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进入达拉沟</h5> 甘肃·俄界 沿迭(部)求(吉)路进入达拉沟峡谷,道路一线蜿蜒,十分凶险,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峭壁,峭壁多呈九十度,极具压迫感,不时有碎石落下,让我想起川藏线的某些路段。最担心的是塌方堵塞,无法通行。<div><br> 达拉沟自古便是川甘进出的便道,唐朝时曾有唐军经此偷袭吐谷浑,元时忽必烈的铁骑也是从这里南下进入川滇统一中国,“达拉”是蒙语,就是蒙古军队经过留下的名字。当年红军从这条路北上,避过了草地,但走得仍然很艰难,道路泥泞,荆棘丛生,河水上涨淹没的路段只能游过去。如今路虽狭窄,尚可会车,路况也不错,很快进入甘肃省迭部县境,安全顺利驶出达拉沟让我们兴奋不已。</div><div><br></div> <h5>俄界村河谷地</h5> 迭部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崎岖。白龙江自西向东横穿全境,将群山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江北为迭山山脉,江南为岷山山脉,中间沿江河谷为农田区。如此地形正如其名,迭部古称“叠州”,藏语意为“大拇指”,被称为是山神“摁”开的地方。<div><br> 达拉乡在白龙江南岸、岷山北麓的一片谷地中。出达拉沟,丁字路口左转2公里到达拉乡,继续向西3公里就是高吉村——俄界会议召开的地方,在村里看到党群服务中心,才知道已更名为俄界村。当年红军误将“高吉”读成“俄界”,所以文献中记载为“俄界会议”,如今高吉村将错就错,干脆改叫俄界村了。</div><div><br></div> <h5>村口的红军树</h5> 村子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藏式房屋依山势层层而下,参差错落,对面河边的坡地上,片片农田,麦子渐熟,金黄与青翠相间,一派田园风光。我们停好车,步入村中。<div><br> 村口的一棵大白杨虽显沧桑,却枝繁叶茂。当年中央红军前卫部队就驻扎在这棵白杨树下,还设立了哨所,为纪念红军长征,这棵树被称为“红军树”,四周围起加以保护,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它。</div><div><br></div> <h5>俄界会议纪念广场</h5> 俄界会议纪念广场建得十分气派,远远就能看见石阶中间的花圃上有“俄界会议”4个金色大字,下有会议召开日期“1935年9月12日”,红旗在花圃上空高高飘扬。台阶上嵌着“坚定信念,统一思想”8个大字,数十级台阶顶上黄色的纪念碑和碑身白底相衬的五颗五角星,背依青山,耀眼夺目。<div><br> 台阶下一排红色房屋,便是俄界会议旧址展馆,没想到在一个小山村里有这么漂亮的纪念馆。我们信步而入,走进那段红色的记忆。</div><div><br></div> <h5>俄界会议旧址展馆</h5> 1935年9月11日,毛泽东和大部队陆续到达高吉村,与红一军团会合。如此仓促地北上,让红军暂时摆脱了可能会发生的危险,但红军分裂的后果让毛泽东不得不重新考虑接下来的路,首先要向不明真相的人说明情况,为此发出《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第二天又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向红军指战员们解释中央率红一、三军团及军委纵队先行北上的意图,调整战斗部署,确定以后的战略方针。<div><br> 简单说,俄界会议主要做了三件事:<br> 一是北上方针不变。根据目前力量,继续坚持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难以实现,通过游击战,打到靠近苏联边界地区,创建根据地,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发展壮大后再打回来,建立陕甘根据地。</div><div><br></div> <h5>展馆内塑像</h5> 二是通过了《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的方针是错误的,其分裂红军,公开违背中央指令,将红四方面军带到在战略上不利于红军发展的川康边境,除机会主义倾向外,还有军阀主义倾向。对中央的说服劝告采取拒绝态度,组织反党小团体同中央进行公开斗争,否认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漠视党的一切纪律,在群众前面任意破坏中央威信,这样下去会使张国焘同志离开党。中央号召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团结在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促其北上。<div><br> 这一决定只发给党的中央委员,没有扩大范围,毛泽东还坚持暂时保留张国焘的党籍,这样有利于争取、团结四方面军干部战士北上,同时避免激化矛盾,保护左路军中一方面军的干部。会议对张国焘的处理方式,开创了党内斗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先例。</div><div><br> 三是部队改编。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根据彭德怀缩小部队建制的意见,决定将红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成立编制委员会,李德任主任,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为委员,负责部队的改编工作。</div><div><br></div> <h5>俄界会议遗址(侧面)</h5> 从展馆出来,四周很静,没有游客也没看见村民。我们来到一座普通的藏家院落,院门上挂着“俄界会议遗址”牌,便用力推开院门。<div><br> 院内有两栋并排的房屋,右边为两层木楼,正面有木梯可上至二楼,楼上悬挂“毛主席居室”字样。由于年代久远,每次上楼要求最多不超过8人,我们虽然只有2人,还是十分小心地登上二楼。推开房门,迎面是一大幅毛主席像,像框上挂着白色哈达,两边有花篮披着红绸,可见藏族人民对领袖的尊重与热爱。