面有两个方形小窗和菱格状镂空精美的绮窗,两侧还有锯齿形装饰,下面中间开长方形门,有门楣和台阶,一侧留有猫狗等小动物的洞口。这类陶房有可能代表楼房。</b></p> <p class="ql-block"><b>  普兰店江屯89号墓出土的陶房,房盖中间有一横向正脊正脊,正脊两侧有对称置瓦垄。房子正中间有一方形大门,门下及门侧均有门轴,用以穿接门板。</b></p> <p class="ql-block"><b>  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迅速,地主豪强的庄园经济壮大。到了东汉末期至魏晋时期,各种各样陶建筑模型蜂拥出现,弥补了当时无法还原真实建筑状况的缺憾,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经济状况。 建筑功能的划分更细、更完备。这些陶建筑模型作为明器与其他生活常用的明器一起随葬,反映了先民的思维意识和对来世的期许。可以说这些陶建筑模型就是一部建筑史,无声诉说着那个时代曾经的繁华。全国各地出土大量形态各异的陶建筑模型,充分反应汉代建筑达到较高水平。 </b></p> <p class="ql-block"><b>  阅读、学习 2025.7.4 《大连日报》 考古知识笔记。与朋友们分享,感谢各位阅读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