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石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佟文彬 河畔石牛谣</b></p><p class="ql-block"> 沈阳 佟文彬</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古老的存在,承载着一方土地的记忆与情感。于辽宁省凤城市城郊东部,草河西岸的佟家堡子,就有这样一个传奇的守护者 —— 大石牛。 </p><p class="ql-block"> 佟家堡子那片 15000 平方米的泡子,宛如大地的明眸,静静凝视着岁月的流转。泡子与草河相依相伴,草河与泡子间有一片平原,俗称“河夹芯子。”河夹芯子有十几户满族人家 依水而居。这里虽风景如画,土地肥沃,亩产高于它地,但也难逃雨季的困扰。每当暴雨倾盆,草河便如脱缰的野马,汹涌的河水裹挟着木头、牲畜,浩浩荡荡地奔腾而下。浑浊的河水漫过堤岸,与泡子相连,将河夹芯子变成一片泽国,无情地淹没房屋、吞噬良田。然而,故土的眷恋深深扎根在人们心底,即便洪水肆虐,大家也不愿离去。于是,满族信奉的萨满教仪式在风雨中庄严举行,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祭天、祭水,祈求平安顺遂、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乌云如墨,狂风呼啸。草河上游的河水凶猛异常,如同一只咆哮的巨兽,裹挟着杂物奔涌而来。河夹芯子的人们惊恐万分,纷纷逃离家园,向着丁香山的方向奔去,寻找暂时的庇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草河边大山砬子下的河崴子边,那尊沉默的大石牛,宛如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毅然挺身而出,挡住了流向佟家堡子的河岔子。汹涌的河水在它面前改变了方向,河与泡子未能连通,河夹芯子的人们得以幸免于难。那一刻,大石牛不再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它仿佛拥有了生命与灵魂,用坚实的身躯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翻开 1921 年版的《凤城县志》第 13 卷古迹 —— 风景一节,《石牛喷浪》的文字将大石牛的神韵娓娓道来。“城北草河西岸一大石,如牛卧,两目眶深圆,常贮水,非旱甚不涸,头东临河,值霪雨水涨触石澎湃有声,浪花倒捲,如喷雪然,背上时有人垂钓,若牧童执鞭浑入画境”。这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与生机的画面。大石牛静静地卧在河畔,那深圆的眼眶仿佛蕴含着岁月的沧桑,贮满了时光的泪水。每逢雨季,河水上涨,拍打着大石牛,发出澎湃的声响,白色的浪花翻卷而起,如同飞雪一般。而在它宽阔的背上,偶尔会有垂钓者悠然独坐,仿佛是那牧童执鞭,融入了这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之中。</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时光,如滔滔河水般奔腾不息。风雨的侵蚀,河水的冲刷,都未能动摇大石牛分毫。它依然傲然屹立在草河之畔,用沉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用坚守护佑着一方平安。它见证了河夹芯子的兴衰变迁,见证了满族人家的悲欢离合,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恒的精神象征。每一个从它身旁走过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古老岁月的守护力量,在心底悄然流淌。大石牛的传说,也将如同草河之水,代代相传,永远不会干涸。</p> <p class="ql-block">凤城县志</p> <p class="ql-block">早年,由县城到佟家堡子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平坦的土路由门家堡子经过,一条是山路,但路程较短,经过发箭龄,通常都走这条路,必经发箭岭这个崖口。</p> <p class="ql-block">1984年夏文家、文敏、文彬兄弟夫妇和侄儿明政夫妇在佟家堡子地名碑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佟家堡子远眺</p> <p class="ql-block">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