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探讨圈NO.1 ‍当宏大叙事遇见脚下的土壤

刘陈作彦

<p class="ql-block">文/刘陈作彦 </p><p class="ql-block">‍图/网络下载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112925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航天探测器一次次挣脱地心引力时,屏幕前的人却常常感到一种失重——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漂浮,而是精神层面的悬空。一边是星辰大海的宏大叙事在加速生长,一边是“想踏实做点事却找不到落脚处”的困顿在蔓延;一边是“打破常规求发展”的历史遗产,一边是“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现实焦虑。这个时代的撕裂感,像一道若隐若现的裂痕,让人既仰望星空的璀璨,又忧心脚下的松动。</p><p class="ql-block">或许,所有撕裂的起点,都藏着对“价值坐标”的误读。“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曾是破冰的号角,它要打破的是“姓资姓社”的教条枷锁,核心是“尊重实践、鼓励探索”。就像航天工程里的每一个突破,从图纸上的参数到发射架上的螺栓,本质都是“捉老鼠”的务实:设计师为了0.1毫米的误差反复演算,工人为了一次焊接的牢固蹲守整夜,这些“具体的较真”才是宏大叙事的基石。但当这句话在传播中被简化为“结果至上”,当“捉老鼠”的目标被窄化为“赚钱”,当“猫的本分”被遗忘——比如不能偷粮引鼠、不能拆房捉鼠,那“不择手段”的潜规则便会趁虚而入。</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看到:有人在航天发射的直播弹幕里追问“这和我月薪三千有啥关系”,不是质疑探索的意义,而是困惑“星辰大海的浪漫”与“柴米油盐的沉重”为何隔着鸿沟;有人感慨“平台坍塌”,不是否定创新的价值,而是痛惜那些本应托举“踏实做事者”的土壤,被短期功利蛀空——比如某些领域的虚假宣传、资本的无序扩张,让“守规矩”的人显得“笨拙”,让“投机取巧”反而成了“捷径”。这种割裂,本质上是“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存”的价值链条出现了松动:当航天的突破不能转化为更多人“扎根的底气”,当“发展”的成果被少数人以非正当方式收割,失重感便会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但时代的修复力,往往就藏在撕裂的褶皱里。这些年,社会对“手段”的较真从未停止:反垄断的铁锤砸向无序扩张的资本,“996”的争议撕开“唯效率论”的伪装,直播带货里的假货被追根溯源……这些动作,本质上是在给“好猫”重新立规矩:能捉鼠,更要守“猫道”;能赚钱,更不能拆别人的台。就像航天人既要让卫星入轨,也要让每一个焊点都经得起太空辐射的考验——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结果”与“底线”的二选一,而是让“向上的突破”与“向下的扎根”形成闭环。</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扎根”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平台。菜市场里凌晨三点卸货的摊主,为了让新鲜蔬菜赶上早市的晨光;社区里修鞋的老人,用几十年的手艺把磨破的鞋底缝成“新的踏实”;程序员在代码里藏着的注释,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怕后来者看不懂逻辑——这些“不被聚光灯照亮的坚守”,其实都是在重建“务实的土壤”。它们或许成不了“平台”,却像毛细血管一样,让“踏实”的养分渗透到社会的肌理里。</p><p class="ql-block">航天的意义,从来不只是“飞得高”,更是让我们看清“为何而飞”——为了让更多人在地面上活得更有底气。而个体的价值,也从来不只是“赚得多”,而是在“向上”与“向下”的拉扯中,守住那份“把具体事做透”的笃定。就像农民不会因为航天上天就不种好一亩地,教师不会因为资本喧嚣就不备好一堂课,这些“微小的扎根”,恰恰是对抗“失重感”的锚点。</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不再把“宏大”与“个体”对立,不再把“发展”与“底线”割裂,撕裂处便会生长出韧性。航天探测器飞向深空时,它的每一组数据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是让“向上的突破”托举“向下的安稳”;真正的成熟,是既敢仰望星空的璀璨,也能弯腰扶起脚下的一株草。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那株草——在时代的风里,不随波逐流,只认真扎根,就已是对抗虚无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