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译】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样的事比较少。”这里孔子强调自我约束。放在今天,我们通常说“自律的人最强大”,是同样的意思。通俗点说,自我约束,即自律,也就是说在言行举止方面能够管得住自己。在古代,孔子及其弟子们身处一个社会风气多样复杂的时代。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深刻洞察到人性的弱点以及行为失控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提出了 “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一观点,旨在引导人们通过自我约束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因放纵而导致的错误和不幸。孔子认为,当人们能够时刻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冲动所左右时,就很难出现大的失误和过错。换句话说,自律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做到自律?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这个人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能够坚守仁德;二是这个人有远大目标,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曾国藩一生坚守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他深谙“慎独”之道,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作为座右铭,时刻以圣贤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澄清天下”,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成为晚清重臣和儒家圣人。他恭敬地对待事物,不因小利而迷失本心,对财物的取舍遵循道义原则,即使在贫困中也不贪求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富贵之时也不放纵欲望去获取不应得的利益。曾国藩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工作,铢积寸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他给自己制定了“日课十二条”,包括黎明即起、静坐、谨言、养气、读书不二、写日记等,涵盖生活习惯、道德修养、学习工作等多个方面,这些严格的自律要求帮助他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远大志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哈佛商学院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其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强调了目标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不能将人生目标交给偶然来决定,而需要深思熟虑地选择和管理。他正是怀揣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目标,致力于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管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提出的“颠覆性创新”理论等对全球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自律的本质是“以原则为中心”,基于正确原则的自律能让人保持清醒和坚定,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所左右。他还强调了“主动积极”的重要性,有远大目标的人会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积极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或随波逐流。这种以目标为导向、以原则为中心的自律,能够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坚守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自律,是因为他内心有着坚定的做人原则和底线,能够坚守仁德,不被物欲所迷惑;同时,他怀揣着远大的目标,这种目标成为他自律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他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句话蕴含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自律是人们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必经之路,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坚定和清醒。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律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无论是控制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时间,还是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亦或是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计划,都需要我们以自律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正如那句金句所说:“自律是自由的通行证,约束是成功的基石。” 让我们将自律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自我约束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杉元</p><p class="ql-block">杉元创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