</div><div><br></div> <h5>毛泽东住过的木楼</h5> 左边矮一些的房屋为土墙,上半部木结构,三角房顶,这是正屋,门口立着“俄界会议旧址”碑和会议简介,俄界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div><br> 门关着,妻用了很大力,门在嘎吱嘎吱声中被打开。屋内有些昏暗,四周是木柜,中间有火塘,火塘边有几只木凳围着一个小茶几,好似开会的样子,前面神龛的位置立着毛主席像,像上披着白色哈达。</div><div><br></div> <h5>俄界会议旧址</h5> 我站在火塘边,脑海想像着开会的场景。当时周恩来因病未能参加,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作关于同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争论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屋内回响着他浓重的湖南口音。<div><br></div><h5> <i>向南是没有出路的,南下的红军不一定全部被消灭,但大部分可能被消灭。同时,这支红军会变色,军阀习气会增长,所以有可能走上军阀主义道路……。中央仍坚持北上方针,但情况有变化,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兵力合起来不过8000人左右),而敌人至少有75个团兵力,原来计划向黄河以东不行,我们可以打游击,通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示与帮助还是可能的,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最终中央要到能够指挥全国革命的地方去……。</i></h5><div><br></div> <h5>旧址内</h5> 现在看来,俄界会议是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后,政治局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揭露了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军阀路线和反党行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坚持北上的正确路线,坚持党指挥枪,以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前所未有的政治胸怀,与张国焘进行坚决斗争,从而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div><br></div><div> 但当时毛泽东的心情是灰暗的,他作了最坏的打算,即使打散了,也可以去做白区工作。</div><div><br></div> <h5>长征指北针</h5> 甘肃·茨日那 门又在嘎吱声中被关上,仿佛关上了一段历史。我们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宁静的藏族山寨,再次踏上行程,跟着红军的脚步向东北方向进发。<div><br> 从俄界返回丁字路口,转向东北,沿达拉河经勾吉寺到交汇路口,路口处建有“长征指北针”建筑,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停车打卡。接着右转上G345国道,向东到旺藏村茨日那,从俄界到茨日那这段行程42公里。</div><div><br></div> <h5>白龙江</h5> <h5>旺藏镇</h5> 刚过旺藏镇,看见路左侧的小广场,立着赭红色的“茨日那毛主席旧居”石碑,就是我们的目的地。这里紧挨着白龙江,凭栏望去,混浊的江水从山谷间逶迤而来,山体基岩裸露,与昏黄的江水几成一色,旺藏镇区的红色房屋在苍茫冷峻的山谷间,成了一抹亮丽的暖色。<div><br> 俄界会议一结束,中央红军就沿达拉河顺流而下。路不好走,山路崎岖,多处是云崖栈道,如果遇到被拆除破坏的还要重新架设,时不时还有番兵从山谷里打冷枪。这段不长的路红军走了两天,1935年9月14日午后才陆续到达旺藏,有的住在旺藏村,有的住在旺藏寺,毛泽东住在茨日那村。村子在国道右侧,与小广场隔路相对。</div><div><br></div> 走进茨日那村,红色氛围扑面而来,长长的红军文化墙、浮雕、长征诗词,还有“辣子情缘”雕塑。辣椒是毛泽东最喜爱的食物,据说他吃西瓜抹上辣椒,吃梨也抹上辣椒,无辣不欢,“不能吃辣子就不是真正的革命”,他的辣椒语录让人捧腹。<div><br> 毛泽东的住处在茨日那的一座藏式小院内,院内的空地种着各类瓜果蔬菜,一片昂然的绿意。房子的主人叫桑洁,是第三代守护人,他热情地领着我们登上二楼,参观毛泽东住过的地方。</div><div><br></div> <h5>辣子情缘雕塑</h5> 房间不大,整体还保留原样,炕上放有毛泽东半身金像,系着红领巾,披着白色哈达,面前的台上摆放着烟酒、糕点、果品饮料等,藏族人民把毛主席当成菩萨供奉。听说有一次村里有户人家失火了,大伙忙着去灭火,这户人家的主人正带着家人往外跑,什么也没拿,只抱着一个毛主席像就跑出来了。他们的热爱是发自心底的。<div><br> 毛泽东来到茨日那的那天,顾不上休息,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叫来杨成武,亲自下达了3天夺取腊子口的命令。</div><div><br></div> <h5>茨日那毛泽东旧居</h5> 桑洁先生很健谈,还带我们看他珍藏的书法条幅和照片,有很多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长征题材影视拍摄也会来到这里,我们饶有兴致地看起来。桑洁指着一张照片说,王霙抱的小孩就是我的大孙子。看着王霙的剧照,我笑言很喜欢他饰演的毛泽东,传神而有亲和力,桑洁与我同感。<div><br> 临别时,我们买了一些桑洁自己种的李子和杏子,价格公道,口感上乘。喜欢这个藏族小院,虽然有些古旧却生机勃勃,仿佛往昔的风雨不过是昨夜的一场梦。</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俄界到茨日那</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7月</h3> <h1>附图:</h1> <h5>红军长征过甘肃路线图</h5> <h5>俄界确定部队改编为陕甘支队</h5> <h5>俄界会议展馆外景</h5> <h5>俄界会议旧址前</h5> <h5>俄界村小红军雕塑</h5> <h5>途中</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