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静默之声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晨按】这4分33秒,不知他人什么感受,新奇?困惑?不耐?无聊?……本人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闻惊雷,如沐春风。稔熟的世事人情换了模样,陌陌生生纷至沓来。它们来自 YQ(疫情),YQ却旋即成为背景,成为媒介,灾难由之升华而为天启:你眼之|所见是内心想看到的吗?你耳之所闻是由衷想听到的吗?那见闻所用确定不是他人的眼睛他人的耳朵吗?</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4分33秒千古中不过一瞬,一瞬间却镜像了千古。无形的压迫感令人窒息,促人爆裂,从纷繁扰攘的人丛里,从合鸣共振的喧嚣中,一秒秒一分分逼出了无所依傍独立的自我,从众意识及其衍生的思维定式土崩瓦解。恍惚间,近的远了,远的近了,大的小了,小的大了,今天成了历史,历史成了今天。继而发现,凝固的本质是流动,静默的深处即声音,涓滴细流可见汪洋,阡陌小径也通罗马。感知世界与呼应世界原来有偌多方式!</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其实无须任何方式,让思想远离人群,使言行听从内心,那世界便是游子从心所欲的故乡。</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一一2025.7.6.一苇邨</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约翰.凯奇</b></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受德国联邦及地方政府YQ防控措施影响,柏林爱乐大厅将于11月2日关闭。为此,柏林爱乐乐团与首席指挥基里尔・彼得连科在10月31日的音乐会上特别加演了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1912一1992)的惊世骇俗之作《4分33秒》,以“无声演出”回应特殊时期的集体困境。</p><p class="ql-block">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创作于1952年,是极简主义与偶然音乐的里程碑。作品要求演奏者在指定时间内保持静默,将环境中的偶然声响(观众呼吸、衣物摩擦、外界噪音等)视为“音乐”本身。凯奇曾说:“没有所谓的寂静,即使在最安静的环境中,你也能听到自己血液循环的声音。”这种对“声音边界”的解构,在YQ隔离的背景下获得新的诠释维度——当音乐厅被迫空空荡荡,当人群被迫保持距离,“静默”成为连接个体的共同体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基里尔.彼得连科</b></p> <p class="ql-block"> 彼得连科举起指挥棒,却始终未落下,乐团保持静默。摄像机镜头游走于观众席、乐手的面部特写与音乐厅的建筑细节(如穹顶光影、座椅纹路)。</p><p class="ql-block"> 前1分33秒:轻微的空调嗡鸣声、乐手调整乐器的细微响动(如小提琴弦的轻颤)。</p><p class="ql-block"> 中间1分33秒:远处街道传来救护车警笛声(YQ的现实隐喻),某乐手的手机震动声(偶然的技术介入)。</p><p class="ql-block"> 最后1分33秒:全场陷入更深的静默,乐手的呼吸节奏逐渐同步,形成可感知的“集体心跳”。</p><p class="ql-block"> 这场演出是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计划的一部分,全球数十万观众通过直播见证了这场“静默仪式”。它打破了古典音乐对“完美演奏”的执念,将“不完美的现实声响”纳入审美范畴:</p><p class="ql-block">乐手的肢体语言(如小提琴家揉弦的停顿、指挥家悬停的手臂)成为视觉焦点,传统意义上的“听”转化为“看”与“感受”。</p><p class="ql-block"> 约翰・凯奇曾说:“艺术不是关于某物,而是某物本身。”柏林爱乐的这场演出,让《4分33秒》从“先锋实验”升华为“时代隐喻”——当世界被迫按下暂停键,当人类活动退潮,自然与技术的声响成为主宰。它提醒我们,在“正常”的喧嚣之外,静默中藏着更真实的生存本质。而艺术的力量,或许就在于将这种本质转化为集体的精神镜像。</p><p class="ql-block"> 一一转自视频解说(视频见文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柏林爱乐乐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