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为师之格,淬炼育人之调——7月10日 明德讲堂学习感悟

梧桐树

<p class="ql-block">  明德讲堂正在进行中。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晓东副院长的一句“做人做事要有格调”如金石之声,叩击心灵,引发我的共鸣与深思,立马提笔,写下自己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做人做事要有格调”,这看似朴素的8个字,实则蕴含着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深刻哲理,尤其对于肩负引领重任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而言,更是一面映照灵魂、校准行为的明镜。 </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 “格调”绝非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与投射于行动的风骨。它超越了简单的合规守纪,指向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是人格魅力、职业尊严与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一、为师之“格”——立定精神的高度与做人的尺度</p><p class="ql-block"> 政治品格是“格”之基石。作为人民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首要之“格”便是对党忠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政治立场。要深刻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将政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这决定了我们育人事业的正确方向。</p><p class="ql-block"> 道德人格是“格”之核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格”,在于高尚的道德情操、纯净的品行修养。它体现在:坚守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位学生:秉持清廉自律,拒斥各种形式的诱惑与不正之风;心怀仁爱包容,以温暖和善意滋养学生心灵;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赢得学生敬仰、家长信任、社会尊重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二、育人之“调”:彰显行为的温度与做事的气度</p><p class="ql-block"> 做事的气度体现格局。教师的“调”,首先在于做事的格局与担当。不囿于眼前琐碎,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民族未来;不推诿塞责,勇于直面教育改革中的难点痛点,敢于创新突破;不斤斤计较,甘于奉献,将集体利益和学校发展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份气度,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 “调”的精髓更在于育人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温度。它要求我们:春风化雨,用耐心和智慧启迪懵懂心灵,循循善诱,尊重差异,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这份源自内心的温暖与尊重,是教育最动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三、涵养“格调”:引领与长效的构建</p><p class="ql-block"> 作为学校党总支书记,我深感在涵养全体教师“格调”上肩负着重要责任:</p><p class="ql-block"> 1. 率先垂范是无声的号令。*要求教师做到的,我和我的班子成员必先做到。我将带头锤炼政治品格、提升道德修养、严守职业规格、展现做事气度与育人温度,以自身过硬的“格调”为全体教师树立标杆。</p><p class="ql-block"> 2. 价值引领是凝聚的旗帜。将“做人做事要有格调”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价值导向,纳入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习研讨。通过榜样宣传、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讲清“格调”的深刻内涵与时代要求,引导教师自觉追求高尚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3. 机制保障是长远的根基。在评价体系中,不仅看业绩,更要看品格、作风、育人实效所体现的格调; 在选拔任用中,优先考虑政治坚定、品德高尚、有格局有担当的干部教师; 在监督约束中,对失德失范、格调低下、损害教师形象的行为“零容忍”; 在文化培育中,营造崇尚高尚品格、追求高雅志趣、弘扬正气的校园文化生态。</p><p class="ql-block"> “做人做事要有格调”,这既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期许,更是对港南一小教师队伍精神风貌的塑造要求。我们应该共同涵养这份为师者的风骨与情怀,以崇高的“格”立身,以温暖的“调”育人,展现新时代人民教师应有的精神高度与人格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