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庄小队(十五)

L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孙庄小队(十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以千千万万年轻学子的青春年华,在人类历史的前进轨迹中留下了隆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p><p class="ql-block">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p><p class="ql-block">当年,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生产兵团、干校)和插队。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p><p class="ql-block">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p><p class="ql-block">1968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插队”从此成为一个特殊意义的词汇。</p><p class="ql-block">插队模式不同于农场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后勤,因此就有一个非过不可的“生活关”。一些尚未成年又在当地没有亲属帮助的知青所处的生存困境,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结束上山下乡的理由中若干个“不满意”,也主要来自1968年以后的插队模式。</p><p class="ql-block">插队模式带有明显的“待业”性质,可通过优先当地农民的“农转非”途径回城,是大多数知青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当年,云南兵团(农场)知青为回城提出“我们不是农工,我们是知青”的口号,也间接证实了插队模式之中“待业”的实质。</p><p class="ql-block">1968,那个冬天,大规模疾风骤雨般上山下乡的高潮之后,由于应届毕业生的极速减少,农村接收知青的负担也随之减轻。</p><p class="ql-block">几年之后,如同地里的庄稼,种了又熟,收了又栽;孙庄小队,知青小站,人影晃悠,来了又走,走了又来。</p><p class="ql-block">金人信同学,金萍同学的弟弟,是后来走进孙庄的第一张新的面孔。由于当时的知青小站,一开始女多男少,女生住在大房间里,男生房间分的小屋早已人满为患。</p><p class="ql-block">不得已,临时安排在知青茅草房后方的生产队的库房里。库房里,堆满了粮食和农具,好不容易腾出一方空地,仅供放下一张小床而已。</p><p class="ql-block">库房乃防火重地,由此,人信同学,在此只能睡觉,不能烧饭。好在,金家姐弟可以在知青小站里的炉灶上煮饭炒菜。当年知青小站的茅草房,虽说简陋,但也不乏生活设施,配套齐全。</p><p class="ql-block">左侧女同学的大屋里,砌有土灶台一枚,大锅煮饭,小锅炒菜。白粉饰面的灶台上,“细水长流”,千年古训,谨记于心。同理,右侧男同学的小屋里,也有灶台一座,只是规格略小一号。</p><p class="ql-block">当时,农村中家家户户都有自留地,知青也不例外。自留地,虽说不大,然而种点瓜果蔬菜,基本解决不了蔬菜自给自足,但也聊胜于无。</p><p class="ql-block">好在农村吃的米,一般都是当年刚刚打下的新鲜出炉的稻谷碾制而成,用它煮熟的米饭,香气扑鼻,油光锃亮,哪要什么下饭菜啊,如果管吃的话,白饭也能三大碗。</p><p class="ql-block">由于一无经验,二无打理,知青小站,集体所有制的三分自留地里,瓜果蔬菜,那是与老乡们的自留地里相比,那是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所辛的是,当年我们每一个知青回南京,都要带回大包小包,数量不等南京土特产一一咸萝卜干。作为当年唯一的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天字第一号下饭菜一一小葱爆炒萝卜干,那个喷香入鼻,那个齁咸倍脆,如果再加上一点肉丝,那就叫一个完美!</p><p class="ql-block">小小咸萝卜干,伴随着知青小站的烟火灶台,犹如学徒生涯,三年不足;五载未够;七巧肄业;它见证了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它蕴含着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咸苦;更叫人意想不到的是:它更受老乡们的青睐,殊不知,当时的老乡们的眼中,咸萝卜干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东西。</p><p class="ql-block">由此,互通有无,他们给你送来新鲜蔬菜,我们还以咸萝卜干,即调节了生活,又增进了感情,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其实,当年孙庄,知青小站,伙食差点意思,到也有情可原,毕竟老乡们的日子过的比我们还苦。但是,他们毕竟一家人都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感情上还是有所依托。反观知青小站,看似一家。其实,萍水相逢,相依为命。生活中的苦涩,也许可以忽略;情感上的空白,却无处安放……</p><p class="ql-block">金家姐弟,也许祖上就是西汉初年,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的后代。人信同学,更为明显。一身白皙的皮肤,似乎怎么也晒不黑;一头自来狂的卷发,硬是怎么梳也梳不直;虽说个头不算伟岸,但孔武有力的身膀,无不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风范。</p><p class="ql-block">人信老兄,本来就不缺温情,金萍姐姐对她的老第,关心备至,呵护有方。可偏偏上天恩宠,天降吉瑞,成了知青小站里唯一一位收获了爱情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左俊华同学,一位后来登陆知青小站的新一代年轻女生,有缘他乡来相会。就这样,轻轻地,轻轻地走进了人信同学的生活……</p>