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闽剧,这一走过400多年岁月的非遗戏种,深深扎根于八闽土壤之中,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更寄托着无数闽人的乡愁与记忆。2006年,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雏凤清于老凤声。每一个戏种的发展,每一个剧团的壮大,都离不开戏曲人才的代代传承,闽剧也是如此。前有老一辈闽剧人的坚守,后有青年才俊的加入,他们传承发扬闽剧的时代新韵。</p> <p class="ql-block"> 三沙闽剧团也称三沙工农业余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三年春节,演员和职员,均是由各村妇联、工会、民兵、自卫队等单位的宣传员抽选来的,全团人员四十六人,洪志义担任团长,聘请以前剧团演出“施家班”木偶戏老艺人施奏义、施丕雅两位老师傅参加指导。</p> <p class="ql-block"> “施家班”是父子兄弟叔侄组成的,吹、拉、弹、打、唱及前台提线表演统是自家人,人称“全家乐”,走红一时,施奏义任导演;施丕雅任副导演兼司鼓,经费由镇政府和渔会补助一些起家,服装来自各宫庙神产及前“迎马祖婆”,遗下的旧衣。道具自己动手制造,晚上排演油灯、纸张有时还要演员自己解腰包。</p> <p class="ql-block"> 古装剧本由老师傅口述整理,现代剧大家讨论题材找资料剧本由张祖根执笔编写,当时文化艺术水平较低。如有外地专业剧团来沙演出,剧团就派人联系登门求教,三沙文化站江乐观同志经常也来剧团协助,由于那时每年春节县内召开业余剧团观摩会演,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这样也使艺术和写作各方面逐步有所提高。为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娱生活。三沙镇政府批准允许剧团售门票,解决了经济困难。此外还由渔会补助一部分经济和布票、购置服装,在布景、幻灯、道具各方面,月月也有更新,门面大为改观。</p> <p class="ql-block"> 1958年改名三沙业余文工团,演现代剧与古装剧相结合,现代剧以配合党的中心任务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先后编写出现代剧有《东海渔歌》、《原来是大字报》、《嵛山诗》、《江党党杀敌记》等十几个剧目,有的参加县会演获奖。富有渔区特色的民间曲艺。《嵛山诗》1959年春还参加福安地区和全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并在《福建音乐》发表。</p> <p class="ql-block"> 《江党党杀敌记》1956年参加省第一次群众业余文艺观摹会演。剧本再次修改时,地区文化局吴国禧、县文化馆孔庆荣、福安文化馆高敏等领导同志多次亲临指导。演员职员也略有调整,组成以地区代表队名义赴省会演,《江党党杀敌记》荣获节目奖、演出奖、演员奖,剧本还在《福建文艺》和《闽东报》全文刊登,省广播电台特邀请洪志义、张祖根、陈清咩、洪志香等进行录音。团长洪志义1958年9月,出席福建省首届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代表会,使剧团感到无尚光荣和鼓励。1958年夏,闽东沿海地区受强台风严重损失,县委曾率领三沙闽剧团赴北礵、嵛山、西洋慰问灾民和驻岛部队。</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剧团被停止演出,财产清点封存。剧团服装、布景、道具全部财产被红卫兵堆集海滩上,连同他们在各村搜查出来所谓封建迷信物品如龙舟龙头、古代花雕,画屏之类一起烧掉。</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四人帮”跨台,群众为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自发地组织传统文艺节目!大街上踩街三夜。接着剧团重新组织起来,这个闽剧团是继三沙原来的专业闽剧团的衣钵,在老一辈闽剧团成员陈孝英、高忠显、洪志义、张祖光、王爱招、陈清咩、洪志香、张祖根,这些人牵头再组织了第二回闽剧团。</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初开始招收闽剧团新成员,许多三沙文艺青年踊跃报名,通过筛选录用了高雪清(扮演小生)、蔡宝美(扮演花旦)、黄碧英(扮演花旦、刁旦两个角色)、许愛兰(扮演青衣)、江金花(扮演三花)、魏新宝(扮演老生)、赖鹰(扮演青须和老生)、黄珍(武生)、张宝美、林珍灿、彭景福、林财金、王玉财、洪宝生、王玉佺、张容宝、丽琴等;乐队有刘贵民(主胡)、陈开兴(笛子)、郑秀梅(大锣)、林细吉(小锣)、包日顺(唢呐)、林应加(三弦)等20多名剧团新成员。这些新成员、年轻活泼,能歌善舞,年龄大多在16—22岁,全团新老成员有近50名,团长为吴树怀(公社财政组组长兼)、副团长有陈滴水、康庆连和余雪萍三位。</p> <p class="ql-block"> 闽剧讲究苦练,该吃的苦一点儿也不能少。在闽剧团,新演员清晨6点起床,苦练基本功,翻跟斗、压腿、下腰,身段、唱腔、把子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珍武生扮相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前台演员和后台乐队相继组建成功,演员由七人组成:文生、武生、花旦、老旦、武旦、苦旦(青衣、文身)、丫鬟(侍女)各一人;后台乐队由八个人组成:打鼓(指挥)、锣、小锣、大镲、小镲、二胡、唢呐、三弦各一人。并聘请二位专业老艺人当导演和鼓指挥(艺术指导闽候人郑依增),经过两个月紧张排练,开始演出,场场满座。群众文艺走向新生,观众鼓掌赞扬,曾到过宁德、连江、霞浦城关、沙江、溪南、牙城等地演出,演出剧目有《李旦出生》、《灯马开花》、《李旦登基》、《孟丽君》、《三堂会审》等传统剧本。</p> <p class="ql-block"> 三沙闽剧团青出于蓝胜于蓝,是我县最早一批的民间剧团之一,在闽东闽剧界久负盛名。由于剧团性质纯粹属业余的,自负盈亏,20世纪80年代中期,闽剧陷入发展低谷、缺钱、缺优秀剧本。1984年因为市场萎缩、观众减少、收不敷出无法维持而自行解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演员王爱凤(右)在老人会春节团拜会演闽剧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 随着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的普及,丰富的文化生活让人们渐渐的冷落的闽剧,据了解,至今霞浦只剩下6家闽剧团,而真正经常演出的只有一两家。</p><p class="ql-block"> 如今原剧团的演员,老一辈年龄已耄耋之年;新入团成员也迈入花甲之年,但仍然是各条战线的文娱骨干,积极性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 曾一度辉煌的闽剧,就此成为一代三沙人心灵深处永恒的印记,那记忆中的丝竹之声,音韵袅袅,悠悠扬扬,萦回在时光的古巷里、古厝中,走过去,那檐前屋角,石壁断墙之上,隐隐还有人在轻轻哼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特此呜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张祖根、赖鹰、魏新宝、刘惠民、许爱兰、林宣珍、邹亨发、陈坦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