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大佛寺石窟:穿越千年的静默朝圣

君子不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月的阳光洒在红色岩壁上,我与那位拄着拐杖的老友踏上通往彬州大佛寺石窟的山路。这里依山凿窟,雕石成像,是盛唐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行走在千年古道间,仿佛能听见石阶回响的历史低语。</span></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石窟凿岩为室、雕石成像、架木为楼、凌空飞阁。在400米长的岩面上,开凿洞窟130孔,佛龛446处,造像1988尊,历代题记170余幅。特别是高20米的大佛是世界窟内最大的阿弥陀佛造像,自古被誉为“盛唐石窟艺术奇观”。</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四十二年修建的砖木结构楼阁,是在原唐代的木护楼被毁的基础上修建的。共五层,楼高35.44米,东西宽82.78米。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砌筑三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三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三层以上为木构建筑,顶部为六角攒尖式。</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高20米的大佛是世界窟内最大的阿弥陀佛造像,自古被誉为“盛唐石窟艺术奇观”。大佛寺石窟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长安地区佛教建筑和艺术的代表,是中国石窟寺形制发展过程中重要节点,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演变的特殊见证。</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现存初唐和盛唐时期保护完整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寺,它还使人们认识到中原地区佛教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从而印证了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崖壁下的建筑群错落有致,红墙黄瓦在绿树掩映中显得庄重肃穆。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两侧护栏斑驳,远处一扇朱红大门静静矗立,像是通向另一个时空的入口。整座寺庙依山而建,400米长的岩面上开凿了130孔洞窟,1988尊造像静默伫立,诉说着盛唐时期长安地区的佛教辉煌。</p> <p class="ql-block">沿阶而上便是明镜台</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大佛窟位于石窟群的中心。窟内平面近似马蹄形,东西宽34.5米,南北深18米,高约31米。有大小造像1001尊。窟内主尊大佛是阿弥陀佛,他结跏趺座于莲台上,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大佛左手着膝,右手施无畏法印,全身姿态自然丰满,神情端详。大佛东西两侧分别站立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身高均为17.6米。</p> <p class="ql-block">这两尊佛像神态安详,面貌秀美,身姿婀娜,真实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石窟内光线幽暗,却更衬托出佛像的庄严神圣。有的双手合十,似在冥想;有的手持法器,象征智慧与慈悲。浮雕壁画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见,每一尊佛像、每一幅雕刻都是时光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三尊佛像两尊没有头了,中间的那尊脸部已经刮平只有一只眼睛还依稀可见,这是偷盗文物的去不下头就破坏了吗?</p> <p class="ql-block">初唐时期开凿的一所形制比较待殊的洞窟,分为主窟和东窟两都分。主窟平面呈马蹄形,进深6.5米,平均宽4.19米。共有大小佛龛39所,造像69尊,题记16幅。东窟呈南北纵向的长方形,进深8.28米,宽1.59米,平均高3.4米。西阁造像窟</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佛像身首分离</p> <p class="ql-block">可恨的盗贼</p> <p class="ql-block">这窟是马蹄形的,窟内几十尊佛有头有脸的只有七尊,看了心痛。</p> <p class="ql-block">看看他们身形姿态,就知道他们有多美,看看他们的服饰,工匠凿刻的精细感觉轻纱飘逸,层次分明,隐隐约约的色彩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这两尊佛像黑乎乎的,是不是被火烧了?</p> <p class="ql-block">亭前的石碑静静陈列,黑白老照片与彩色新影并列,记录着百年来人们对这片圣地的守护与敬仰。站在大佛脚下,仰望这尊世界窟内最大的阿弥陀佛像,内心不由生起敬畏——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修复过的佛像与老照片差距很大,老照片上的佛像眉眼秀丽棱角分明神态庄严。修复过的就不说了,比较一下就知道了哪里不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