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我与地坛》

啄木鸟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读《我与地坛》这本书大概是退休以前的事了。最近又听了一遍莎拉公主妮妮的诵读,大部分时间都在半睡半醒之间。即便是在半睡半醒之间,有些句子我还是记得的。比如他在“我的幼儿园”里写到:幼儿园实在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美好印象。倒是那两个老太太一直在我的记忆里,一个胖些,一个瘦些,都那么慈祥,都那么忙碌、慌张。……那天不再讲故事,光是听苏老师和孙老师轮流着弹琴,唱歌。那时我才发觉她们与一般的老太太确有不同,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涌现着天真!那琴声我现在还能听见。现在,每遇到天真纯洁的事物,那琴声便似一缕缕飘来,在我眼前,在我心里,幻现出一片阳光,像那琴键一样地跳动。</p><p class="ql-block"> 不是别的,是天真!是纯洁!是美好!真善美是所有人内心的追求!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样的处境,都无法抵挡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正像王潮歌导演说的:没有了音乐,没有了艺术,没有了审美,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他在“黄土地情歌”中说: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历史是不同的,这是代沟的永恒保障。…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p><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的英国圣公会主教墓碑上刻有以下文字:</p><p class="ql-block">‌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不能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最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此改变我的家人;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可能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在接下来,谁又能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能改变。‌ ‌</p><p class="ql-block"> 这段碑文强调了个人改变的递进过程:从宏大的理想到现实的局限性,最终领悟到自我改变是影响世界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还比如“九层大楼”里的描述:饿就是肚子里总在叫,而脑子里不断涌现出好吃的东西。饿就是晚上早早地睡觉,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带到梦里去。饿,还是早晨天不亮就起来,跟着奶奶到商场门口去等着,看看能不能撞上好运气买一点儿既不要票而又能吃的东西回来;或者是到肉铺门前去排队,把一两张彩色的肉票换成确凿无疑的一点儿肥肉或者大油。</p><p class="ql-block"> 只有有过饥饿经历的人才有共鸣,感同身受,没有身受难有感同。所以,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不知道什么是饥饿,也吃不出食物原始的味道。因为有了太多的刺激和太多的欲望,管不住自己的嘴,吃出来的不健康比比皆是。“好好吃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又有多少人能够经得起欲望和刺激的诱惑真正做得到?所以,正如阳明先生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啊。因此道在小事,需要事上练,时上练。</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描述小恒一家的遭遇时,他感慨“良心,其实什么都明白。不过,明白,未必就能阻止人性的罪恶。”在“M的故事”里,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因为一句无心的话,导致没人跟她玩了。“一颗七岁的心,正在学会着根据别人的脸色来判断自己的处境。一颗七岁的心已经懂得要靠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来改善自己的处境。”</p><p class="ql-block"> 谈到梦想,他说“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p><p class="ql-block">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经典没有过时,而是学习不够。扬善抑恶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个人层面,修身,齐家,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社会层面就需要运用法律武器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